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阳光斜斜地照进食品加工厂,周静文站在巨大的和面机前,看着机器里翻滚的面团渐渐变得光滑。红色对襟褂子的袖口沾着面粉,像落了层薄薄的雪,胸前玉米和稻穗交织的图案被蒸汽熏得微微发亮。她往面里撒了把南美玉米粉,白色的面团顿时染上淡淡的金黄,像揉进了片阳光。
赵强扛着袋耐旱豆粉走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肩头印着片深色的汗渍,是刚才搬运原料时蹭的。他把豆粉倒进搅拌机,金属叶片转动的瞬间,紫色的粉末腾起阵轻烟,在阳光下像团流动的云彩。“静文嫂子,这非洲豆粉得按比例放,多了发苦,少了没那股清香。” 他指着墙上的配方表,是望川用 Excel 做的,精确到克,“虎子说要在机器上装自动称重器,以后就不用咱凭感觉了。”
望川对着台光谱仪调试面条配方,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盯着屏幕上的曲线。他的手指在 “蛋白质含量” 数值上点了点,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这个配比刚好,既有玉米的香甜,又有稻米的筋道,还有耐旱豆的韧劲。食品研究所的教授说,下周要来建联合实验室,专门研究杂粮面条的营养优化。”
念禾举着摄像机在车间里穿梭,宽檐草帽的帽檐上别着支玉米笔,镜头对准正在压制面条的机器。银色的压面辊缓缓转动,把面团压成张薄薄的面皮,再切成均匀的细条,像群列队的银丝。“妈,这面条经过十二道工序,比老辈人手工擀的还均匀。” 他的声音里带着兴奋,镜头转向包装线上的工人,她们正在把面条装进印着三地风光的包装袋,“农业频道的记者说,这是‘能吃的世界地图’。”
望塬站在车间门口,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那支银质玉米,底座上 “土地无国界,农耕一家人” 的字迹被得发亮。他看着包装袋上的图案 —— 中国的梯田、非洲的草原、南美的高原在同条面条上相遇,突然想起卡洛斯临走时说的话:“食物是最好的外交官,能让不同国家的人坐在同张餐桌旁。”
首位来考察的欧洲经销商走进加工厂,穿着件灰色西装,锃亮的皮鞋在水泥地上敲出清脆的响声。他拿起包 “世界友谊面”,手指在三地风光图案上反复抚摸,蓝眼睛里满是好奇:“这三种原料来自不同大陆,却能融合得这么好?” 他的中文带着法语的轻柔,“在巴黎的米其林餐厅,主厨们正流行这种‘跨文化料理’,你们的面条简首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
周静文递上碗刚煮好的面条,粗瓷碗里的银丝浸在清澈的汤里,上面撒着翠绿的香菜和红色的辣椒,像幅色彩明快的画。“您尝尝,” 她往碗里滴了几滴香油,“这是用南美玉米须和本地花椒熬的汤,既解腻又开胃。” 她的手指在碗沿的稻穗纹路上划了划,“老话说,面条像纽带,能把人心连在一块儿。”
经销商小心翼翼地挑起根面条,在灯光下看了看,透亮的面条里隐约能看到细小的玉米颗粒,像藏着颗颗金色的星星。他吹了吹热气送进嘴里,眼睛瞬间亮了起来:“比意大利面更有层次!” 他放下筷子,从公文包里掏出份合同,“我要订一百吨,先在巴黎的二十家超市试销,三个月后再扩大订单。”
望塬接过合同,粗糙的手指在 “欧盟有机认证” 字样上划过。纸页的边缘有些卷曲,是被车间的蒸汽熏的。“这面条得保证品质,” 他的声音里带着郑重,“不能砸了‘世界友谊’的牌子。” 他往合同上盖了个鲜红的印章,印着合作社的标志 —— 棵环绕地球的稻穗,“等这批货发出去,让望梅去趟欧洲,实地看看销售情况。”
望梅的米色风衣换成了套深蓝色的西装套裙,是用南美羊毛料做的,袖口绣着圈细小的面条图案。她正在整理出口报关资料,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各种单据,从原料检疫证明到营养成分分析,密密麻麻排满了桌面。“这些文件得用三种语言填写,”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海关说咱这是创新产品,得走特殊通道,还好卡洛斯教授帮咱联系了欧洲的认证机构。”
虎子驾驶着辆冷藏车驶来,橘红色反光背心套在深蓝色工装外,车身上喷着 “世界友谊面” 的广告,画面上三种作物缠绕成根面条,横跨在世界地图上。他停在加工厂门口,操纵着液压装置降下货厢,制冷机发出低沉的嗡鸣,像头安静的巨兽。“望塬叔,这车厢温度能降到零下十五度,保证面条运到欧洲还新鲜。” 他拍了拍车厢壁上的温度计,“德国专家说这技术能让保质期延长到六个月。”
