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阳光把 “国际合作试验田” 晒得滚烫,望塬站在新搭的展览大棚前,看着工人往钢结构上挂横幅。深蓝色中山装的领口别着枚镀金徽章,是全球农耕技术博览会组委会发的,稻穗环绕地球的图案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
赵强扛着捆竹篾走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肩头沾着竹屑,是刚编完展示筐蹭的。他把竹篾堆在大棚角落,手指在粗糙的竹片上划过,这些竹篾要编成不同形状的展台,有的像稻穗,有的像玉米,还有的做成了非洲梯田的模样。“望塬叔,这竹编展台得刷三层桐油,不然经不住游客摸。” 他往竹片上喷了些水,防止干裂,“虎子说要在每个展台底下装轮子,方便挪动,真会想点子。”
望川带着群外国专家检查展品,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盯着块南美出土的古代农耕石刻。石刻上的玉米图案线条粗犷,和试验田新收的玉米惊人地相似。“这是公元前三百年的文物,” 他的手指在石刻边缘的纹路里轻轻抠了抠,“说明南美种植玉米的历史比我们记载的还要早。农业大学的教授说,要把它放在‘农耕文明起源’展区的核心位置。”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布置食品展区,靛蓝色粗布褂子外面套了件白色围裙,围裙上用彩线绣着世界各国的特色农作物。她把刚做好的 “世界同心糕” 摆进青瓷盘,每个糕饼上都用可可粉撒出不同国家的国旗图案,中国的五星旁边挨着非洲的星条,像串友好的符号。“这些点心得按展区位置摆,亚洲区放咱的米粉糕,非洲区放豆饼,欧洲区摆杂粮酥。” 她的手指在糕饼间调整间距,“老话说,吃人的嘴软,先让他们尝尝咱的手艺,交流起来更热乎。”
念禾举着台专业摄像机在大棚里穿梭,深色运动服换成了件印着博览会标志的红色马甲,是组委会统一发的。他的镜头对准正在调试设备的虎子,橘红色反光背心在钢架间格外显眼,虎子正往展台上安装全息投影设备,手指在控制面板上飞快地点击,古老的犁耙图案突然在空气中立体呈现,引来一阵惊呼。“爸,这全息投影太酷了!” 他的声音里带着兴奋,镜头捕捉着外国专家们惊讶的表情,“他们说这是‘让历史活起来’的最佳方式。”
望塬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粗糙的手掌在大棚的立柱上按了按。钢管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让他想起年轻时盖生产队仓库的情景,那时用的是土坯墙和木梁,哪见过这样的钢结构大棚。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展品将在这里汇聚,像场盛大的农耕文明聚会,想到这里,他的嘴角忍不住向上扬起。
首位抵达的欧洲代表团走进大棚,领队的老教授穿着件灰色西装,手里拄着根雕着葡萄藤的拐杖。他径首走到中国传统农具展区,眼睛在架明代曲辕犁上停住了,手指在犁铧的弧度上反复,像在触摸段流淌的时光。“这种犁的力学设计太精妙了,” 他的中文带着德语的生硬,却字字清晰,“比欧洲中世纪的犁效率高出至少百分之西十,我们的博物馆里有复制品,但远不如这件真品有生命力。”
望塬走上前,深蓝色中山装的徽章在老教授面前闪闪发亮。“这犁是俺村老木匠的爷爷做的,” 他指着犁柄上的刻痕,“这些记号代表着不同的土地类型,沙土用这个角度,黏土用那个角度,都是实打实的经验。” 他的手掌在犁杆上拍了拍,“老物件就像老人,肚子里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赵强突然扛着个巨大的竹编玉米走过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裤脚沾着草汁,是刚才在试验田采摘装饰用玉米时蹭的。这玉米足有一人高,玉米粒用彩漆涂成五颜六色,是他和虎子花了三天编的。“教授您看,这是咱给孩子们做的互动展品,” 他掀开玉米肚子上的小门,里面藏着台微型投影仪,“能放出不同国家玉米的生长过程,比看书首观多了。”
老教授的眼睛亮起来,像个发现宝藏的孩子,跟着赵强钻进玉米肚子里。投影仪亮起时,各国玉米田的画面在黑暗中流动,从非洲的干旱梯田到南美的雨林边缘,不同的土地上生长着同样的玉米,像首无声的歌谣。“太奇妙了!” 老教授从玉米里钻出来,拐杖在地上轻轻点着,“这才是孩子们该看的教科书,生动得让人心跳。”
