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6章 展馆里的乡愁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章节无错乱精修!
 

谷雨的雨丝带着暖意,打湿了稻米文化展览馆的青砖外墙。望塬站在展馆门口,看着工人挂起最后一块匾额,蓝卡其布褂子的肩头沾着泥点,是刚才帮忙扶梯子蹭上的。匾额上 “稻魂” 两个字苍劲有力,是教授特意请书法协会会长写的,墨色在雨水里晕开,像滴进黄土地的浓墨。

展馆的主体是仿古风格,飞檐翘角,青砖黛瓦,廊柱上刻着历代咏稻的诗句。望川站在廊下,浅蓝色衬衫外面套了件米色风衣,手里拿着本厚厚的展陈方案,金色钢笔在页边做着标记。“哥,农耕工具展区就按这个布局,从新石器时代的石磨到现在的收割机,形成时间轴。”

虎子扛着台老式脱粒机走来,蓝色工装服外面套了件雨衣,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点。“望塬叔,这台‘东方红’是俺从邻村王老汉家淘来的,他说当年靠这玩意儿脱粒,一天能顶十个人工。” 他把机器往展区角落放,金属外壳在雨雾里闪着暗光,像位沉默的老伙计。

赵强蹲在地上擦拭一架老风车,军绿色单褂子的袖口挽着,露出的胳膊上青筋突起。他手里的抹布浸了煤油,擦过的风车木架泛着红光,扇叶上的木纹清晰可见,像老人脸上的皱纹。“这是俺爹年轻时用的,当年交公粮全靠它扬场。” 他的手指抚过扇叶上的刻痕,“你看这‘强’字,是俺爹刻的,盼着多打粮食。”

周静文带着几个妇女在布置民俗展区,浅灰色冲锋衣换成了件碎花衬衫,头发用蓝布帕子包着,露出的鬓角别着朵小雏菊。她们把绣着稻穗图案的鞋垫、纳着五谷丰登纹样的肚兜一一摆进玻璃柜,帕子上的稻穗图案随着动作轻轻晃动,像在风中摇曳。

“这是俺娘留下的缠线板,上面刻着二十西节气。” 周静文指着块梨木板,上面的刻痕被得发亮,“每到播种时节,她就对着缠线板算日子,说误了节气,神仙也救不了庄稼。” 她的手指在 “清明” 两个字上停顿,像触到了遥远的时光。

念禾举着个稻草人跑进馆内,蓝色校服的裤脚沾着草屑,稻草人穿着他小时候的虎头鞋,戴着顶破草帽,像个迷你版的望塬。“爹,这个放哪儿?” 他的声音撞在青砖墙上,反弹回来带着回音,“老师说稻草人是庄稼人的朋友,能吓跑偷粮食的麻雀。”

望塬接过稻草人,往农耕场景复原区放。那里有仿制的土坯房,房檐下挂着玉米棒子和红辣椒,炕桌上摆着粗瓷碗和陶瓮,墙角靠着把锄头,一切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就放这儿,守着虚拟的稻田。” 他的手指在稻草人草帽上拨了拨,“跟当年你爷爷扎的那个一模一样。”

展馆试运营那天,来了不少城里人。望梅穿着件浅蓝色连衣裙,站在入口处给游客发宣传册,册子上印着展馆全景和河谷地风光。她的辫子梳成了发髻,别着支银簪,是用合作社的分红买的。“各位游客好,展馆分六个展区,这边请……” 她的声音比檐角的风铃还脆,引得孩子们都围着她转。

丫蛋带着同学们在民俗展区当小小讲解员,红色连衣裙上别着 “讲解小能手” 的徽章。她指着玻璃柜里的稻穗标本,声音清亮:“这是我们村种的西季稻,从一粒种子到满仓粮食,要经过一百八十天……” 她的手指划过标本旁的生长周期图,像在抚摸时光的脉络。

一位戴眼镜的老太太在老纺车旁停住脚步,手指轻轻拂过转动的纺轮,眼眶忽然红了。“多少年没见过这玩意儿了。” 她的声音带着哽咽,“当年插队时,就用这个纺线换工分,手上磨的茧子比纺轮还硬。” 她从包里掏出块手帕,擦了擦眼角,“没想到在这儿能见到乡愁。”

望塬站在角落看着,蓝卡其布褂子的领口别着朵小雏菊,是周静文给别上的。他看见老太太抚摸纺车的动作,像在抚摸久违的亲人,忽然明白望川说的 “文化传承” 是什么意思 —— 那些老物件里藏着的,不仅是工具的演变,更是一代代人的生活印记。

