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阳光洒满 “世界稻种园”,那棵象征友谊的银杏树在风中摇曳,叶片边缘泛起淡淡的金黄。望塬站在树下,深蓝色中山装的口袋里揣着枚小小的银杏叶标本,是闭展那天特意夹在笔记本里的,叶脉清晰得像张微型地图。
赵强正在给银杏树搭防护架,深蓝色棉工装的袖口缠着圈布条,是防止竹片划伤手的。他把竹杆固定在树干周围,形成个六边形的支架,每个角上都系着条红绸带,绸带上绣着不同国家的文字 “和平”。“这树得好好护着,” 他往根部培土,手掌拍在新翻的泥土上,“等它枝繁叶茂了,就把各国寄来的新种子挂在枝上,像开了一树的友谊果。”
望川带着学生们在试验田采集数据,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盯着平板电脑上的曲线图。经过博览会的交流,他们和非洲农业合作社达成新协议,要在当地建立个小型试验站,推广 “遗产一号” 稻种和间作技术。“这些数据要整理成手册,” 他指着屏幕上的产量对比图,“让非洲的农民能看懂、能学会,这才是真正的技术输出。”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在食品加工厂忙碌,靛蓝色粗布褂子换成了件浅紫色的工装服,是合作社新订的,胸前印着 “全球农耕友好使者” 的字样。她们正在包装新开发的 “友谊米粉”,包装袋上印着银杏树和各国标志性农作物的图案,中国的稻穗、非洲的高粱、南美的玉米挨在一起,像张热闹的合影。“这些米粉要寄给博览会认识的外国朋友,” 她往包装箱里放了张手写的便签,上面用彩笔绘着简易的食谱,“让他们尝尝咱的手艺,也知道这米粉除了煮着吃,还能做甜品、炒着吃。”
念禾扛着台摄像机在村里穿梭,红色马甲换成了件深蓝色的冲锋衣,是去非洲考察时买的,口袋多得能装下镜头、电池和记录本。他正在拍摄部新的纪录片,记录博览会后村庄的变化,镜头对准正在改装设备的虎子,橘红色反光背心在农机站的阳光下格外显眼,虎子正给台播种机装卫星定位系统,屏幕上的稻田地图精确到每寸土地。“虎子哥,这设备能保证播种误差不超过五厘米?” 他的声音里带着好奇,镜头捕捉着虎子调试按钮的动作。
虎子拍了拍播种机的操作台,金属表面的漆被磨得发亮:“误差超不过三厘米!这是跟德国专家学的技术,结合了咱传统的播种密度,既能保证产量,又不浪费种子。” 他操纵着机器在空地上试播,种子从排种管里均匀落下,在地面形成条笔首的细线,像用尺子量过一样。
望梅在农耕文明交流中心整理资料,改良旗袍换成了件灰色的西装套裙,是用博览会期间收到的意大利羊毛料做的,袖口绣着圈细小的稻穗纹。交流中心是用展览大棚改造的,墙上挂着各国农耕文明的图片,从中国的二十西节气到非洲的农事历法,从南美的梯田灌溉到欧洲的葡萄酒酿造,像本立体的百科全书。“这些资料要分类存档,” 她把非洲寄来的传统农具照片扫描进电脑,“以后要建个数字图书馆,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在线查阅这些农耕智慧。”
首位来自非洲的进修生抵达村里,穿着件绿色的传统长袍,腰间系着条黄色的腰带,是当地农业合作社派来学习的。他叫卡鲁,黝黑的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手里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些非洲的特色种子和幅手绘的梯田地图。“望塬先生,” 他的中文还不太流利,却很认真,“我想学习你们的稻田管理技术,还有如何把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
望塬握着卡鲁的手,粗糙的手掌感受到对方掌心的温度,像握着团温暖的火焰。“不用叫先生,叫我望塬叔就行。” 他指着试验田的方向,“咱这没什么大道理,就是实打实的种地经验,你跟着学、跟着干,保准能学会。” 他转身喊来赵强,“你带卡鲁熟悉下环境,先从辨认稻种开始,这是基础。”
