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敲打着 “国际合作试验田” 的玻璃温室,望塬站在非洲间作技术区,看着玉米和豆类在的泥土里冒出嫩芽。深蓝色中山装的领口别着枚铜质徽章,是中非合作项目颁发的,上面的稻穗图案被雨水打湿,泛着温润的光泽。
赵强扛着把特制锄头走来,深蓝色棉工装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着新翻的黑土。这锄头的木柄缠着层非洲传统织物,是望梅从非洲带回来的,红黑相间的条纹像条盘绕的蛇。“望塬叔,这非洲锄头的弧度真怪,用着得劲儿。” 他往豆苗根部培土,锄头刃在泥土里划出优美的弧线,“玉米和豆子种一块儿,真能互相帮忙?”
望川举着台便携式光谱仪走来,深棕色皮夹克的口袋里插着那支金色钢笔,镜片后的眼睛盯着仪器屏幕上跳动的曲线。“初步数据显示,豆类根部的根瘤菌能给玉米提供氮元素,玉米的高秆又能给豆类遮阴。” 他蹲在苗床边,手指在玉米苗的叶片上轻轻按压,“这就是传统间作技术的科学原理,老祖宗的智慧藏着大学问。”
周静文提着竹篮走进温室,靛蓝色粗布褂子外面套了件防水围裙,围裙上绣着中非两国的国旗图案,是她用边角料拼的。她把篮子里的草木灰撒在苗根处,动作轻柔得像在给孩子盖被子。“这是按非洲朋友说的法子,草木灰拌着蓖麻叶,能防地下虫。” 她的手指在叶片上拂过,“老辈人也用这招,就是不知道蓖麻叶还能这么用,真是隔山不隔理。”
念禾举着台摄像机跑来,深色运动服的袖口沾着泥土,是刚才在南美有机施肥区拍摄时蹭的。他的镜头对准正在冒头的幼苗,取景框里的绿色嫩芽顶着水珠,像群刚出生的婴儿。“爸,农业频道的记者下午就到,要拍试验田的纪录片。” 他的声音里带着兴奋,镜头转向正在记录数据的望川,“他们说这是‘农耕文明的交响乐’,不同技术在咱这土地上合奏。”
望塬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粗糙的手掌在温室的玻璃上按了按,冰凉的触感让他想起第一次见到非洲梯田的照片。那时他总觉得外国的农耕技术像天书,现在才明白,好的种植方法就像好的曲调,换个乐器演奏依然动听。
首位来访的非洲农民代表走进温室,穿着件枣红色的传统长袍,腰间系着条镶金边的腰带,脚下的皮靴沾着旅途的尘土。他蹲在间作区,手指在豆苗根部轻轻刨开泥土,看到密密麻麻的根瘤菌时,眼睛亮得像两盏灯。“就是这样!” 他的中文带着浓重的口音,却难掩激动,“我爷爷说,豆子是玉米的小老婆,会偷偷送养分给他。”
众人都笑起来,温室里的空气顿时活跃起来,像刚撒了把酵母的面团。赵强把那把非洲锄头递给他:“来,露两手,让咱学学正宗的非洲锄法。” 他的深蓝色棉工装在笑声中抖动,像风中的稻穗。
非洲代表接过锄头,手臂抡起的弧度比赵强更大,锄头刃切入泥土的角度却更浅,像在跳支有节奏的舞蹈。“我们的土地薄,不能深翻,得像给姑娘梳头那样轻。” 他边锄地边讲解,长袍的下摆扫过田埂,带起串细小的泥点,“你们的土地肥沃,但也不能太用力,会伤着草根。”
望川的金色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深棕色皮夹克的肘部撑在膝盖上,镜片后的眼睛里闪烁着发现的光芒。“这就是不同土地孕育的耕作智慧,” 他指着两人的锄地轨迹,“非洲朋友的弧度适合保水,赵强的力度适合松土,结合起来就是最适合咱这土地的方法。”
中午在农耕体验馆吃饭时,赵强媳妇端上道 “中非融合饭”,绛红色对襟褂子的胸前别着朵绢花稻穗,是用非洲蜡染布做的。陶盆里的小米饭上盖着层炖豆子,上面撒着烤得香脆的花生碎,香气像只无形的手,勾着每个人的食欲。“这是按非洲食谱改良的,用咱的小米代替高粱,更合咱的口味。” 她给每位客人盛饭,银镯子在陶盆边缘碰出欢快的响声,“吃饭也像种地,得互相迁就着来。”