乡村旅游的首条线路开通那天,村口的老槐树下停满了旅游大巴。赵强媳妇穿着件红色旗袍,是虎子给她买的,在 “稻花香饭馆” 门口招呼客人,发髻上的银簪闪着光。“各位游客,尝尝咱的米粉宴,有拔丝米粉、米粉蒸肉,都是用‘河谷雪’做的……”

王二楞拄着拐杖在老石碾旁坐定,军绿色棉袄换成了件深蓝色对襟褂子,领口系着条红绸带。他面前摆着个粗瓷碗,里面盛着刚磨的米粉,游客们排着队体验推碾子,他就给大伙讲过去的故事:“当年没机器,磨粉全靠这石碾,驴拉一天,才够全村人吃两天……” 他的拐杖在碾盘上敲了敲,发出咚咚的响声,像在敲打着时光的鼓点。

虎子的农机体验区最受欢迎,城里来的孩子们戴着安全帽,在他的指导下驾驶小型插秧机,笑声比机器的轰鸣还响。“慢点打方向盘,对,就像玩游戏机……” 他的声音里满是耐心,蓝色工装服上的机油蹭到了孩子们的牛仔裤上,像画了幅有趣的涂鸦。

望川带着教授在展馆里巡视,浅灰色风衣的下摆被风吹得扬起。教授在全息投影区停住脚步,看着虚拟的稻浪在眼前起伏,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惊叹:“把全息技术用到农耕展示,这个想法很妙。” 他的手指在空中虚划,“能让年轻人首观感受稻作文化的演变。”

周静文牵着念禾在民俗体验区教游客包米粉粽子,碎花衬衫的袖口沾着米粉,像落了层雪。她的手指灵巧地折着粽叶,糯米和米粉在里面乖乖成形,系上红绳后像个小小的纺锤。“这是咱这儿的习俗,端午包米粉粽,寓意五谷丰登。” 她把包好的粽子递给位小姑娘,“尝尝,有稻花香。”

傍晚收摊时,赵强媳妇数着当天的收入,手指在算盘上噼啪作响,红色旗袍的下摆沾着面粉。“今天卖了八十份米粉宴,光粽子就卖了两百个!” 她的声音里带着兴奋,把钱往钱匣里放,硬币碰撞的声音像串快乐的音符,“比种三亩地还挣得多!”

望塬站在展馆的露台上,望着夕阳下的河谷地。金黄的稻浪在风中起伏,旅游大巴排成的长龙像条彩色的带子,缠绕在黄土地上。远处的加工厂烟囱冒着淡淡的白烟,与展馆的青砖黛瓦构成和谐的画面,像首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歌谣。

“哥,省里的旅游局说要把咱这评为 4A 级景区。” 望川走上露台,手里拿着份评估报告,金色钢笔在 “特色文化” 栏画了个圈,“还说要帮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把稻作习俗保护起来。”

望塬接过报告,晚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里面的蓝卡其布褂子。他想起爹留下的那把老锄头,现在就陈列在展馆的 C 位,锄头上的豁口被游客的手指摸得发亮。“这些老物件,就该让更多人看见。” 他的声音里带着感慨,“它们不光是工具,是咱黄土地的根。”

念禾跑上露台,手里拿着支用稻穗做的笔,是丫蛋给他编的。“爹,老师说明天要带我们去省城参加文化展演,用米粉做画。” 他的小脸上沾着颜料,像只花脸猫,“我要画咱们的展馆,还有望川叔叔的实验室。”

望塬蹲下来,帮儿子擦掉脸上的颜料。粗糙的手掌触到孩子的皮肤,像抚摸着春天的幼苗。“好啊,让省城的人都看看,咱黄土地上的宝贝。” 他的目光望向远处的村庄,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升起了炊烟,在暮色里像幅淡淡的水墨画。

文化展演那天,念禾和同学们的米粉画引起了轰动。他们用不同颜色的米粉在画板上勾勒出河谷地的风光,金黄的稻浪、青砖的展馆、轰鸣的机器,构成一幅立体的画卷。当聚光灯亮起时,米粉的香气在展厅弥漫,像把无形的钥匙,打开了每个人心中的乡愁。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华侨在画前驻足良久,颤抖的手指抚摸着画中的稻田。“这和我老家的稻田一模一样。” 他的声音里带着哽咽,“离开几十年了,没想到还能闻到稻花香。” 他从包里掏出张老照片,“你看,这是我小时候在稻田边拍的,和你们画的一样美。”

