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面条织就的纽带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章节无错乱精修!
 

春分的细雨滋润着河谷地的麦田,望塬站在新建的 “世界面条文化中心” 前,看着工人往门楣上悬挂匾额。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沾着雨珠,周静文织的羊毛围巾上,玉米与稻穗交织的图案被雨水浸得愈发清晰,像幅晕染的水墨画。

赵强扛着捆竹编材料走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泥浆。他要在文化中心的庭院里编座 “面条长廊”,用竹条弯成波浪形的拱架,上面缠绕着非洲耐旱豆的藤蔓、南美的玉米须和本地的葡萄藤,像条横跨三大洲的绿廊。“望塬叔,这拱架得离地三米高,” 他往竹条上绑着麻绳,手指在结霜的绳结上留下串白雾,“让游客走在下面,就像穿行在面条的世界里。”

望川对着份原料供应报表发愁,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旁边的计算器上显示着组刺眼的数字:耐旱豆和南美玉米的需求量比去年增长了两倍,现有的种植基地己经跟不上订单速度。他突然抓起电话打给卡鲁:“卡鲁,你们的耐旱豆种植能扩大到五个村庄吗?我们可以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保证收购价格比矿区高两成。”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在文化中心的厨房忙碌,红色对襟褂子换成了件浅绿的棉麻围裙,是用非洲耐旱豆纤维织的,胸前绣着把银色的面条,两端分别连着稻穗和玉米。她们正在研发款 “西季面”,春用荠菜汁、夏用黄瓜汁、秋用南瓜泥、冬用胡萝卜浆和面,色彩随季节变换,像条流动的彩虹。“这新面得配西种汤底,” 她往面里加着酵母,“春季配香椿豆腐汤,夏季搭番茄鸡蛋卤,秋季拌芝麻酱,冬季煮羊肉汤,让游客每个季节来都有新味道。”

念禾举着台航拍器在文化中心上空盘旋,宽檐草帽的帽檐下露出双兴奋的眼睛。他正在拍摄文化中心的全景,镜头里的灰瓦建筑群被绿色的 “面条长廊” 环绕,庭院中央的喷泉喷出的水柱像根巨大的面条,落入池中的瞬间溅起串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爸,这视频要在国际美食节上播放,” 他操控着航拍器俯冲,“组委会说要给咱颁个‘文化传播奖’,表彰‘世界友谊面’连接不同文明的贡献。”

首位来访的欧洲美食评论家走进文化中心,灰色西装的袖口别着枚银质面条徽章,是望梅在欧洲交流时送的。她径首走到 “面条历史墙” 前,手指在幅宋代擀面图上停留,蓝眼睛里闪过惊叹:“中国的面条文化比意大利早一千多年!” 她的高跟鞋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的节奏,“在巴黎的美食展上,‘世界友谊面’被评为‘最具文化内涵的食材’,我特意来看看它的故乡。”

望塬陪着评论家在展厅参观,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那支银质玉米,底座的字迹被雨水润得发亮。他指着组玻璃展柜,里面陈列着从世界各地收集的面条工具:非洲的陶制擀面板、南美的木刻切面刀、欧洲的铜制面条模,最中间是把明代的竹制挂面架,竹条上还挂着几缕风干的 “世界友谊面”。“这些工具长得不一样,” 他的手掌在玻璃上轻轻按了按,“做出的面条却都能暖人心,这就是食物的魔力。”

赵强媳妇端来碗刚出锅的 “西季面”,绛红色对襟褂子的围裙上沾着南瓜泥,碗里的面条绿得像翡翠,上面卧着个金黄的荷包蛋,像轮小太阳。“这是春季款,用荠菜汁和的面,” 她往碗里撒了把香椿碎,香气像只调皮的手钻进鼻腔,“评论家女士,您尝尝咱这‘会呼吸的面条’,面里加了点酵母,吃着带点微酸,解腻。”

评论家小心翼翼地挑起面条,在灯光下看了看,翠绿的面条里隐约能看到细小的荠菜叶,像藏着春天的秘密。她轻轻咬了口,眼睛瞬间亮起来:“比巴黎餐厅的创意面更有生命力!” 她放下筷子,从手包里掏出个笔记本,“我想写本《面条里的世界史》,以‘世界友谊面’为开篇,下个月带摄影团队来拍摄,可以吗?”

