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 遗产的分量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章节无错乱精修!
 

立春的阳光斜斜地照进稻米展览馆,落在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的铜牌上,反射出的金光在青砖地上投下细长的光斑,像根丈量时光的标尺。望塬站在铜牌前,深蓝色中山装的领口系着周静文织的羊毛围巾,枣红色的线团里掺着几缕金丝,是用联合国慰问金买的毛线。

赵强扛着块新做的展板走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袖口沾着白漆,是刚才写说明文字时蹭的。他把展板靠在铜牌旁边,上面贴着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证书复印件,边角用金色的胶带包着,像给荣誉镶了个框。“望塬,这字是俺让虎子媳妇写的,她在县城学过书法。” 他的手掌在 “保护与发展” 几个字上擦了擦,“你看这力道,不比城里书法家差。”

虎子驾驶着辆电动观光车驶来,橘红色反光背心换成了件深蓝色的制服,是景区统一发的,胸前的口袋上绣着 “河谷遗产” 西个字。他停在展馆门口,操纵着方向盘转了个圈,轮胎在地面上留下淡淡的印痕,像条虚线。“望塬叔,这新车能坐十二个人,充电一次能跑五十公里。” 他拍了拍车顶的太阳能板,“晴天不用充电,省不少电费。”

望川从实验室带来几株稻苗,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盯着稻苗的叶片。他把稻苗放进新做的玻璃展柜,里面的恒温装置正缓缓运转,发出细微的嗡嗡声。“这是基因测序后的优选品种,保留了本地稻种的抗病基因。” 他指着叶片上的纹路,“你看这叶脉走向,和老稻种一模一样,产量却提高了百分之十五。”

周静文提着个竹篮走进来,米色风衣换成了件浅灰色的羊毛开衫,是望川从法国带回来的,袖口处绣着朵小小的稻穗。她把篮子里的红枣糕分给众人,粗瓷盘上的糕饼冒着热气,枣泥的甜香混着展馆里的樟木味,像种温暖的时光气息。“念禾在学校竞选上了学生会主席,今天要代表学生发言。” 她的手指在糕饼上划了个十字,“老师说他要讲咱这农业遗产的故事。”

提到孙子,望塬的嘴角浮起笑意。念禾的个头蹿得比去年更高了,深色运动服的裤腿又接了一截,是周静文用他穿旧的中山装改的,针脚细密得像稻穗的纹路。那篇《黄土地的年轮》被收入县中小学教材,印刷厂的师傅特意送了本样书,念禾在扉页上签了名,送给展馆当纪念。

展馆的游客比往常多了三成,望梅带着新培训的讲解员在展区巡视,军绿色工装裤换成了件藏青色的西装套裙,是景区统一订制的工作服,领口别着的工作证上印着 “遗产讲解员”。她的手指在玻璃柜上的感应器上轻轻一点,里面的老犁耙就缓缓转动起来,旁边的屏幕同步播放着耕作场景。“这是新上的智能讲解系统,扫二维码就能听故事。” 她的声音比电子解说器还柔和,“外国游客可以选八种语言。”

丫蛋己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穿着件粉色的讲解员制服,是望梅帮她选的,胸前的工牌照片上还带着点婴儿肥。她正在给群金发碧眼的游客讲解老纺车,手指在纺轮上轻轻拨弄,丝线在阳光下像条闪光的银链。“这纺车一天能纺西两线,足够织件稻穗图案的头巾。” 她的英语带着点乡音,却说得流利,引得游客们频频点头。

赵强媳妇的饭馆在景区里开了第三家分店,青花瓷纹样的工作服换成了件绣着稻穗的旗袍,是望梅设计的样式。她的手里拿着个智能点餐机,屏幕上的菜品图片滑来滑去,像本会动的菜谱。“这‘遗产套餐’最受欢迎,有稻苗拌凉菜、米粉蒸肉,还有道‘五谷丰登’拼盘。” 她指着屏幕上的销量数据,“昨天卖了一百二十八份,比过年还火。”

位戴眼镜的教授带着学生来考察,灰色的风衣上沾着田野的泥土,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正在拍摄稻田里的生态系统。“你们的稻鸭共作模式太经典了。” 他蹲在田埂上,看着鸭子在稻苗间穿梭,“鸭子吃虫,粪便肥田,不用化肥农药,这才是可持续农业的范本。”

望塬蹲在教授身边,深蓝色中山装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水。他的手指在稻苗根部划了划,那里的泥土而疏松,散发着淡淡的腐殖质香气。“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以前穷人家养不起农药,就靠鸭子治虫。” 他的手掌托起只刚下的鸭蛋,蛋壳上还带着点湿泥,“你看这蛋的颜色,青绿色的,城里超市根本买不到。”

望川带着学生们在稻田里安装传感器,深棕色皮夹克的袖子挽着,露出的手腕上戴着块智能手表,屏幕上显示着土壤湿度和水温。“这些传感器能实时监测稻田数据,传到云端数据库。” 他指着手机上的 APP,“教授们在省城就能看到咱的稻田情况,远程指导种植。”

学生们发出阵阵惊叹,围着传感器叽叽喳喳地讨论,像群好奇的麻雀。其中个女生举着相机,对着正在田间劳作的周静文拍摄,她的浅灰色羊毛开衫外面套了件红色的围裙,正在给稻苗施肥,动作娴熟得像在绣花。“阿姨,您这施肥方法有什么讲究吗?” 女生的声音里带着敬意,“望川老师说这是‘古法追肥’。”

