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7章 静静的守望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章节无错乱精修!
 黄土地上的年轮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黄土地上的年轮最新章节随便看!

立冬的寒风卷着枯叶,在稻米展览馆的青砖墙上打着旋。望塬站在 “知青纪念林” 前,看着刚栽下的油松在风中摇晃,蓝卡其布褂子外面套了件黑色棉袄,是周静文用合作社分红买的,领口的毛领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像头小兽的皮毛。

赵强蹲在地上给树苗培土,军绿色单褂子换成了件深蓝色的棉工装,袖口磨出的毛边沾着泥土。他手里的铁锹柄包着层防滑布,是虎子用轮胎皮做的,握在手里暖烘烘的。“这油松抗冻,明年准能活。” 他往树根处浇了瓢水,水花在冻土上溅开,瞬间凝成细小的冰粒。

虎子驾驶着辆小型铲车驶来,蓝色工装服外面罩了件橘红色的反光背心,是县里农机站统一发的。他停在展馆后墙,操纵着铲斗清理建筑垃圾,金属的铲斗碰到冻硬的地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像在撕扯块老牛皮。“望塬叔,这后墙得加固,开春要建游客服务中心。” 他的声音通过头盔里的对讲机传出,带着电流的杂音。

望川从省城开会回来,浅灰色风衣换成了件深棕色的皮夹克,是教授送他的生日礼物,领口别着的金色钢笔闪着冷光。他手里拿着份规划图,站在纪念林旁的石碑前,镜片后的眼睛盯着图纸上的红线:“哥,专家建议把周边五个村联合起来,搞全域旅游,咱这展览馆做核心景区。”

望塬接过图纸,粗糙的手指在 “生态停车场” 几个字上划过。图纸的边角被风吹得卷起来,他用石头压住边角,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线条,像看张复杂的稻穗结构图。“五个村联合?怕是不好协调。” 他想起去年和邻村争灌溉用水的事,两村人差点动了手,“各村有各村的章程,怕拧不成股绳。”

周静文提着竹篮走来,碎花衬衫外面套了件枣红色的羽绒服,是去省城看文化展演时买的。她的手里拿着刚蒸好的红薯,热气透过篮子缝隙钻出来,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给你们送点热乎的。” 她把红薯往石头上放,帕子上绣的稻穗图案被热气熏得发亮,“念禾在学校写的作文获奖了,题目叫《爷爷的老锄头》。”

提到孙子的作文,望塬的嘴角翘了起来。那篇作文里写着:“爷爷的老锄头在展览馆里睡着了,它的豁口像月牙,那是它啃过的黄土地的牙印。” 县报社的记者来采访时,念禾还特意带他们去看了那把锄头,小手扒着玻璃柜,眼睛里的光比闪光灯还亮。

展馆的游客渐渐少了,望梅把民俗体验区的绣品收进樟木箱,浅蓝色连衣裙换成了件浅灰色的羊毛裙,是城里来的支教老师帮她挑的。她的手指抚过块绣着 “风调雨顺” 的门帘,针脚细密的稻穗图案上落了层薄灰,像蒙着层岁月的纱。“今年的游客量比预计少了三成。” 她的声音里带着忧虑,把樟木箱的铜锁扣上,“旅行社说,冬天不是农耕旅游的旺季。”

赵强媳妇在 “稻花香饭馆” 的灶台前叹气,红色旗袍换成了件深蓝色的棉围裙,上面沾着的油渍被冻成了硬块。她掀开蒸笼,白花花的米粉馒头冒着热气,却没多少客人来吃。“早知道冬天这么淡,就不该雇这么多服务员。” 她往炉膛里添了块煤,火光映着她愁眉不展的脸,“这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王二楞拄着拐杖在展馆前的广场上转悠,深蓝色对襟褂子外面套了件黑色棉袍,是老知青们凑钱给他买的。他看着紧闭的售票处,拐杖在冻硬的水泥地上点得咚咚响,像在敲面沉闷的鼓。“想当年冬天歇晌,现在倒好,机器停了心不安。” 他的声音里带着咳嗽,每口痰都像含着块冰。

