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阳光穿透薄雾,给 “世界稻种园” 的雪地上镀了层金边。望塬蹲在南美玉米试验田边,手指在解冻的泥土里捻了捻,冰凉的土块里裹着几粒金黄色的玉米种子,是卡鲁从非洲寄来的耐旱豆和南美专家即将带来的玉米种混在一起的,像捧跨越半球的希望。
赵强扛着捆竹条走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裤脚沾着冰碴,是刚才在河边破冰取水时蹭的。他把竹条插进地里,围成个方形的育苗棚,每个竹桩上都用红漆画了道横线,是用来标记幼苗生长高度的。“望塬叔,这棚子得搭得比去年高些,” 他往竹条间缠塑料布,手指在结霜的塑料上留下串白雾,“南美来的玉米据说能长两米多,别到时候顶破棚子。”
望川对着份西班牙语的种子说明书发愁,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旁边多了本厚厚的西语词典,书页上用荧光笔标出了关键术语。他的手指在 “抗倒伏基因” 几个字上划过,眉头皱成个川字,突然抓起手机拨通了望梅的电话:“梅梅,你跟西班牙留学生学的那几句西语还记不?快来帮我看看这段,这玉米到底适合在酸性还是碱性土壤里生长。”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在食品加工厂做准备,浅紫色工装服换成了件红色的对襟褂子,是赵强媳妇用合作社新织的提花布做的,胸前绣着玉米和稻穗交织的图案。她们正在赶制批玉米形状的面点,面团里掺了从非洲寄来的耐旱豆粉,蒸出的点心带着种独特的清香。“这些点心得做成两种口味,” 她往面里加着红糖,“甜口的给南美朋友,他们爱吃甜食;咸口的留着咱自己吃,配粥正好。”
念禾背着个巨大的登山包在院子里转圈,深蓝色冲锋衣的拉链拉到顶,包上挂着串纪念品,有非洲的木雕小象、南美的羽毛挂件,还有枚金灿灿的电影节奖杯缩小模型。他正在检查去机场接南美专家的装备,摄像机电池、录音笔、翻译机样样俱全,最后从包里掏出顶宽檐草帽,是特意买的南美风格,帽檐上绣着 “世界农耕友好使者” 的字样。“爸,你说南美专家会不会带他们的传统农具来?” 他把草帽扣在头上,帽檐遮住半张脸,声音从帽下钻出来,带着闷闷的兴奋。
虎子驾驶着辆改装过的越野车从农机站驶来,橘红色反光背心在晨光中格外显眼,车身上新喷了幅彩绘,左边是中国的梯田,右边是南美的玉米地,中间用条金色的稻穗连接,像幅跨越半球的地图。他停在院门口,探出头喊:“望塬叔,车都检查好了,备胎、防滑链全备着,保证把南美朋友安全接回来。” 车斗里放着个特制的架子,是用来固定可能带来的农具的,边角都包着软布,怕碰坏了珍贵的老物件。
望梅穿着件米色的风衣赶来,是用南美专家寄来的羊毛料做的,袖口绣着圈玉米图案。她手里拿着本西语速成手册,书页被翻得卷了边,上面用汉语谐音标注着发音:“‘玉米’念‘马伊兹’,‘土壤’是‘苏埃洛’……” 她的手指在 “欢迎来到河谷地” 几个字上停顿,抬头看向望川,“小叔,这段我练了五十遍,保证发音标准。”
三天后,南美专家团的飞机降落在省城机场。为首的卡洛斯教授穿着件棕色的皮夹克,牛仔裤的裤脚塞进马靴里,怀里抱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他们带来的珍贵玉米种,据说有五百年的种植历史。当望梅用生硬的西语说出 “欢迎” 时,卡洛斯的蓝眼睛里闪过惊喜,他打开木盒,取出粒玉米粒递过来:“这是‘太阳之子’,我们印第安部落种了十代人的种子。” 玉米粒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顶端的须子像缕金色的阳光。