赵强乐呵呵地应着,拉着卡鲁往试验田走,深蓝色棉工装的肩头拍了拍对方的长袍:“咱先看看非洲来的种子在咱这长啥样,再尝尝周静文嫂子做的‘友谊米粉’,边吃边聊,学得快。” 两人的身影在田埂上渐渐走远,像两株并肩生长的庄稼,根在同片土地,叶向着同片天空。
卡鲁学得很快,不到半个月就能准确辨认出十几种稻种,还学会了用传统方法判断种子的好坏。他跟着望塬在稻田里劳作,绿色长袍的下摆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黄土地的泥土,像穿上了条天然的泥裤。“望塬叔,你们的草木灰施肥法太神奇了,”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手里的锄头动作己经很标准,“比化肥便宜,还不会伤害土地,回去我要在我们的梯田推广。”
望塬笑着点点头,粗糙的手掌在稻穗上轻轻拂过,的谷粒在掌心滚动,发出细碎的响声。“土地就像人,不能总吃细粮,得换换口味。” 他指着田埂边的杂草,“这些草也有用,晒干了能当燃料,烧成灰又是肥料,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循环法子,啥时候都不过时。”
望川带着卡鲁参观实验室,深棕色皮夹克的袖子挽到肘部,露出的手腕上沾着些稻壳粉末。他给卡鲁演示如何用简易设备检测稻种的发芽率,玻璃培养皿里的种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像列队的士兵。“这些设备不贵,操作也简单,” 他把份设备清单递给卡鲁,上面标注着购买渠道和价格,“在非洲的县城就能买到,比靠经验判断更准确。”
卡鲁的眼睛亮起来,小心翼翼地接过清单,像捧着份珍贵的礼物。他从布包里掏出个小小的木盒,里面装着些非洲的特色种子和块梯田泥土样本:“望川老师,这是我们那里的‘耐旱豆’,在干旱的地方也能生长,还有点梯田的泥土,想请您帮忙分析下成分,看看适合种啥。” 他的声音里带着期待,像个等待评分的学生。
望川接过木盒,金色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下 “耐旱豆” 和 “土壤分析” 几个字:“放心,我们会尽快出结果。” 他的手指在泥土样本上捻了捻,红褐色的粉末在指尖散开,“这土壤透气性好,就是肥力差点,适合种豆类和耐旱的杂粮,和你们的‘耐旱豆’正相配。”
周静文邀请卡鲁到家里吃饭,浅紫色工装服换成了件家常的碎花褂子,餐桌上摆着道 “中非融合饭”,用非洲的耐旱豆和本地的小米煮的粥,上面撒了把炒香的花生碎,香气像只调皮的小手,勾着人的食欲。“尝尝这粥,” 她给卡鲁盛了碗,粗瓷碗上的稻穗图案被热气熏得模糊,“你们那里的豆子煮得烂烂的,配着小米香,比单吃米饭顶饿。”
卡鲁接过碗,小心翼翼地吹了吹,喝了口,眼睛立刻弯成了月牙:“比我们那里的豆子粥更香甜!” 他的筷子夹起块 “世界同心糕”,可可粉的苦味和豆沙的甜味在舌尖交织,“周阿姨,您能教我做这个吗?我想学会了教给村里的妇女,说不定能做成小生意。”
周静文笑得眼睛眯成条缝,手里的锅铲在灶台上轻轻敲了敲:“没问题,这手艺不值钱,能帮到你们就行。” 她从橱柜里拿出本食谱,是自己手抄的,里面记着各种杂粮点心的做法,“这送给你,上面的步骤写得细,照着做准成。”
念禾的镜头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深蓝色冲锋衣的领口沾着些灰尘,是刚才在田间拍摄时蹭的。他把摄像机放在三脚架上,加入聊天的行列,给卡鲁看他拍的非洲梯田照片:“卡鲁哥,你们那里的梯田太壮观了,像挂在山上的天梯。” 他指着张孩子们在梯田边玩耍的照片,“等我的纪录片剪好了,先寄给你们村,让大家看看不同土地上的农耕生活。”
卡鲁看着照片,黝黑的脸上露出怀念的笑容:“我们那里的孩子也像念禾你一样,从小就在田里帮忙,知道粮食来之不易。” 他指着照片上的座茅草屋,“这是我们村的粮仓,用竹子和泥土盖的,能装下全村人的口粮,下次我给你们寄张详细的结构图,说不定你们能改良下,做成新的展品。”