望川在实验室里调试新设备,深棕色皮夹克挂在椅背上,露出里面的浅蓝色衬衫。他面前的培养皿里,稻种在恒温环境中静静发芽,嫩黄的芽尖顶着层薄壳,像群怕冷的雏鸟。“哥,这是耐低温品种,能在早春提前播种,正好填补旅游淡季的空白。” 他指着显示屏上的生长数据,曲线像条正在爬坡的路。

望塬蹲在实验室的地暖上,感受着脚下传来的暖意,比烧炕的热度均匀多了。他看着培养皿里的稻种,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爹在温室育秧的情景,那时用的是马粪发酵增温,半夜还得起来添草帘,哪像现在这样,按按按钮就能控制温度。“这品种能种活?” 他的手指悬在培养皿上方,不敢碰那娇弱的芽尖。

“教授说成功率九成。” 望川给培养皿盖上盖子,金色钢笔在记录本上写着,“等明年试种成功,就能搞早春插秧体验,让游客冬天也能看到绿色。” 他的目光透过窗户望向展馆,“还能开发稻苗宴,用嫩稻苗做凉菜,城里肯定受欢迎。”

春节前的暴雪下了三天三夜,河谷地的积雪没到膝盖。望塬站在谷仓顶扫雪,黑色棉袄的后背被汗水浸湿,冻成了硬邦邦的壳。他的脚在积雪上打滑,手里的木锨差点脱手,幸亏抓住了旁边的铁栏杆,掌心被硌出几道红痕,像被稻茬划过。

“哥,别扫了,太危险!” 望川在楼下喊,深棕色皮夹克上落满了雪,像披了件白斗篷。他指着谷仓的铁皮顶,积雪正顺着屋檐往下滑,在地面堆成尖尖的雪堆,“再滑下去会把排水管压坏,等雪停了用铲车清。”

赵强和虎子扛着梯子跑来,深蓝色棉工装和橘红色反光背心在白雪中格外显眼。他们把梯子靠在谷仓 wall 上,虎子踩着梯子往上爬,冰碴子从鞋底往下掉,像串透明的珠子。“望塬叔,俺来!” 他的声音里带着喘息,安全绳在腰间勒出深深的红痕。

周静文站在院门口张望,枣红色羽绒服的帽子上积着雪,像顶白帽子。她的手里拿着件军大衣,是王二楞年轻时穿过的,棉花己经板结,却依旧厚实。“雪太大了,让他们下来吧。” 她的声音被风吹得七零八落,像碎掉的棉絮。

暴雪过后,通往县城的路被封了。展馆的水管冻裂了,民俗展区的几幅老绣品受潮发霉,赵强媳妇的饭馆断了食材,只能煮些米粉粥应付留在村里的游客。望塬召集合作社成员在展馆的大厅开会,二十多个人围着个铁炉子,呼出的白气在头顶汇成片白雾。

“得修条防滑路,不然开春游客进不来。” 望塬往炉子里添了块煤,火苗 “腾” 地窜起来,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我跟望川去镇上申请项目,虎子负责联系施工队,赵强统计各家能出的劳力。” 他的目光扫过每个人冻得通红的脸,“咱不能让这雪把好日子冻住。”

开春时,防滑路修好了,黑色的柏油路面上嵌着黄色的防滑条,像条趴在雪地里的大黄蛇。望塬站在路口,看着第一辆旅游大巴驶来,车轮在防滑条上发出沙沙的响声。他的黑色棉袄换成了件深蓝色的夹克,是周静文用保险理赔款买的,去年暴雪压塌的库房保险公司赔了钱。

“望塬叔,这路真管事!” 虎子从铲车上跳下来,橘红色反光背心的拉链拉到顶,露出里面的蓝色工装服。他拍了拍路面的路缘石,是用废弃的碾盘改的,边缘还留着磨粮的凹槽,“俺把村里的老碾盘、老石槽都嵌在路上当景观,游客都说有味道。”

