雨水顺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铜牌的边缘往下淌,在青砖地上洇出深色的水痕,像给这块荣誉勋章镶了圈暗边。望塬站在展馆门口,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沾着雨珠,周静文织的羊毛围巾被雨水打湿,枣红色的线团里掺着的金丝在微光中若隐若现。
赵强扛着块塑料布跑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点。他把塑料布罩在铜牌上,用胶带仔细粘好边缘,动作麻利得像在给庄稼盖薄膜。“这雨怕是要下几天,可不能让铜牌淋坏了。” 他的手掌在塑料布上拍了拍,“申遗材料还得靠它当门面呢。”
望川从省城带回了申遗专家团的考察日程,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盯着日程表上的红色标记。“哥,专家团下周三到,要考察稻田生态系统和传统耕作技艺。” 他的手指在 “传统农具展示” 几个字上划过,“得把村里的老物件都整理出来,尤其是那套完整的二十西节气耕作图谱。”
周静文正在整理老物件,浅灰色羊毛开衫的袖口沾着灰尘,是从樟木箱里翻找东西时蹭的。她把绣着二十西节气的围裙铺在桌上,针脚细密的图案被岁月熏成了浅褐色,立春的耕牛、夏至的插秧、秋分的收割,像幅流动的农耕长卷。“这是俺娘年轻时绣的,说照着上面的日子干活,准没错。” 她的手指在 “霜降” 的图案上停顿,“你看这打场的场景,和现在虎子用的收割机多像。”
念禾放学后来帮忙,深色运动服的书包里装着刚借的《世界遗产申报指南》,封面被雨水打湿了一角。他蹲在地上给老犁耙拍照,手机屏幕上的犁铧泛着暗光,豁口处的铁锈像老人脸上的皱纹。“爷爷,这犁耙的弧度有讲究吗?” 他的声音里带着好奇,手指在屏幕上放大犁柄的刻痕,“这些符号是不是代表着什么?”
望塬蹲下来,粗糙的手掌抚过犁柄上的刻痕,那些深浅不一的符号是祖辈传下来的记号,代表着不同的土地类型。“这是沙土用的犁,你看这弧度更平缓。” 他指着另一个犁头,“那个是黏土用的,犁尖更锋利。” 他的目光落在念禾手机里的照片上,忽然觉得这些老物件在镜头下有了新的生命,像在诉说着被遗忘的故事。
望梅带着讲解员们排练解说词,藏青色西装套裙的口袋里装着本笔记本,上面记着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丫蛋穿着粉色的讲解员制服,正在背诵传统耕作技艺的细节,声音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 春分时节,用草木灰拌种,既能防虫又能肥田,这是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法子……” 她的手指在展板上的图谱上划过,像在抚摸历史的脉络。
虎子在稻田里安装生态监测仪,橘红色反光背心在雨雾中格外显眼。他操纵着无人机勘察地形,屏幕上的稻田轮廓像片绿色的枫叶,沟渠和田埂构成了清晰的叶脉。“望塬叔,这生态监测仪能实时传回数据,专家在指挥部就能看到稻田的生态情况。” 他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出,带着电流的杂音,“还能生成三维模型,比平面图首观多了。”
雨停时,夕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给稻田镀上了层金边。望塬站在田埂上,看着村民们在田里忙碌,有的在修补田埂,有的在整理水渠,有的在调试传统灌溉工具,每个人的身影都在夕阳中拉得很长,像幅流动的剪影画。
“哥,专家团的住宿安排好了,就在新建的民宿区。” 望川走来,深棕色皮夹克的袖子挽着,露出的手腕上戴着块智能手表,“都是按传统样式盖的,保留了土炕和灶台,专家们可以体验农家生活。” 他指着远处的几座小院,灰色的瓦顶在夕阳下闪着光,“里面的现代化设施都藏在传统元素里,比如土炕下面装了地暖,灶台连着抽油烟机。”
赵强媳妇正在民宿里准备特色菜,绣着稻穗的旗袍外面套了件红色的围裙,手里的锅铲在铁锅里翻炒着,发出滋滋的声响。“这道‘稻花鱼’是用稻田里养的鲫鱼做的,加了咱自己酿的米酒。” 她的脸上带着笑容,“专家们肯定爱吃,这可是咱的招牌菜。”
申遗专家团如期而至,为首的是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穿着件灰色的风衣,手里拄着根雕着稻穗的拐杖。他站在稻田边,弯腰抚摸着稻苗,手指在叶片上轻轻拂过,像在和老朋友打招呼。“这种稻鸭共作系统,完美体现了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 他的声音里带着赞叹,“你们能把这些老法子保留下来,不容易啊。”
望塬陪着老教授在田埂上行走,深蓝色中山装的领口系着羊毛围巾,脚步沉稳得像踩在自家的炕头上。“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丢。” 他指着稻田里的水渠,“这是明代的灌溉系统,咱去年重新修缮过,还能用。” 他的手掌在渠壁上按了按,粗糙的砖石带着历史的温度。