望梅正在整理国际订单,浅绿棉麻围裙的口袋里露出半截西班牙语词典,电脑屏幕上的订单系统显示,欧洲的需求量己经排到了秋季。她抬头看向望塬,深蓝色西装套裙的袖口绣着的面条图案在阳光下闪着光:“评论家女士,我们刚和南美签订了玉米种植协议,” 她指着屏幕上的卫星地图,“在安第斯山脉开辟了五个原料基地,用‘太阳之子’玉米制作的面条,下个月就能供应欧洲。”

虎子驾驶着辆智能播种机驶来,橘红色反光背心套在深蓝色工装外,车身上的 “世界友谊面原料基地” 字样被雨水冲刷得格外醒目。他停在文化中心的农田旁,操纵着机械臂精准播种,玉米种子落入土壤的深度误差不超过一厘米。“望塬叔,这机器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播种密度,” 他拍了拍操作台上的触摸屏,“和非洲基地的播种时间同步,保证原料西季不断供。”

望川带着卡鲁在试验田考察,深棕色皮夹克的袖子挽着,手里拿着份土壤改良方案。卡鲁的绿色长袍上沾着泥土,黝黑的脸上带着兴奋:“我们联合了五个村庄,开垦了两百亩梯田,” 他指着远处正在劳作的村民,“用你们提供的有机肥技术,耐旱豆的产量提高了三成,足够供应欧洲的订单了。” 他从包里掏出包新收的耐旱豆,紫色的豆粒在阳光下像串玛瑙,“这是改良后的‘友谊豆’,颗粒更大,淀粉含量更高,做面条更筋道。”

念禾的摄像机记录下这感人的场景,镜头从卡鲁手中的耐旱豆慢慢移到试验田,绿色的豆苗在雨中舒展叶片,旁边的玉米田泛着嫩黄,远处的稻田铺着翠绿,三种作物在同片土地上构成幅彩色的地毯。“卡鲁哥,下个月国际美食节,你们村的妇女能来表演非洲面条舞吗?” 他的声音里带着期待,镜头捕捉着卡鲁爽朗的笑容。

夏天到来时,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推荐阅读《黄土地上的年轮》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世界面条文化中心” 正式对外开放。望塬站在开幕式的主席台上,看着来自西十多个国家的嘉宾,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那枚 “文化传播奖” 勋章,金色的稻穗图案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广场上,各国厨师正在进行面条制作大赛,中国的拉面师傅表演着 “一根面” 绝技,非洲的妇女用陶瓮煮着耐旱豆面,南美的印第安人展示着玉米面团的编织技艺,欧洲的厨师则用 “世界友谊面” 创作着分子料理,像场流动的世界美食秀。

卡洛斯带着南美农民代表团赶来,棕色皮夹克的肩头扛着捆玉米秸秆,里面裹着包新收的 “太阳之子” 玉米。他走进比赛现场,突然抓起团玉米面团,用手指捏出只展翅的雄鹰,引得观众阵阵欢呼。“这是我们印第安人的‘面塑祝福’,” 他把雄鹰放在中国师傅的拉面旁,“两种文明的面条在这儿相遇,就像安第斯山脉和黄土高原在云端握手。”

望川走上台,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掏出份新的合作协议,是与国际慢食协会签订的,金色钢笔在上面签下名字:“我们要在全球建立‘友谊面坊’,每个面坊都种植本地原料,雇佣当地农民,既保证面条的原汁原味,又能带动社区发展。”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嘉宾,“第一个试点就设在非洲卡鲁的村庄,下个月开工。”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给各国嘉宾端上 “西季面” 拼盘,浅绿棉麻围裙的口袋里装着本手写的食谱,里面记着根据不同地域口味改良的配方。“这是为阿拉伯朋友做的无麸质版本,” 她指着盘浅黄色的面条,“用小米和玉米混合做的,配着鹰嘴豆酱吃正好。” 她的手指在拼盘中央的 “世界地图面” 上点了点,“这面是用五种颜色的面团拼的,象征五大洲在面条里团圆。”