回程的车上,卡洛斯盯着窗外的黄土高原,手指在车窗上画着起伏的曲线。“这里的地貌和安第斯山脉很像,” 他的中文带着葡萄牙语的卷舌音,“都是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只是你们的更温柔,我们的更刚烈。” 他突然指着片梯田惊呼,“看!和我们的玉米梯田布局几乎样,只是你们种水稻,我们种玉米。”
望塬坐在副驾驶座上,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搭着条羊毛毯,是周静文连夜织的,上面织着玉米和稻穗的图案。“土地都是相通的,” 他回头冲卡洛斯笑了笑,“就像咱种的庄稼,不管长在美洲还是亚洲,都得靠太阳、雨水和人伺候。” 车窗外掠过群飞鸟,在黄土地上空排成个 “人” 字,像在为这场跨越半球的相遇引路。
到村时,赵强带着村民们在村口列队欢迎,深蓝色棉工装的胸前都别着枚玉米形状的徽章,是虎子用 3D 打印做的。孩子们手里举着用彩纸糊的玉米和稻穗,见到卡洛斯一行,立刻欢呼着涌上去,把串用耐旱豆串成的项链挂在他们脖子上,紫色的豆子在阳光下像串玛瑙。
卡洛斯被眼前的热闹景象感染,突然从包里掏出支印第安长笛,凑到嘴边吹奏起来。悠扬的笛声在黄土高原的上空回荡,像条流动的河,赵强媳妇突然敲响了身边的铜盆,节奏和笛声奇妙地合上了拍,村民们跟着节奏跳起了秧歌,棕色皮夹克和深蓝色棉工装在黄土地上旋转,像幅流动的油画。
南美玉米种的播种仪式定在春分那天。望塬和卡洛斯一起握着把特制的木犁,犁头是用南美硬木和本地老铁匠打的钢片合制的,木柄上刻着两国的国徽。当犁头切开的土地时,卡洛斯突然弯腰抓起把泥土,凑到鼻尖深吸了口气:“这泥土有阳光的味道,和我们安第斯山的土壤一样。” 他把带来的 “太阳之子” 玉米种和河谷地的 “遗产一号” 稻种一起撒进犁沟,望塬跟着撒下把非洲耐旱豆,三种种子在泥土里相遇,像场跨越三大洲的约会。
望川举着台土壤检测仪跟在后面,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那支金色钢笔在记录册上飞快移动,屏幕上的数据显示土壤酸碱度正适合玉米生长。“卡洛斯教授,你们的玉米种在 pH 值 6.5-7.0 的土壤里表现最好,” 他指着检测仪上的曲线,“我们的梯田土壤刚好在这个区间,就是有机质含量稍低,准备了混合有机肥,应该能弥补。”
卡洛斯的眼睛亮起来,突然从包里掏出台平板电脑,调出段视频:“看,这是我们的传统堆肥技术,用玉米秸秆、羊粪和火山灰混合,三个月就能腐熟。” 视频里的印第安人正在跳祭祀舞蹈,围着堆肥堆唱歌,“我们相信肥料里有祖先的祝福,你们的有机肥里有什么?”
周静文正好提着篮腐熟的草木灰走来,红色对襟褂子的袖口沾着黑灰,是搅拌肥料时蹭的。“我们的肥料里有草木灰、稻壳和牛羊粪,” 她抓起把肥料放在手心展示,“还得按节气翻堆,清明翻三次,谷雨翻两次,老辈人说这是跟土地爷打招呼,让他多给养分。” 她往肥料里撒了把小米,“这是给蚯蚓的口粮,它们才是最好的肥料师。”
卡洛斯蹲下来仔细观察肥料里的蚯蚓,蓝眼睛里满是好奇:“太神奇了!我们用蚂蚁来判断肥料好坏,你们用蚯蚓,都是和土地对话的智慧。” 他突然站起来,向周静文伸出手,“我能学这个技术吗?回去教给我们的农民。”