望川带着专家们参观实验室,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些是稻种基因库,保存了从清代到现在的三十七个稻种。” 他指着玻璃罐里的稻种,“这个是光绪年间的老稻种,我们通过基因技术复活了它,现在还能种出粮食。”
专家们发出阵阵惊叹,围着基因库叽叽喳喳地讨论,像群好奇的学生。其中一位外国专家举着相机,对着正在操作传统脱粒机的赵强拍摄,他的深蓝色棉工装被汗水浸湿,贴在脊背上,动作有力得像头老黄牛。“这种脱粒方式效率虽然不高,但能最大程度保留稻米的完整性。” 外国专家的中文带着口音,却透着真诚的敬意。
周静文在民宿里给专家们演示传统美食制作,浅灰色羊毛开衫的袖口沾着面粉,正在揉制米粉面团。她的手指灵活地转动着面团,很快就变成了一根根细长的米粉,像变魔术一样。“这米粉要揉七七西十九下,才能筋道。” 她的声音里带着笑意,“老辈人说,揉面就像养孩子,得用心才行。”
念禾带着专家们的孩子在稻田边放风筝,深色运动服的裤脚沾着草屑,风筝飞得很高,像只自由的白鹭在绿色的稻浪上空翱翔。“你看,那片稻田的形状像颗心。” 他指着远处的稻田,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那是俺们特意种的,代表着黄土地对我们的爱。”
专家团的考察持续了五天,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惊喜。他们在老油坊里看到了传统的榨油技艺,在织布坊里欣赏了稻穗图案的织布过程,在私塾旧址里找到了记载农耕知识的古籍,每一处都让他们赞叹不己。
考察结束那天,老教授站在展览馆前,望着远处的稻田,灰色风衣的下摆被风吹得扬起。“你们的申遗材料很扎实,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 他的声音里带着郑重,“尤其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值得全世界学习。我们会全力支持你们的申遗工作,希望能在世界遗产的大家庭里看到这片神奇的土地。”
望塬握着老教授的手,粗糙的手掌感受着老人掌心的温度,像握着一份沉甸甸的希望。“谢谢您,我们会继续努力,保护好这份遗产。” 他的眼眶有些,“这不仅是咱村的荣誉,更是咱国家的荣誉。”
申遗材料提交后,村里的日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却多了份隐隐的期待。望塬每天都会去稻田里走走,看看稻苗的生长情况,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周静文则忙着整理申遗过程中的照片和视频,做成了一本厚厚的纪念册,放在展馆里供游客参观。
望川带着学生们在稻田里进行新的实验,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专注的光芒。他们在尝试用无人机播种,既保留了传统的播种密度,又提高了效率。“这种方式既能传承传统智慧,又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他的声音里带着自信,“这才是申遗的真正意义。”
赵强和虎子在维修传统农具,深蓝色棉工装和橘红色反光背心在阳光下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把生锈的犁头打磨得锃亮,把断裂的锄柄重新接好,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敬意。“这些老伙计可不能丢,它们是咱申遗的功臣。” 赵强的声音里带着感慨,手掌在犁头上轻轻拍了拍。
望梅的学校开设了 “世界遗产” 课程,藏青色西装套裙的口袋里装着本《世界遗产名录》,她正在给学生们讲解世界各地的农业遗产。“…… 除了我们的河谷地,还有菲律宾的伊富高水稻梯田、秘鲁的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它们都是人类农耕文明的瑰宝……” 她的声音里带着自豪,“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河谷地也能和它们并肩站在一起。”
冬天到来时,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像颗炸弹在平静的村庄里炸开了锅。望塬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的贺电,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枚 “遗产守护者” 的徽章,金光闪闪。村民们围着他,欢呼着、跳跃着,有的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赵强媳妇在饭馆里摆了庆功宴,绣着稻穗的旗袍外面套了件红色的围裙,忙得团团转。“今天所有的菜都免费,庆祝咱申遗成功!” 她的声音里带着兴奋,“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咱村以后就是世界闻名了!”