中午在农耕体验馆用餐时,赵强媳妇端上道 “全球杂粮宴”,绛红色对襟褂子的胸前别着朵绢花,是用各国农作物的纤维拼的。陶制的大盘子中央堆着座 “五谷山”,小米、高粱、藜麦、豆子和玉米层层叠叠,像幅立体的世界农耕地图。“这是按望梅的设计做的,” 她给每位客人递上双竹筷,筷子上刻着不同国家的语言 “丰收”,“用的都是博览会展示的种子种出来的,让大家尝尝‘地球的味道’。”
南美代表团的团长举着筷子有些拘谨,他的牛仔帽放在桌角,露出的头发里还别着根玉米须。赵强媳妇笑着给他示范:“就像用咱的木铲,夹起来往嘴里送。” 她夹起颗五彩豆子放进他碗里,“这是墨西哥的彩豆,和咱的绿豆混种的,味道有点甜。” 银镯子在陶盘上碰出清脆的响声,像在为这跨文化的午餐伴奏。
下午的新闻发布会在稻田图书馆举行,望梅穿着件改良的旗袍,用非洲蜡染布做的衣身,领口和袖口却绣着中国传统的稻穗纹。她的手里拿着份博览会日程表,上面用五种语言标注着活动安排,从 “传统农具操作体验” 到 “现代农业技术论坛”,密密麻麻排满了三天。“我们设置了二十三个互动体验区,” 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而自信,“游客可以亲手操作各国的传统农具,也能体验无人机播种,感受农耕技术的古今对话。”
位日本记者突然举手,手里的录音笔对着望梅:“请问你们如何保护传统农耕技术不被现代化冲击?很多国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他的问题像颗小石子,在平静的会场激起圈涟漪。
望梅的目光转向坐在第一排的望塬,老人正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像在给她无声的鼓励。“我们认为传统和现代不是对立的,” 她的声音里带着坚定,手指指向窗外的试验田,“就像那台老犁耙,我们给它装了传感器,既能保留传统耕作的优势,又能通过数据优化效率。保护不是把老物件锁起来,是让它在新时代继续发光。”
发布会结束后,虎子驾驶着辆改装的观光车带记者们参观试验田,橘红色反光背心的后背印着 “农耕文明使者” 的字样。他把车停在 “世界稻种园”,操纵着机械臂摘下串非洲稻穗,递到日本记者面前:“您看这稻穗,颗粒比咱本地的小,但抗病性强,我们把它的基因嫁接到‘遗产一号’上,培育出了新的品种。” 他的手指在观光车的触摸屏上点了点,稻种杂交的三维动画立刻显示出来,“技术是用来帮忙的,不是来捣乱的。”
傍晚时分,博览会的灯光调试完成,三百盏太阳能灯在展览大棚里同时亮起,像片璀璨的星河。望塬站在大棚中央,看着不同国家的展品在灯光下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国的曲辕犁挨着欧洲的播种机,非洲的陶瓮对着南美的铜壶,古代的石刻旁边放着现代的智能传感器。这些跨越时空的物件聚在一起,像场沉默的对话,诉说着人类与土地相依为命的故事。
“哥,明天开幕式的流程都顺完了,” 望川走过来,深棕色皮夹克的肩膀上落着片夕阳的金光,手里拿着份发言稿,“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总干事要亲自致辞,还说要给咱颁发‘全球农业合作典范’奖牌。” 他的金色钢笔在发言稿的重点句子下划了道线,“这是咱村,也是咱国家的荣誉。”
望塬接过发言稿,粗糙的手指在 “合作” 两个字上反复。纸上的字迹被灯光照得有些透明,像能看到背后无数双辛勤的手。“我还是想讲讲那把老犁耙的故事,” 他的声音里带着深思,“比起奖牌,大家更该记住,所有的技术最终都是为了让土地长出更多粮食,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周静文提着个竹篮走来,靛蓝色粗布褂子的口袋里露出半截绣花针,她刚在食品展区忙完最后的布置。篮子里装着些刚烤好的杂粮饼干,形状做成了各种农具的样子,犁耙、锄头、镰刀,还有架小小的风车。“给你们当夜宵,” 她把饼干分给众人,手指在块玉米形状的饼干上捏了捏,“念禾说要在开幕式上播放他新剪的短片,叫《土地的孩子》,把各国农民的笑脸都编进去了。”
望塬拿起块犁耙形状的饼干,放在嘴里慢慢咀嚼,麦香混合着芝麻的味道在舌尖散开。他望着大棚外正在排练的孩子们,丫蛋穿着非洲鼓表演服,红色的长袍在风中摆动,像团跳跃的火焰,旁边的外国孩子们正跟着她练习节奏,鼓点声在暮色中格外响亮,像在为明天的盛会预热。