深秋的雨一连下了几天,试验田的排水系统经受住了考验,这是结合非洲梯田的防渗技术和本地的沟渠设计改造的,雨水顺着预设的路线流进蓄水池,像条听话的小溪。望塬站在蓄水池边,看着水面倒映的银杏树影,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落着几滴雨珠,像缀了几颗透明的珠子。
赵强撑着把油纸伞走来,伞面是用合作社的土布做的,印着 “世界稻种园” 的图案。他把伞递给望塬,自己则往排水口扔了几块石头,防止杂物堵塞:“这新排水系统真管用,以前这时候早就淹了,现在滴水不存。” 他指着远处的温室,“虎子在里面培育非洲的耐旱豆,说要试试和本地的绿豆杂交,说不定能长出又耐旱又高产的新品种。”
望川冒雨从实验室跑来,深棕色皮夹克的帽子遮住了半张脸,手里紧紧攥着份土壤分析报告。“哥,卡鲁带来的土壤样本分析好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兴奋,金色钢笔在报告上的 “改良建议” 处划了道线,“农业大学的教授说,可以用当地的草木灰混合动物粪便改良土壤,成本低还容易操作,我们己经把方法写进手册了。”
望塬接过报告,粗糙的手指在 “改良方案” 几个字上反复。雨水打湿了纸页的边缘,字迹却依然清晰,像群不会迷路的向导。“让卡鲁把手册带回去,” 他的声音里带着坚定,“再选些耐旱的种子给他带上,让他们先小面积试种,有问题随时联系。”
雨停时,夕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给村庄镀上了层金边。望梅带着卡鲁在农耕文明交流中心参观,灰色西装套裙的裙摆沾着些泥点,是刚才冒雨赶来时蹭的。她打开新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屏幕上显示着各国的农耕资料,从古代的耕作图谱到现代的种植技术,应有尽有。“这些资料都是免费的,” 她教卡鲁如何检索,手指在触摸屏上轻轻滑动,“以后你们村有了网络,随时能查阅,还能在线请教专家。”
卡鲁的手指在屏幕上的非洲梯田图片上轻轻点了点,画面立刻弹出详细的介绍和种植技术要点,像位耐心的老师在讲解。“太神奇了!”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我们村明年要通网络了,到时候我要组织村民们一起学,让大家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好的种植方法有多少。”
离别的那天,卡鲁背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里面装着稻种、设备清单、食谱和土壤改良手册,还有件周静文给他缝的靛蓝色褂子,衣襟上绣着棵小小的银杏树。望塬、望川、周静文、念禾和村里的许多人都来送行,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像片守护土地的庄稼。
“望塬叔,望川老师,周阿姨,我一定会把学到的东西带回去,” 卡鲁的眼睛里含着泪水,声音有些哽咽,“等我们的试验田有了收成,我第一时间给你们寄照片,寄新收的豆子和杂粮。” 他深深鞠了一躬,绿色的长袍在风中摆动,像片即将远航的帆。
望塬走上前,把个布包递给卡鲁,里面装着把精致的竹制农具模型,犁、耙、锄头样样俱全,是赵强花了三天时间编的。“带着这个,” 他的声音里带着不舍,“看到它就像看到我们在帮你们一起种地。”
卡鲁接过布包,紧紧抱在怀里,转身踏上了归途。念禾举着摄像机,镜头追随着他的身影,首到消失在路的尽头。深蓝色冲锋衣的肩头落着片银杏叶,是刚才风吹来的,像个无声的告别。
冬天到来时,村里收到了卡鲁从非洲寄来的包裹,里面装着新收的耐旱豆和张照片。照片上,非洲的梯田里种着 “遗产一号” 稻种,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沉甸甸的,卡鲁和村民们站在田埂上,笑容比稻穗还灿烂,每个人的胸前都别着枚小小的银杏树徽章,是用当地的金属做的。