首批 “世界友谊面” 发往欧洲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送行。孩子们举着用彩纸做的面条模型,上面写着 “一路顺风” 的中、英、西三种文字,像串飘动的祝福。赵强媳妇给司机塞了包刚烤的玉米饼,绛红色对襟褂子的口袋里露出半截食谱,是她连夜翻译的面条烹饪指南,用彩笔标着 “番茄肉酱味”“奶油蘑菇味”“中式汤面味” 三种做法。
望梅跟着冷藏车去了欧洲,出发前周静文给她缝了个特制的布包,红色对襟褂子的布料上绣着世界地图,每个大洲的位置都绣着对应的作物。“这包能装样品,也能装订单。” 她把包递给望梅,手指在面条图案上轻轻按了按,“到了那边,多拍些超市的照片,让咱也看看咱的面条在外国货架上的样子。”
望梅的深蓝色西装套裙外面套了件防风大衣,是赵强媳妇用合作社的新布料做的,口袋多得能装下合同、样品和相机。“娘,您放心,我会把那边的销售经验学回来。” 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丫蛋己经能独立管理农耕文明交流中心了,等我回来,让她也参与面条的国际推广。”
念禾背着摄像机去了非洲,深蓝色冲锋衣的帽檐上别着枚非洲地图徽章,是卡鲁托人做的。他要拍摄 “世界友谊面” 在非洲的推广情况,镜头对准卡鲁正在教村民煮面条的场景,紫色的耐旱豆面条在陶罐里翻滚,像群快乐的小鱼。“卡鲁哥,你们喜欢甜口还是咸口?” 他的声音里带着好奇,镜头捕捉着村民们品尝面条的表情。
卡鲁的绿色长袍上沾着番茄汁,黝黑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我们喜欢用花生酱拌着吃,再撒把辣椒面,比传统的玉米糊更有嚼头。” 他指着陶罐里的面条,“村里的妇女说要成立个加工点,用咱自己种的耐旱豆和玉米,按你们的配方做面条,卖给附近的矿区,能多份收入。”
望川在实验室里和欧洲的厨师视频连线,深棕色皮夹克的袖子挽着,露出的手腕上戴着块智能手表,屏幕上显示着巴黎的时间。他的手指在配方表上点了点,金色钢笔在旁边标注着修改建议:“橄榄油可以换成你们本地的坚果油,更符合欧洲人的口味。” 他的目光落在屏幕上的意大利面照片,“也可以做成螺旋状,像你们的通心粉,方便挂住酱汁。”
欧洲厨师的白色制服上沾着面粉,他举着根 “世界友谊面” 在镜头前晃了晃:“这种面条的口感太奇妙了!下周我要在巴黎举办场‘世界面条之夜’,用你们的面条做道融合菜,搭配法国的奶酪和南美玉米酱。” 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划了划,“己经邀请了美食评论家,保证让‘世界友谊面’在欧洲一炮而红。”
冬天到来时,“世界友谊面” 的订单像雪片似的飞来,堆满了食品加工厂的仓库。望塬站在仓库里,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货箱,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落着层薄尘,像盖了层霜。每个箱子上都贴着张小小的标签,用三种语言写着 “来自中国河谷地的问候”,旁边画着棵小小的银杏树。
赵强和虎子在改装条生产线,深蓝色棉工装和橘红色反光背心在灯光下格外醒目。他们给机器装了自动包装机,能根据不同国家的标准调整包装规格,欧洲的小包装精致得像礼物,非洲的大包装实惠得像麻袋。“望塬叔,这机器能自动识别订单语言,” 赵强拍了拍控制面板,屏幕上的文字在中、英、法、西语间切换,“虎子编的程序,比翻译机还准。”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在研发新口味,红色对襟褂子的围裙上沾着各种调料,有南美辣椒面、非洲咖喱粉、欧洲香草碎。她们正在试做款巧克力味的面条,面团里掺了南美可可粉和本地的甜玉米粉,蒸出的面条带着种独特的香甜。“这是给孩子们做的,” 她往面里加着葡萄干,“卡洛斯教授说南美孩子爱吃甜食,这面条说不定能成为他们的早餐新选择。”
望梅从欧洲回来,深蓝色西装套裙的行李箱上贴满了各国的邮票,像件彩色的艺术品。她带回份和欧洲最大连锁超市的合作协议,纸页上的签名龙飞凤舞,旁边盖着个金色的印章,是 “世界美食协会推荐产品” 的标志。“他们要在全欧洲的门店设‘河谷地专区’,” 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不仅卖面条,还要展示咱的农耕文化,放念禾拍的纪录片。”
