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雨丝裹着暖意,打湿了 “世界面条文化中心” 的青石板路。望塬蹲在 “青少年农耕体验区”,看着卡鲁带来的非洲孩子栽种耐旱豆幼苗,深蓝色中山装的袖口沾着的泥土,像块被雨水浸润的老玉。
赵强扛着捆竹制秧苗架走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肩头落着片香椿叶,是刚才在菜园摘菜时蹭的。他把架子插在地里,形成整齐的网格,每个格子里都贴着张小小的名牌,用中英文写着孩子们的名字 —— 非洲的 “阿米娜”、南美的 “迭戈”、中国的 “念禾”,像片正在生长的友谊森林。“望塬叔,这架子得绑牢些,” 他往竹杆间缠尼龙绳,手指在打湿的绳子上留下串浅痕,“等耐旱豆爬藤时,让孩子们能顺着名字找到自己种的苗。”
望川对着份青少年交流计划皱眉,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旁边放着本《跨文化教育手册》。他的手指在 “农耕实践” 模块上划过,突然抬头喊来望梅:“梅梅,你设计的‘一日农夫’课程得加项‘种子交换’活动,让每个孩子带本国的种子来,种在同个花盆里,观察它们如何共生。”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在体验区的厨房准备食材,浅绿棉麻围裙换成了件明黄的布褂子,是用南美玉米纤维织的,胸前绣着三个手拉手的孩子,分别穿着中、非、南美的传统服饰。她们正在教孩子们做 “种子饼干”,面团里掺着切碎的南瓜子、葵花籽和花生,像把撒向未来的希望。“这饼干得让孩子们自己揉,” 她往面团里加了勺蜂蜜,“老话说,自己动手做的吃食,才更有滋味。”
念禾举着台拍立得相机在孩子们中间穿梭,宽檐草帽的帽檐上别着枚彩虹徽章,是阿米娜用非洲珠串做的。他给每个孩子拍下栽种幼苗的瞬间,照片上的笑脸在雨雾中格外明亮 —— 阿米娜的麻花辫上别着野雏菊,迭戈的牛仔帽歪在脑后,中国的小同伴丫蛋正踮脚帮非洲男孩扶苗,像幅生动的油画。“爸,这些照片要做成纪念册,” 他把照片插进防水相册,“等他们回家时,每人带本,就像带走片黄土地的阳光。”
首位参与交流的南美教师走进体验区,穿着件靛蓝色的传统披风,边缘绣着玉米图案,在雨中像片展开的蝶翼。她蹲在迭戈身边,手指在玉米幼苗的根部轻轻培土,西班牙语的鼓励声混着汉语的指导,在雨丝中织成张温柔的网。“迭戈,你看中国孩子种稻子的手势,” 她指着丫蛋插秧的动作,“手指要像捧着小鸟那样轻,才不会伤到幼苗。”
望塬递给南美教师把竹制小锄头,锄头上刻着朵小小的稻穗,是赵强连夜雕的。“这工具适合孩子用,” 他的手掌在锄柄上轻轻拍了拍,“比铁锄头轻,还不容易伤着苗。” 雨珠顺着锄柄往下淌,在地面溅开细小的水花,像串透明的珠子。
卡鲁的绿色长袍下摆沾着泥浆,他正教孩子们辨认非洲的草药,手指在株长着锯齿叶的植物上划过:“这是‘退烧草’,煮水喝能治感冒,和中国的薄荷样神奇。” 他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兽皮袋,倒出些深棕色的种子,“这是非洲的‘幸运籽’,种下去能长出紫色的花,给幼苗当伴儿。”
周静文的明黄布褂子上沾着面粉,她把孩子们做的 “种子饼干” 放进蒸笼,蒸汽在玻璃罩上凝成水珠,像给饼干蒙了层薄雾。“这些饼干要留半盘,” 她指着蒸笼侧面的刻度,“等秋收时再拿出来,和新收的粮食起烤,尝尝时光的味道。” 灶台上的陶罐里,香椿豆腐汤正咕嘟作响,香气混着雨声漫出厨房,像只温柔的手轻抚过每个人的鼻尖。
望川带着孩子们在智能温室测量幼苗生长数据,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露出半截数据记录仪,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像群舞动的音符。他教孩子们使用简易的测量工具 —— 非洲孩子用的竹尺、南美孩子带的塑料卡尺、中国孩子自制的绳尺,在同株玉米苗上得出几乎致的高度。“你们看,” 他指着数据对比图,“工具不同,却能得到样的结果,就像不同的语言,都能说出‘我爱土地’这句话。”
阿米娜突然举起手,麻花辫上的雏菊抖落串水珠:“望川老师,为什么中国的稻田要种成方块?我们的梯田是长条的。” 她的汉语带着非洲口音,却字字清晰,像颗颗的种子。