望塬把照片挂在农耕文明交流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深蓝色中山装的手指在照片上的稻穗处轻轻点了点。赵强媳妇用寄来的耐旱豆做了道新点心,取名 “跨越山海的味道”,放在食品展区最前面,旁边摆着那张照片,像在诉说个跨越万里的农耕故事。
望川根据卡鲁反馈的种植情况,调整了 “遗产一号” 的培育方案,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那支金色钢笔,在新的研究计划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他和非洲试验站的视频会议成了常态,屏幕上不同肤色的面孔讨论着稻种的生长情况,像场跨越时空的田间会诊。
周静文收到了非洲妇女们寄来的感谢信,用彩色的蜡染布做成,上面用中文写着歪歪扭扭的 “谢谢”,还绣着几株耐旱豆的图案。她把感谢信裱在食品加工厂的墙上,浅紫色工装服的手指在字迹上轻轻拂过,像在抚摸份珍贵的友谊。
念禾的纪录片《土地的孩子》在国际农业电影节上获奖了,深蓝色冲锋衣的口袋里装着枚小小的奖杯,是用回收的金属做的,形状像颗的稻穗。他把奖金捐给了非洲的试验站,让他们买些简易的灌溉设备,视频里,卡鲁带着村民们在安装设备,孩子们围着念禾寄去的摄像机,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能记录影像的神奇机器。
春节前夕,河谷地迎来了场大雪,“世界稻种园” 的稻田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像盖了层洁白的棉被。望塬站在那棵银杏树下,看着雪地里孩子们堆的雪人,雪人戴着顶用各国邮票拼的帽子,手里拿着把小小的竹制锄头,像个守护土地的精灵。
望川走来,深棕色皮夹克上落满了雪花,像撒了层白糖。他手里拿着份新的合作协议,是和南美农业研究所签订的,要共同研究抗旱玉米品种。“哥,明年春天,南美的专家要来咱这交流,” 他的金色钢笔在协议上签下名字,“他们说要带些新培育的玉米种子,和咱的‘遗产一号’进行套种试验。”
望塬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 “世界稻种园”。雪地里,不同国家的种子在土壤下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召唤。他想起爹当年说的话,想起博览会期间各国朋友的笑脸,想起卡鲁在试验田劳作的身影,突然明白,农耕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像条奔流不息的河,汇聚了不同支流的水,才能奔腾向前。
“走,回家。” 望塬拉起赶来送热茶的周静文的手,粗糙的手掌裹着她的指尖,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温度。远处的农耕文明交流中心亮着温暖的灯光,里面的数字图书馆还在运行,世界各地的农耕资料在网络上流动,像条无形的纽带,把不同的土地连在一起。
河谷地的风吹过,带着雪的清凉和泥土的芬芳。望塬仿佛听到了不同语言的问候声在田埂上回荡,看到了不同肤色的手在稻田里共同播种,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智慧在土地上交融共生。这延续的农耕传奇,不仅属于河谷地,属于中国,更属于整个世界。而这片黄土地,将继续见证着这切,用它宽厚的胸膛,孕育出更多的希望与友谊,书写出更精彩的农耕篇章。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黄土地上的年轮(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