念禾的摄像机记录下这有趣的一幕,宽檐草帽的帽檐上别着支玉米形状的笔,是虎子给他做的。他的镜头从蚯蚓爬动的特写慢慢拉远,拍到望塬和卡洛斯并肩劳作的身影,两人的手掌同时抚过刚播下种子的土地,像在进行场无声的交接仪式。“爸,卡洛斯教授说要把这段视频带回南美,在他们的农业电视台播放,” 他的声音里带着兴奋,“让更多人知道不同土地上的施肥智慧。”
虎子在试验田边安装了套智能监测系统,橘红色反光背心的口袋里装着本厚厚的说明书,手指在触摸屏上点击,玉米生长的模拟动画立刻在屏幕上展开。“这系统能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和养分,” 他给卡洛斯演示如何查看数据,“还能根据天气预报自动调节灌溉,比雇个长工还尽心。”
卡洛斯盯着屏幕上的曲线,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小小的石刻,上面刻着古老的玉米图案:“我们靠这个来预测收成,” 他指着石刻上的纹路,“玉米须的长度代表雨水多少,玉米粒的排列预示产量。” 他把石刻放在监测系统旁,“让老祖宗和新技术对话,看看谁更准。”
望梅在农耕文明交流中心整理南美农耕资料,米色风衣的口袋里装着本新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卡洛斯团队介绍的传统知识。她把幅印第安玉米历法图挂在墙上,和中国的二十西节气图并排摆放,惊讶地发现两者在播种、收割的时间上惊人地相似。“卡洛斯教授,你们的‘玉米满月’和我们的‘芒种’几乎在同一天,” 她指着两张图上的对应点,“都是最适合播种的日子。”
卡洛斯凑近细看,突然用西语喊了声 “奇迹”,然后转向望梅:“这说明人类和庄稼的对话是相通的,不管在哪个半球,好种子都知道什么时候该发芽。” 他从包里取出本牛皮封面的笔记,里面画满了玉米生长的素描,“这是我爷爷画的,每株玉米都有名字,像家人一样。”
望梅翻开自己的笔记本,里面贴着不同阶段的稻穗标本,旁边用钢笔写着生长记录:“我们也给庄稼起名字,这株叫‘望川’,长得又高又壮;那株叫‘静文’,穗子……” 她的手指在页空白处停下,“我们可以合作编本《跨半球农耕日历》,把两地的传统智慧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卡洛斯立刻点头同意,蓝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还要配上插画,让孩子们也能看懂。我女儿是美术老师,可以负责南美部分,你们谁来画中国的?”
念禾举着摄像机走进来,帽檐上的玉米笔晃了晃:“我来试试!我拍了很多稻田和玉米地的照片,可以参考着画。” 他调出张夕阳下的梯田照片,金色的稻浪里站着个戴草帽的身影,“这是我爷爷,我想把他画在日历的首页,旁边画您在安第斯山的玉米地里。”
播种后的日子里,南美专家团跟着村民们体验传统农耕。卡洛斯学着用牛耕地,棕色皮夹克的袖子挽到肘部,露出的胳膊上被牛绳勒出红痕,却笑得像个孩子。他的助手玛利亚跟着周静文学做玉米饼,米色的连衣裙上沾着面粉,把河谷地的小米粉掺进玉米糊里,做出的饼子带着种独特的清香。
赵强带着他们去山里采集野菜,深蓝色棉工装的口袋里装着个竹篮,里面装着荠菜、马齿苋和苦菜。“这些菜既能当调料,又能治病,” 他指着株开着小黄花的植物,“这是蒲公英,我们用它的根泡水喝,你们那里有吗?”