望塬蹲下来,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个方块和条长线:“方块田适合灌溉,长条田适合坡地,” 他指着远处的河谷地,“就像你们非洲孩子喜欢赤脚,中国孩子爱穿布鞋,都是为了在自己的土地上站得更稳。” 雨丝落在他画的图案上,线条渐渐晕开,像幅融合的地图。
虎子驾驶着辆小型电动观光车驶来,橘红色反光背心在雨雾中格外显眼,车斗里装着台迷你播种机,是他按比例缩小的,刚好适合孩子操作。“各位小农夫,这机器能播三种种子,” 他操纵着机械臂演示,耐旱豆、玉米和稻种依次落入土中,“谁想试试?播下的种子成熟后,做成的面条会刻上你们的名字。”
孩子们欢呼着排起队,阿米娜握着迭戈的手,迭戈拉着丫蛋的衣角,像串相连的珍珠。念禾举着拍立得,镜头捕捉着孩子们认真的侧脸 —— 非洲女孩的睫毛上挂着雨珠,南美男孩的鼻尖沾着泥土,中国姑娘的辫梢缠着草叶,在黄土地上构成幅动人的画面。
望梅在 “世界农耕图书馆” 整理孩子们的观察日记,浅绿棉麻围裙换成了件浅紫色的亚麻衬衫,是用非洲耐旱豆纤维和本地苎麻混纺的。日记里的字迹稚嫩却认真,有的画着幼苗生长的曲线,有的贴着种子的标本,还有的用三国语言写着简单的句子:“我的豆苗长高了 2 厘米”“玉米喜欢阳光”“和新朋友起种地真开心”。“这些日记要编成本书,” 她往册子里夹了片孩子们捡的银杏叶,“等明年交流项目十周年时,送给他们当礼物。”
南美教师走进图书馆,靛蓝色披风上的雨水滴在地板上,像串省略号。她捧着本南美儿童画的农耕绘本,页面上的玉米田画得像片金色的海洋。“这是迭戈的姐姐画的,” 她指着幅孩子们在田里玩耍的画,“想和中国孩子的画放在起展览,叫‘我们的土地’。”
望梅的眼睛亮起来,转身从书架上取下本丫蛋她们画的《河谷地的西季》,封面上的稻田随着季节变换颜色,像条流动的河。“我们可以办个巡回展,” 她的手指在两本书的封面上轻轻点着,“先在河谷地,再去非洲,然后到南美,让更多孩子看到不同土地上的童年。”
中午在文化中心的餐厅吃饭时,周静文端上道 “三色饭团”,明黄布褂子的袖口沾着紫米的痕迹。饭团用白米、紫米(非洲耐旱豆磨的粉)和黄米(南美玉米渣)做成,捏成幼苗的形状,顶端插着根香椿叶,像片微型的农田。“这是给孩子们的‘成长饭’,” 她给每个孩子的碗里放了个,“吃了要像幼苗样,使劲往上长。”
阿米娜小心翼翼地拿起饭团,放在鼻尖闻了闻,紫米的清香混着玉米的甜味钻进鼻腔,她突然张开双臂抱住周静文:“周阿姨,这比奶奶做的 millet 饼还香!” 她的辫梢扫过周静文的肩头,沾着的雏菊落在饭团上,像颗金色的纽扣。
下午的 “面条实验室” 里,孩子们围着张巨大的木桌忙碌。非洲孩子用陶臼捣耐旱豆粉,南美孩子用石磨碾玉米糊,中国孩子用擀面杖擀稻面皮,三种原料在桌中央相遇,被揉成根彩色的面条,像条缠绕的彩虹。念禾举着摄像机,镜头里的小手们在面团上留下不同的指纹,最终融合成个整体,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
卡鲁的绿色长袍上沾着面粉,他教孩子们用非洲传统手法揉面,手指在面团上划出螺旋状的纹路:“这是‘生命之纹’,代表种子在土里生长的轨迹。” 他的手掌覆在迭戈和丫蛋的手上,起完成纹路,“就像我们三个国家的孩子,虽然来自不同地方,却能在起创造美好。”
望川举着台显微镜走进来,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盯着载玻片上的面粉颗粒。“你们看,” 他调整焦距,屏幕上出现三种原料的微观结构,“耐旱豆粉的颗粒像星星,玉米粉的像月亮,稻米粉的像太阳,合在起就是个小宇宙。” 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小脸贴在显微镜上,像群好奇的小猫。
傍晚雨停时,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体验区的幼苗镀上层金边。望塬站在田埂上,看着孩子们在 “友谊树” 下系愿望卡,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那支银质玉米,与卡鲁和南美教师的徽章在余晖中交相辉映。卡片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真诚 ——“希望我的豆苗能长到非洲”“想让中国的稻子去南美”“永远和新朋友起种地”。
念禾把这些瞬间都拍进了镜头,宽檐草帽的帽檐下露出满足的笑容。他的相机里存满了照片:阿米娜教丫蛋跳非洲舞,迭戈跟念禾学用筷子,三个国家的孩子围着周静文听故事,卡鲁和南美教师在讨论明年的交流计划,像卷温暖的胶片。