望梅带着学生们在路边栽花,浅灰色羊毛裙换成了件军绿色的工装裤,是虎子给她找的旧裤子,裤脚卷着,露出的脚踝上沾着泥点。孩子们手里拿着小铲子,把虞美人的种子埋进土里,粉色的校服外套上沾着草屑,像落了层花粉。“这花耐旱,夏天开得旺,能从插秧季开到收割季。” 她的手指在花种上轻轻按了按,像在给它们盖被子。

全域旅游的规划批下来那天,五个村的村干部聚在展览馆开会。望塬坐在主位,面前的桌上摆着五个粗瓷碗,里面盛着刚沏的菊花茶,茶叶在热水里舒展,像朵朵绽放的小菊花。“咱五个村,就像这五片花瓣,合在一起才是朵完整的花。” 他的手指在碗沿上敲了敲,发出清脆的响声。

邻村的村主任是个黑脸汉子,穿着件黑色的皮夹克,手指在桌上划着:“俺们村有座老庙,想搞祈福文化,你们的稻米能不能做些供品?” 他的声音里带着试探,眼睛盯着望塬手里的合作社章程,“价钱得比超市低三成,不然俺们划不来。”

望川推了推眼镜,深棕色皮夹克的袖口露出块手表,是块电子表,能显示海拔和温度。“供品可以做,但得用有机稻米,价钱只能低一成。” 他翻开带来的成本核算表,金色钢笔在 “认证费用” 栏点了点,“有机认证每年要花不少钱,太低了合作社赔本。”

两边的人争论起来,声音越来越大,像要把展览馆的屋顶掀翻。望塬突然站起来,手里的粗瓷碗往桌上一顿,茶水溅出来,在规划图上晕开个褐色的圆点。“咱搞联合不是为了互相压价!” 他的声音比平时高了八度,蓝卡其布褂子的领口敞开着,露出里面的白衬衫,“是要让游客来看完老庙,再去体验插秧,买完米粉,再带点山货,让钱在咱这圈里多转几圈!”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风在廊柱间打着旋,发出呜呜的响声。望塬拿起茶壶给每个人续水,滚烫的茶水在碗里晃悠,像他们此刻的心绪。“俺们出技术,帮各村搞有机种植,统一用‘河谷’品牌。” 他的手指在规划图上画了个圈,“利润按入股比例分,谁也别想占便宜,谁也别吃亏。”

夏收时节,全域旅游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望塬站在观景台,看着游客们在五个村之间穿梭,像群忙碌的蜜蜂。老庙里的香火缭绕,稻田里的插秧体验热火朝天,山货市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加工厂的观光通道排起了长队,像条彩色的长龙。

赵强媳妇的饭馆在老庙旁开了分店,红色旗袍换成了件青花瓷纹样的工作服,是望梅帮她设计的。她的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正在接网络订单,屏幕上的外卖软件显示着 “稻花香老庙分店”,订单量己经排到了下午。“这网订真方便,不用等客人上门,单子自己就来了。” 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划着,像在剥玉米粒。

念禾己经上初中了,蓝色校服换成了件深色的运动服,是学校统一发的。他利用暑假在展览馆做志愿者,给游客讲解农耕工具的历史,胸前的工作证上写着 “小小解说员”,照片里的他比去年高了半个头,嘴角的绒毛像刚冒头的稻茬。“这是唐代的曲辕犁,比首辕犁省力百分之三十……” 他的声音里带着少年人的清亮,引得游客们纷纷拍照。

位投资开发商找到望塬,想在河谷地建座大型度假村,白色的西装在阳光下闪着光,手指上的金戒指晃得人睁不开眼。“我出一个亿,把这片稻田改成高尔夫球场,保证你们村家家住别墅。” 他把合同往桌上推,纸张发出哗哗的响声,“这比种稻子挣钱快多了。”

望塬把合同推回去,黑色夹克的袖口沾着泥土,是刚从稻田里回来的。“俺们的稻子能长出粮食,长出文化,长出乡愁。” 他的手指往窗外指,金黄的稻浪在风中起伏,“你的高尔夫球能长出啥?长出忘了本的城里人?”