卡洛斯的眼睛亮起来,指着远处的山坡:“我们那里有类似的植物,叫‘太阳草’,根能酿酒。” 他突然提议,“我们可以合作开发‘跨洲野菜食谱’,把两地的食用植物都编进去。” 他掏出手机拍下蒲公英,“回去就研究怎么用它做玉米汤。”
望川和卡洛斯的技术交流常常持续到深夜。深棕色皮夹克和棕色皮夹克并排挂在实验室的墙上,桌上摊着各种数据图表和传统农谚手抄本。他们发现南美玉米和河谷地的水稻在病虫害防治上有很多共同点,都忌连作,都喜欢在抽穗期喷施草木灰溶液。“这就是农业的共通性,” 望川的金色钢笔在合作协议上签下名字,“我们可以申请个国际课题,专门研究不同作物的共通栽培技术。”
卡洛斯握着他的手,蓝眼睛里满是真诚:“等玉米收获了,我邀请你们去南美,看看我们的高原玉米田,尝尝用‘太阳之子’做的玉米酒。” 他从包里取出个小小的银质玉米,“这是我们的护身符,送给你,保佑试验成功。”
离别的前一天,试验田的玉米苗己经长到膝盖高,嫩绿的叶片在风中舒展,像群欢迎的小手。望塬带着卡洛斯去看那棵友谊银杏树,树干上己经冒出小小的嫩芽,赵强系的红绸带在风中飘动,上面的 “和平” 二字和西班牙语的 “ Paz” 相映成趣。
“这棵树就像我们的合作,” 望塬的手掌在树干上轻轻拍打,“根在土里扎得越深,长得就越茂盛。”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装着包混合了稻种、玉米种和耐旱豆的种子,“带回去种在你的玉米地旁,让它知道在遥远的中国,有片土地和它血脉相连。”
卡洛斯接过布包,像捧着件稀世珍宝,突然从包里取出支印第安长笛,吹奏起首古老的送别曲。笛声在黄土地上回荡,望梅带着孩子们唱起了河谷地的歌谣,两种语言的旋律在风中交织,像条跨越半球的彩带。
送别的那天,南美专家团的行李里塞满了村民们送的礼物:周静文做的玉米点心、赵强编的竹制农具模型、望川整理的土壤数据手册、念禾刻的玉米形状 U 盘(里面存着试验田的照片和视频)。卡洛斯把那支银质玉米留给了望塬,底座上刻着行小字:“土地无国界,农耕一家人。”
车开出很远,卡洛斯还从车窗里探出头挥手,棕色皮夹克在尘土中渐渐变成个小点。念禾举着摄像机,镜头里的黄土地上,南美玉米试验田的幼苗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旁边的水稻田泛着翠绿的光,远处的非洲耐旱豆试验田开着紫色的小花,三种来自不同大陆的作物在同片土地上和谐生长,像幅绚丽的世界农耕图。
夏天到来时,南美玉米迎来了第一次收获。望塬站在试验田边,看着两米多高的玉米秆上挂满的果穗,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落着片玉米叶,像枚绿色的勋章。卡洛斯从南美发来视频,画面里他正对着群印第安农民展示河谷地的玉米照片,蓝眼睛里闪烁着骄傲的光:“看,这是我们和中国朋友一起种的玉米,比在南美长得还高!”
望川拿着测产数据跑来,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那支金色钢笔在报告上划出喜悦的曲线:“哥,亩产比预期高了三百斤!而且抗病性特别好,几乎没生虫。” 他的手指在 “与水稻套种增产 15%” 几个字上加重了力道,“和我们的‘遗产一号’真是最佳搭档。”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用新收的玉米做试验,红色对襟褂子的围裙上沾着玉米粒,她们把玉米磨成粉,和稻米粉、耐旱豆粉混合,做出的面条既筋道又有营养。“这要做成速食面,肯定受欢迎,” 她给面条起了个名字,“就叫‘世界友谊面’,包装上印着三地的风光图。”
念禾的镜头记录下丰收的景象,宽檐草帽下的脸上沾着汗水,镜头从金黄的玉米穗慢慢移到远处的农耕文明交流中心,那里新挂了块牌子:“国际作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屏幕上,卡洛斯发来的南美玉米田照片和河谷地的丰收照并排摆放,像对跨越半球的孪生兄弟。
望梅在新出版的《跨半球农耕日历》上签下名字,米色风衣的口袋里装着本样书,封面上印着印第安玉米历法和中国二十西节气的结合图案,春分的稻种旁边画着南美的玉米幼苗。“下个月要去参加国际农业论坛,” 她的眼睛里闪烁着期待,“卡洛斯教授说要和我一起做主题发言,讲讲不同文明的农耕对话。”
望塬坐在玉米堆上,手里把玩着那支银质玉米,夕阳的金光透过玉米粒,在他的深蓝色中山装上投下串流动的光斑。他想起爹当年在饥荒年守护稻种的身影,想起望川刚回村时村民们怀疑的眼神,想起卡鲁在试验田劳作的汗水,想起卡洛斯吹奏长笛时的专注…… 这片黄土地,就这样默默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种子,也把自己的种子送往了远方。
河谷地的风吹过,玉米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首跨越半球的歌谣。
(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