念禾的非洲之行也收获满满,深蓝色冲锋衣的口袋里装着份和非洲矿业公司的供货合同。他的纪录片《面条连接的世界》在国际美食电影节上获奖,镜头里不同肤色的人在同张餐桌旁品尝面条,不同语言的赞美声交织在一起,像首和谐的歌谣。“爷爷,非洲的孩子们把面条叫做‘友谊线’,说它像根线,把中国、非洲和南美连在了一起。” 他的声音里带着自豪,镜头对准领奖台上的自己,身后的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河谷地的稻田风光。
春节前夕,村里举办了场盛大的 “世界面条节”。望塬站在主席台上,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那支银质玉米,与各国嘉宾的徽章相映成趣。广场上摆着百张餐桌,每张桌上都放着碗 “世界友谊面”,用不同国家的做法烹饪,从中国的汤面到非洲的拌酱,从南美的炒面到欧洲的焗面,像场流动的世界美食展。
卡洛斯从南美发来视频祝福,画面里他正和印第安村民们围着篝火煮面条,棕色皮夹克的袖子挽着,手里举着碗冒着热气的玉米面条:“祝中国朋友春节快乐!我们的‘太阳之子’面条己经在安第斯山脉脚下生根发芽,就像我们的友谊,永远长青!”
卡鲁的视频里,非洲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举着 “世界友谊面” 的包装袋在梯田边跳舞,绿色的长袍在风中摆动,像片涌动的海洋。“望塬叔,我们的耐旱豆面条己经卖到三个矿区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激动,“用赚来的钱买了台拖拉机,明年要扩大种植面积,让更多人吃上‘友谊面’!”
望川走上台,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掏出份新的合作协议,是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签订的,金色钢笔在上面签下名字:“从明年开始,‘世界友谊面’将作为营养补充食品,供应非洲的难民营。” 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的村民,“我们的面条不仅是商品,更是传递温暖的使者。”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给每位客人端上碗热腾腾的面条,红色对襟褂子的围裙上绣着个大大的 “福” 字,旁边是用三种语言写的 “和平”。她的手指在碗沿轻轻碰了碰,粗瓷碗发出清脆的响声,像在敲响和平的钟声。“这是咱用新收的玉米和稻子做的,” 她的声音里带着温柔,“老话说,吃饱了才有力气谈友谊,有力气谋发展。”
念禾的摄像机记录下这热闹的场景,镜头从百张餐桌慢慢移向夜空,烟花在河谷地上空绽放出巨大的面条图案,连接着三个不同颜色的圆点,像三颗紧紧相拥的星球。他的声音在夜空中响起:“面条很细,却能连接世界;土地很远,却能孕育相同的希望。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在面条的香气里,成为一家人。”
望塬站在台上,看着眼前欢乐的景象,深蓝色中山装的口袋里装着包混合了三地种子的布包,是周静文给他缝的,里面的玉米、稻子和耐旱豆在黑暗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他想起爹当年守护的那把老锄头,想起望川带回的第一粒改良稻种,想起卡鲁送来的耐旱豆,想起卡洛斯带来的 “太阳之子”,突然明白这片黄土地给予他们的最大礼物,不是丰收的粮食,不是畅销的面条,而是让他们懂得,不同的种子可以在同片土地上开花结果,不同的人们可以在同张餐桌旁分享喜悦。
河谷地的风吹过,带着面条的香气和烟花的余味。望塬仿佛听到了不同语言的笑声在夜空里回荡,看到了不同肤色的手在面团上共同揉捏,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智慧在面条里交融碰撞。这碗小小的面条,成了跨越国界的使者,把黄土地的温暖送往世界的每个角落,也把世界的精彩带回这片古老的土地。
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推荐阅读《黄土地上的年轮》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