开发商的脸沉了下来,金戒指在桌上敲得当当响:“别给脸不要脸,多少村求着我去投资。” 他的声音里带着威胁,“这全域旅游搞不长,没有高端项目留不住客人。”

望川从实验室赶来,深棕色皮夹克的纽扣扣得整整齐齐。他把份检测报告往桌上放,金色钢笔在 “重金属含量” 栏画了个叉:“我们的稻米刚刚通过欧盟检测,出口订单排到了明年。” 他的目光盯着开发商,“你知道这土地多珍贵?每克土里有五亿个微生物,是它们滋养了这片稻田,不是你的高尔夫球。”

开发商气呼呼地走了,白色的西装在稻浪中显得格外刺眼。赵强蹲在院门口抽烟,深蓝色棉工装的裤脚沾着草屑,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这狗东西,想刨咱的根!” 他往地上啐了口唾沫,“当年俺爹为了保住这片水田,跟山洪拼过命!”

望塬拍了拍他的肩膀,黑色夹克的布料摩擦着赵强的棉工装,发出沙沙的响声。“别气,黄土地认人。” 他望着远处正在稻田里劳作的乡亲们,周静文在给稻苗浇水,望梅在指导游客插秧,虎子在检修灌溉设备,每个人的身影都和土地紧紧相连,“谁真心对它好,它就给谁长庄稼。”

秋收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来了,考察河谷地的有机稻作系统。望塬陪着他们在稻田里行走,蓝卡其布褂子的领口系着条红绸带,是周静文特意给他系的,说显得精神。专家们蹲在田埂上,用镊子夹起稻穗,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嘴里不停说着 “不可思议”。

“你们在保持传统耕作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化转型。” 带队的专家握着望塬的手,蓝色的眼睛里闪着光,“这是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典范,我们会推荐列入保护名录。” 他的手指在稻穗上轻轻拂过,“这种平衡,值得全世界学习。”

望川站在一旁,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了。他想起刚回村时,村民们嘲笑他读死书,说他的实验室不如一把锄头管用。现在他明白了,所谓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放,而是让老智慧长出新枝芽,像这稻浪里的新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文化节那天,望塬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他的黑色夹克换成了件深蓝色的中山装,是周静文用联合国考察团送的慰问金买的,胸前别着枚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者” 的徽章,金光闪闪。

“从一粒种子,到一片稻田,再到一种文化……” 望塬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广场,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厚重,“咱黄土地上的日子,就像这稻穗,低头是为了更好地抬头。”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赵强正给外国客人递米粉糕,虎子在演示智能收割机,周静文在教孩子们包米粉粽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像稻田里的禾苗,根连着根,叶挨着叶。

文艺表演的压轴节目是念禾和老知青们合作的诗朗诵,《黄土地的年轮》。少年清亮的声音和老人沙哑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新苗和老树的对话,在金色的稻浪上空回荡:“岁月是犁,我们是穗,在风雨中守望,在阳光里低垂……”

望塬站在台下,看着儿子挺拔的身影,忽然想起爹临终前的眼神,像此刻的阳光,温暖而坚定。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像本永远写不完的书,每一页都有风雨,每一笔都有阳光,而那些深深浅浅的年轮里,藏着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散场时,周静文走过来,枣红色羽绒服换成了件米色的风衣,是望川从法国带回来的,领口的丝巾上印着稻穗图案。她的手里拿着件刚织好的毛衣,深蓝色的线团里掺着几缕金色的线,像夜空里的星星。“给你织的,明年冬天就能穿。” 她的手指在毛衣的稻穗图案上轻轻抚摸,“用的是咱村养的羊产的羊毛,暖和。”

望塬接过。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