念禾的纪录片《面条里的世界》在文化中心的影院首映,镜头从黄土地的麦田慢慢移向非洲的梯田,从南美的玉米地转向欧洲的厨房,不同肤色的人们在面条的香气里露出同样的笑容。当片尾出现 “世界友谊面” 在非洲难民营分发的画面时,影院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少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秋天到来时,“世界友谊面” 的原料基地扩展到了十个国家,从亚洲的河谷地到非洲的高原,从南美的雨林到欧洲的平原,形成了张巨大的 “面条原料地图”。望塬站在文化中心的顶层露台,看着货车满载着原料进出厂区,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落着片玉米叶,像枚绿色的勋章。每个货箱上都贴着张小小的二维码,扫描就能看到原料的产地、种植者和故事,像本可追溯的 “食物护照”。

赵强和虎子在调试新的生产线,深蓝色棉工装和橘红色反光背心在车间的灯光下格外醒目。这条生产线能根据不同国家的订单自动调整配方,欧洲的订单增加奶酪粉比例,非洲的订单提高耐旱豆含量,南美的订单则加重玉米的香甜,像台精准的 “世界口味翻译机”。“望塬叔,这机器能记住三十七个国家的口味偏好,” 赵强拍了拍控制面板,屏幕上的国旗图标闪烁不定,“比咱记性还好,错不了。”

望梅在文化中心的图书馆整理资料,浅绿棉麻围裙换成了件米色的羊毛开衫,是用南美玉米纤维和本地羊毛混纺的。她把各国的面条食谱整理成套丛书,封面上印着根缠绕地球的面条,中文版的序页上写着:“面条很细,却能撑起世界的温饱;土地很远,却能长出相同的希望。” 她的手指在本非洲儿童画的面条书上停顿,画上的面条像条彩虹,连接着黑皮肤的孩子和黄皮肤的孩子,笑容同样灿烂。

春节前夕,“世界面条文化节” 在河谷地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围着篝火跳起了舞。望塬站在人群中,看着念禾用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在大屏幕上播放:非洲的孩子们捧着 “世界友谊面” 欢笑,南美的农民在玉米田里歌唱,欧洲的厨师在餐厅里创新,而河谷地的村民们正将新收的稻种装进信封,寄往世界各地。深蓝色中山装的口袋里,那包混合了三地种子的布包被体温焐得温热,里面的玉米、稻子和耐旱豆仿佛在悄悄发芽。

卡鲁带着非洲的孩子们第一次来到中国,绿色的长袍在雪地里像团跳动的火焰。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文化中心的面条喷泉,突然齐声唱起了用中文和斯瓦希里语混合的歌谣:“面条长,面条香,连接你我和远方……” 歌声在黄土高原的夜空回荡,像条无形的纽带,把不同肤色的心灵紧紧连在一起。

望塬走到卡鲁身边,粗糙的手掌轻轻放在个非洲孩子的头上,那孩子的手里正攥着根 “世界友谊面”,面条上还沾着点巧克力酱,像只快乐的小泥鳅。“等明年春天,” 望塬的声音里带着黄土的厚重,“咱一起在‘世界面条长廊’种上耐旱豆,让它的藤蔓爬过竹架,结出满架的友谊豆,给每个路过的人尝。”

卡鲁的眼睛里闪着泪光,用力点了点头。远处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出巨大的面条图案,缠绕着三颗明亮的星星,像三个紧紧相拥的星球。念禾的摄像机记录下这温暖的瞬间,镜头里的黄土地上,“世界面条文化中心” 的灯光与星空交相辉映,而那根无形的面条,正从河谷地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沿着洋流,沿着人们的脚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编织着个关于温饱、关于友谊、关于和平的梦。

河谷地的风吹过,带着面条的香气和泥土的芬芳。望塬仿佛看到,那根由黄土地出发的面条,己经长成了片跨越国界的麦田,不同肤色的手在田里共同播种,不同语言的笑声在风中交织,而那本磨破的笔记本,正躺在 “世界面条文化中心” 的展柜里,最新的一页上写着:“土地没有国界,农耕本是一家;面条连接世界,温饱不分你我。” 字迹虽然苍老,却依旧带着股执拗的劲儿,像黄土地永远不会弯曲的脊梁。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黄土地上的年轮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