开幕式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涌入展览大棚,不同语言的问候声交织在一起,像首热闹的歌谣。望塬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那枚镀金徽章,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徽章遥遥相对。当总干事把沉甸甸的奖牌挂在他脖子上时,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想起爹留给自己的那把老锄头,同样的厚重,同样的承载着无数期望。
“这枚奖牌属于所有热爱土地的人,” 望塬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大棚,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沉稳,“土地不会因为国界而拒绝种子,人类也不该因为差异而停止交流。就像咱这试验田的玉米和豆子,互相帮衬着,才能长出最好的收成。” 他的手指指向台下的 “世界稻种园”,不同国家的稻穗在风中同时点头,像在齐声应和。
掌声雷动时,念禾的短片《土地的孩子》在大屏幕上开始播放。画面从中国的黄土地切换到非洲的红土地,从南美的雨林切换到欧洲的平原,不同肤色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身影渐渐重合,最后定格成片金色的稻浪,上面浮现出行字:“我们都是土地的孩子”。
博览会进行到第三天,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游客量骤增。人们挤在展览大棚里,反而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中国农民教外国游客用传统石磨磨米粉,非洲代表演示如何用陶瓮储存粮食,南美农民和望川讨论着玉米基因改良的新方法,孩子们则围着赵强编的巨型竹玉米,在里面钻进钻出,笑声像群快乐的小鸟。
雨停时,道彩虹横跨试验田上空,一头连着中国展区的老水车,一头搭着非洲展区的茅草屋。望塬站在彩虹下,看着虎子驾驶着无人机给各国嘉宾表演播种,橘红色的身影在彩虹背景下像个跳动的音符。无人机播下的五彩稻种在空中划出弧线,落在准备好的试验田里,像场绚丽的播种仪式。
“望塬叔,这彩虹是好兆头!” 赵强扛着把新做的竹扫帚走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裤脚还在滴水,“农业频道的记者说,要把这幕拍进专题片,标题就叫《彩虹下的农耕盛宴》。” 他的手掌在湿漉漉的竹扫帚上抹了把,水珠飞溅到阳光下,像撒了把碎钻。
闭展那天,各国代表在 “世界稻种园” 共同种下棵象征友谊的银杏树。望塬扶着树苗,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握着他的手,一起往树坑里填土。不同国家的泥土被混合在一起,中国的黄土、非洲的红土、南美的黑土、欧洲的褐土,在坑底交融成种奇妙的颜色,像块多彩的调色板。
“这棵树会记住今天,” 总干事的手指在树干上轻轻刻下道痕迹,“就像世界会记住河谷地,记住这里发生的文明对话。” 他的目光扫过周围忙碌的人们,望川正在和外国专家交换研究数据,望梅在给孩子们分发纪念种子包,念禾举着摄像机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不舍的笑容。
望塬看着银杏树在风中轻轻摇晃,突然觉得这棵树像极了这片黄土地上的自己,深深扎根,却向着更广阔的世界伸展枝叶。他想起爹当年说过的话:“土地是活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你让它长出不同的庄稼,它就给你不同的惊喜。” 现在他终于明白,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最大惊喜,不是丰收的粮食,不是耀眼的奖牌,而是让他们懂得,不同的种子可以在同一片土地上和谐生长,不同的文明可以在交流中共同进步。
河谷地的风吹过,银杏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在诉说着刚刚结束的盛宴。望塬知道,博览会虽然落幕,但全球农耕文明的交流才刚刚开始,就像试验田里新播下的种子,正带着不同土地的记忆,在这片黄土地上悄悄孕育着新的希望。而他们这些黄土地的守护者,将继续在这里,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属于世界,也属于自己的农耕传奇。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土地上的年轮》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