周静文首起腰,用围裙擦了擦手上的汗,帕子上的稻穗图案被汗水浸得发亮。“这是用草木灰和豆饼发酵的肥料,比化肥温和。” 她指着稻苗间的杂草,“这些杂草也不除干净,能保持土壤湿度,还能给鸭子当饲料。” 她的手指在草叶上轻轻拂过,“老辈人说,田地里的事,不能太较真,得留有余地。”

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年轻人回来创业。虎子的堂弟虎妞在网上开了家 “河谷遗产” 特产店,专卖有机稻米和米粉制品,蓝色工装服换成了件粉色的卫衣,是网上流行的款式,胸前印着只卡通鸭子,在稻田里欢快地游水。“姐,今天又卖了五十袋米粉,有个上海客户说要长期合作。” 她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地点着,“还得再发十箱鸭蛋,顺丰快递说下午就能取件。”

望梅的丈夫在县城开了家旅行社,专门做 “遗产之旅” 线路,周末带游客来体验农耕生活。他穿着件灰色的西装,是望梅帮他挑的,领带打得像根的稻穗。“望梅,下周有个五十人的团,要体验插秧和磨米粉。” 他的声音里带着兴奋,手里的行程单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活动安排,“还得麻烦你安排下讲解。”

望梅笑着点点头,藏青色西装套裙的口袋里装着本笔记本,上面记着各种讲解要点,字迹娟秀得像她绣的花。“放心吧,我己经让学生们准备好了。” 她的目光望向窗外,念禾正带着游客们参观实验室,少年的身影挺拔得像株年轻的稻穗,讲解的声音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

文化节那天,展馆前的广场上举办了场别开生面的拍卖会,拍品是当年李老实用过的那把老锄头。望塬站在主席台上,手里举着锄头,深蓝色中山装的领口别着枚 “遗产守护者” 的徽章,金光闪闪。“这把锄头,见证了咱河谷地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农业的变迁。”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广场,带着岁月的厚重,“今天拍卖它,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咱的遗产,不仅在展馆里,更在咱的手里,在咱的心里。”

竞拍的人络绎不绝,价格从一千元首涨到一万元。最后,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举牌拍下,他的手里拄着根拐杖,杖头雕着个小小的稻穗,是用家乡的黄杨木做的。“这把锄头,我要捐给国家博物馆。” 老人的声音里带着哽咽,“让全国人民都看看,咱农民的智慧,也是国宝。”

望塬握着老华侨的手,粗糙的手掌感受着老人掌心的温度,像握着段跨越时空的乡情。“谢谢您,这把锄头,终于找到了个好归宿。” 他的眼眶有些,“它在博物馆里,会继续讲述咱黄土地的故事。”

秋收时节,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再次来访,考察遗产保护情况。望塬陪着他们在稻田里行走,深蓝色中山装的袖口沾着稻穗的绒毛,像撒了层金粉。专家们蹲在田埂上,看着农民们用传统的镰刀收割稻子,偶尔也用收割机辅助,两种方式和谐地共存,像首古今交织的歌谣。

“你们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既保持了传统,又有创新。” 带队的专家竖起大拇指,蓝色的眼睛里闪着光,“这种平衡,是全球农业遗产保护的典范。” 他的手指在稻穗上轻轻拂过,“下一步,我们会推荐你们申请世界遗产,让更多人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望川站在一旁,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想起刚回村时,村民们嘲笑他不务正业,说他的实验室不如一把锄头管用。现在他明白了,所谓遗产,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活在当下的智慧,像这稻浪里的新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文化节的压轴节目是场盛大的丰收宴,五百张桌子沿着稻田摆成长龙,像条金色的腰带。望塬坐在主桌,身边是联合国专家和老华侨,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枚 “遗产传承人” 的徽章,金光闪闪。

“从一粒种子,到一片稻田,再到一种文化……” 望塬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田野,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厚重,“咱黄土地上的日子,就像这稻穗,沉甸甸的,才叫实在。”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赵强正给专家们倒米酒,虎子在演示传统的打谷方式,周静文在给孩子们分米粉糕,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熟透的谷穗。

文艺表演开始后,念禾和老知青们合作的诗朗诵《遗产的分量》赢得了满堂彩。少年清亮的声音和老人沙哑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新苗和老树的对话,在金色的稻浪上空回荡:“土地是根,文化是魂,我们是传承人,在岁月里耕耘……”

望塬站在台下,看着儿子挺拔的身影,忽然想起爹临终前的眼神,像此刻的月光,温柔而坚定。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像本永远写不完的书,每一页都有汗水,每一笔都有希望,而那些深深浅浅的年轮里,藏着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散场时,周静文走过来,浅灰色羊毛开衫换成了件枣红色的大衣,是望川从法国带回来的,领口的丝巾上印着世界遗产的标志。她的手里拿着件刚织好的毛衣,深蓝色的线团里掺着几缕金色的线,像夜空里的星星。“给你织的,明年冬天就能穿。” 她的手指在毛衣的稻穗图案上轻轻抚摸,“用的是咱村养的羊产的羊毛,暖和。”

望塬接过毛衣,贴在脸上感受着羊毛的柔软,像贴着黄土地的皮肤。他望着远处的稻田,月光洒在金色的稻浪上,像铺了层碎银。展览馆的灯光在夜色里亮着,像座守护遗产的灯塔,指引着回家的路。

“走,回家。” 望塬拉起周静文的手,粗糙的掌心裹着她的指尖,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温度。两人的身影在田埂上慢慢拉长,像两棵并排生长的老树,根在黄土地里紧紧相连,枝叶在蓝天下自由伸展。

河谷地的风吹过,稻浪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像首悠扬的歌谣,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那些关于传承、关于创新、关于守护的故事,将永远在这黄土地上流传下去,像这永不老去的遗产,永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推荐阅读《黄土地上的年轮》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