离别的前天,孩子们在 “面条长廊” 的竹架上挂满了自己做的种子袋,每个袋子里都装着混合了三地的种子,外面贴着张合影。望塬看着这些摇曳的种子袋,突然想起爹当年总说的句话:“好种子不怕远,落到哪儿都能生根。” 他转身走进工具房,拿出把小锄头,是用南美硬木和本地钢片做的,柄上刻着 “幼苗与新麦” 五个字。
“这是给你们的礼物,” 他把锄头分给三个孩子代表,“阿米娜带回去种耐旱豆,迭戈种玉米,丫蛋种水稻,” 他的手掌在锄柄上轻轻拍了拍,“等你们长大了,带着新收的粮食再来,咱起做碗‘成长面’。”
孩子们接过锄头,突然齐声唱起了那首混合语歌谣:“面条长,面条香,连接你我和远方……” 歌声在黄土地上回荡,惊飞了檐下的燕子,也惊动了正在整理行李的大人们。卡鲁的眼眶红了,赶紧转身去给孩子们摘香椿叶,说要让他们带点 “黄土地的味道” 回家。
送别那天,文化中心的广场上摆着个巨大的 “种子蛋糕”,是用三地的杂粮做的,上面用糖霜画着幅世界地图,中国、非洲和南美的位置上插着用面团做的幼苗。周静文切下第一块递给阿米娜,明黄布褂子的袖口沾着糖霜,像落了层雪:“这蛋糕里有你们亲手种的种子,吃了它,就像把黄土地带在了身边。”
南美教师突然从包里掏出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迭戈姐姐画的《玉米田的约定》,最后页画着三个孩子在黄土地上握手,背景是轮金色的太阳。“这是我们的承诺,” 她把画送给望梅,“明年春天,我们在安第斯山脉的玉米田等你们,带你们看南美孩子是怎么种地的。”
望梅接过画,浅紫色亚麻衬衫的领口别着枚玉米形状的徽章,是迭戈用 3D 打印做的。“我们定去,” 她从书架上取下本《青少年农耕手册》,里面贴着孩子们的照片和观察记录,“这是我们的见面礼,里面有你们教的所有知识。”
念禾举着摄像机,镜头追随着缓缓驶离的大巴,首到它消失在路的尽头。宽檐草帽的帽檐上,阿米娜送的彩虹徽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个不会褪色的约定。他低头看着相机里的画面,突然发现最后段视频里,三个国家的幼苗在同片土地上轻轻摇晃,像在互相道别,又像在承诺再见。
夏天到来时,“青少年农耕交流计划” 迎来了新批参与者。望塬站在体验区,看着新的孩子们栽种幼苗,深蓝色中山装的口袋里装着张照片,是卡鲁从非洲寄来的 —— 阿米娜在自家的田埂上,身边的耐旱豆己经长到半人高,她手里举着那把刻着 “幼苗与新麦” 的锄头,笑容比非洲的太阳还灿烂。
望川的深棕色皮夹克上别着枚新的徽章,是国际青少年农业组织颁发的 “友谊使者” 勋章。他正在给孩子们讲解三地作物的基因图谱,金色钢笔在图谱上划出条连接线:“你们看,这些基因片段多像朋友在拉手,正因为有了交流,它们才能变得更强壮。”
周静文带着新批妇女在厨房忙碌,明黄布褂子换成了件绣着世界地图的围裙,上面的每个国家都用对应颜色的线标着特色作物。她们新研发的 “成长面” 正在蒸煮,面条里掺着孩子们寄来的新种子磨的粉,非洲的耐旱豆、南美的玉米、中国的新麦在沸水中舒展,像条跨越季节的纽带。
念禾的纪录片《幼苗与新麦》在国际青少年电影节上获奖,镜头里的黄土地上,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在田间奔跑,笑声与风声交织成歌。当片尾出现阿米娜、迭戈和丫蛋在视频里约定再见的画面时,评委们给出的评语是:“最朴素的友谊,最动人的成长,这就是土地给予人类最好的礼物。”
秋收时节,望塬在 “友谊树” 下埋下个时间胶囊,里面装着今年的交流日记、孩子们种的作物标本,还有包混合了三地种子的布包。他在胶囊上刻了行字:“2033 年,待新麦成株,幼苗参天。” 卡鲁从非洲打来视频,画面里的阿米娜正在收割耐旱豆,她举着的豆荚对着镜头喊:“望塬爷爷,我的豆苗丰收了,等我来看你!”
望塬对着屏幕笑,粗糙的手掌在胶囊上轻轻按了按,像在给未来的孩子们个承诺。远处的 “世界面条文化中心” 里,新批孩子们正在制作面条,他们的笑声从窗口飘出来,混着面香漫过黄土地,像首永远不会结束的歌谣。河谷地的风吹过,今年的新麦在田里轻轻摇晃,明年的幼苗正在土里孕育,而那些跨越山海的约定,正像种子样,在不同的土地上悄悄发芽,等待着长成参天大树的那天。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土地上的年轮》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