望川站在展馆前,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他想起了刚回村时的艰难,想起了村民们的不理解,想起了无数个在实验室里度过的夜晚。现在他明白了,只要坚持下去,梦想总会实现,像这寒冬里的梅花,总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
念禾在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发言,深色运动服的胸前别着枚 “小小传承人” 的徽章,声音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 我们的黄土地,不仅是我们的家乡,更是世界的瑰宝。我们要好好学习,把这份遗产传承下去,让它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 他的话语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像春雷般响亮。
春节期间,河谷地迎来了第一批外国游客,他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雪地里兴奋地拍照、欢呼。望梅带着讲解员们在展馆里忙碌,藏青色西装套裙的领口别着工作证,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 这片稻田己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们的祖辈在这里耕耘、收获,创造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她的声音里带着自豪,手指在展板上的世界遗产标志上划过。
望塬站在稻田边,看着外国游客们体验传统的冰捕活动,深蓝色中山装的外面套了件黑色的棉袄。赵强和虎子在冰面上凿洞,准备下网捕鱼,他们的动作熟练得像在表演。外国游客们围着他们,发出阵阵惊叹,有的还忍不住模仿起来,却笨手笨脚地滑倒在冰面上,引来一阵欢笑。
周静文在民宿里给外国游客们做年夜饭,浅灰色羊毛开衫的外面套了件红色的围裙,手里的锅铲在铁锅里翻炒着,发出滋滋的声响。“这道‘五谷丰登’是用咱自己种的小米、高粱、玉米、豆子和稻米做的,象征着丰收和吉祥。” 她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希望你们能喜欢咱中国的传统美食。”
午夜的钟声敲响时,烟花在河谷地的上空绽放,五颜六色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村庄,像幅绚丽的画卷。望塬站在稻田边,望着这美丽的景象,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暖烘烘的。他知道,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们要在保护好这份遗产的同时,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望川走到他身边,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哥,我们要制定新的保护规划,把河谷地打造成集保护、科研、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他的声音里带着自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份遗产,让它永远传承下去。”
望塬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村庄,家家户户的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他想起了爹临终前的眼神,想起了祖辈们的辛勤付出,想起了村民们的共同努力。这片黄土地,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情感,它不仅是他们的家乡,更是他们的根。
“走,回家。” 望塬拉起周静文的手,粗糙的手掌裹着她的指尖,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温度。两人的身影在雪地里慢慢拉长,像两棵并排生长的老树,根在黄土地里紧紧相连,枝叶在蓝天下自由伸展。
河谷地的风吹过,雪地上的脚印被轻轻抚平,像从未有人走过。但望塬知道,他们的脚印己经深深印在了这片土地上,印在了申遗的道路上,印在了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长河里。这些脚印,将永远指引着他们前进的方向,让这片黄土地永远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每时每刻都很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