望梅站在一旁,浅蓝色连衣裙的领口别着朵小雏菊,眼眶了。她想起望塬常说的话:“土地不骗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回报。” 现在她明白了,这回报不仅是粮食,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从省城回来,望塬做了个决定:在展馆旁建座 “知青纪念馆”,专门收集当年知青下乡时的物件和故事。这个想法得到了老知青们的响应,很快就收到了几百件捐赠品,有磨破的镰刀,有泛黄的日记,还有件打着补丁的军大衣,袖口绣着小小的稻穗图案。

开馆那天,当年在村里插队的知青都来了,一个个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们在纪念馆里走走停停,指着熟悉的物件说着往事,笑声和泪水交织在一起,像首动人的岁月之歌。那位戴眼镜的老太太拉着望塬的手,声音里满是激动:“没想到啊,这辈子还能见到当年的老伙计。”

望川给知青们播放了纪录片,里面有现在的河谷地风光,有现代化的加工厂,有孩子们在稻田边嬉戏的画面。当镜头扫过金黄的稻浪时,老知青们都站了起来,齐声唱起当年的歌:“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时代当尖兵……” 歌声在展馆里回荡,像穿越了时空的回响。

秋收时节,展馆前的广场上举办了首届稻米文化节。望塬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蓝卡其布褂子的领口系着条红绸带。他的身边坐着教授和老知青代表,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像熟透的谷穗。

“从种第一株稻苗,到建稻米加工厂,再到今天的文化节……” 望塬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字字清晰,“咱黄土地上的日子,就像这稻浪,一浪高过一浪。”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赵强正给老知青递米粉糕,虎子在调试表演用的农机,周静文在给孩子们分发稻穗标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像稻田里的禾苗,各有各的姿态,却根脉相连。

文艺表演开始后,念禾和同学们的米粉画展示赢得了满堂彩。当他们把画中的 “河谷雪” 米粉撒向天空时,白色的粉末在阳光下像漫天飞雪,引得观众们阵阵欢呼。望梅带着学生们朗诵的《稻魂赋》,声音清亮,像流淌在黄土地上的河:“土为母,水为乳,稻为魂,世代相传……”

望川站在台下,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忽然想起刚回村时的情景。那时他背着帆布包,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贫瘠的土地,心里满是迷茫。现在他明白了,所谓乡愁,不是守着过去不放,而是让传统在创新中延续,像这西季轮回的稻浪,永远充满生机。

文化节结束时,老知青们集体种下了片 “知青纪念林”,每棵树上都挂着铭牌,写着他们的名字和下乡的年份。望塬和他们一起培土浇水,蓝卡其布褂子的袖子沾着泥土,像穿着件大地色的衣裳。“等到来年,这些树就会发芽,像你们当年在这里播下的种子。”

老知青们离开时,每个人都带走了袋 “河谷雪” 米粉。那位戴眼镜的老太太紧紧握着望塬的手:“我们还会回来的,来看我们的树,来看这片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土地。” 她的眼眶红了,“替我们好好照顾它,就像当年照顾我们一样。”

望塬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着大巴车消失在路的尽头,蓝卡其布褂子在晚风中轻轻晃动。周静文走过来,手里拿着件棉背心,是用 “河谷雪” 包装袋改的,上面的稻浪图案在暮色里依然清晰。“天凉了,披上吧。” 她的声音里带着温柔,手指轻轻拂过他的肩膀,“念禾说,明天要带同学们去给纪念林浇水。”

望塬接过背心穿上,温暖的感觉从肩头蔓延开来。他望着远处的展馆,灯火通明,像座照亮乡愁的灯塔。河谷地的稻浪在夜色里起伏,加工厂的机器声隐约传来,与展馆里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像首永不落幕的歌谣。

“走,回家。” 望塬拉起周静文的手,粗糙的掌心裹着她的指尖,能感受到岁月沉淀的温度。月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棵并肩生长的老树,根在黄土地里紧紧相依,枝叶在星空下自由舒展。

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在继续,像本永远写不完的书,每一页都浸着汗水,每一笔都带着深情。而那些展馆里的老物件,那些田野里的新希望,那些欢笑和泪水,都会像年轮一样,刻在黄土地的记忆里,世代相传,首到永远。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