下午的技术交流会在稻田图书馆举行,望梅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前,藏青色西装套裙的口袋里装着本非洲谚语集,是当地农民送给她的。屏幕上展示着中非梯田的对比图,中国的石砌梯田和非洲的夯土梯田在画面上并排而立,像对久别重逢的兄弟。“你们看这灌溉系统,” 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划出条弧线,“都是顺着山势走,只是用材不同,这就是农耕文明的共性。”
位南美学员突然举起手,他的牛仔帽放在桌上,露出的头发里还沾着南美的红土。“我们的梯田用芦苇防渗,你们用的是黏土,能不能结合试试?” 他从背包里掏出捆干燥的芦苇,纤维在灯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这芦苇在水里泡十年不烂,比黏土更轻便。”
虎子抱着台 3D 打印机走进来,橘红色反光背心的拉链拉到顶,机器的托盘里放着个梯田模型,是用芦苇纤维和本地黏土混合材料打印的。“俺按你说的试过了,” 他操纵着机器打印出段田埂,“这复合材料既防渗又透气,成本比纯黏土低三成。” 模型上的水流槽设计成稻穗形状,水从稻粒状的孔眼里渗出,像串断了线的珠子。
学员们围着模型啧啧称奇,手机的闪光灯在图书馆里此起彼伏,像群飞舞的萤火虫。那位法国学员举着手机拍摄,米色风衣的袖口沾着模型上的黏土,脸上的笑容比闪光灯还亮:“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对话,不是简单的复制,是创造性的融合。”
傍晚时分,试验田突然刮起阵风,南美有机施肥区的遮阳网被吹得猎猎作响。望塬和赵强跑去固定网绳,深蓝色中山装和深蓝色棉工装在风中紧紧贴在身上,像两块被水浸透的老布。虎子驾驶着辆小型装载机赶来,橘红色反光背心在暮色中格外显眼,他操纵着机械臂把网绳固定在水泥桩上,金属的碰撞声在风雨中格外清晰。
“这网子得加固,南美来的草炭土怕被雨水冲跑。” 望塬的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他往网子边缘压了排石块,每个石块上都刻着个小小的稻穗,“这些进口肥料金贵,可不能浪费。”
望川举着伞跑来,深棕色皮夹克的帽子遮住了半张脸,手里紧紧攥着份试验数据记录。“哥,大部分幼苗都没事,就是非洲的豆子有点蔫,可能不适应咱这的湿度。” 他的金色钢笔在记录册上划了个圈,“得连夜搭个除湿棚,不然前期的努力就白费了。”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送来夜宵,靛蓝色粗布褂子的肩头扛着捆草绳,是用来加固棚子的。她把碗里的姜汤分给众人,粗瓷碗上的热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这姜是去年窖藏的,驱寒。” 她看着男人们忙碌的身影,帕子上的稻穗图案在风雨中微微抖动,“老话说,庄稼是三分种七分管,外国的种子更得精心伺候。”
雨停时,天边露出道淡淡的霞光,给试验田的温室镀上了层金边。望塬站在除湿棚外,看着非洲豆子在温暖的气流中慢慢舒展叶片,深蓝色中山装的肩头结着层薄冰,像披了件水晶铠甲。赵强蹲在地上给棚子钉钉子,深蓝色棉工装的后背被汗水浸透,又被冷风冻硬,像块坚硬的铠甲。
“望塬叔,你说这些外国种子,能在咱这扎根结果不?” 赵强的声音里带着些不确定,锤子敲钉子的声音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清晰。
望塬望着东方渐渐升起的太阳,金色的阳光穿过温室的玻璃,照在不同国家的幼苗上,像给它们镀上了层金粉。“土地不认种子的出处,只认用心不用心。” 他的手掌在玻璃上轻轻按了按,“就像人,到了新地方,得慢慢适应,才能活出样子。”
夏天到来时,试验田迎来了第一次丰收。望塬站在非洲间作区,看着玉米的金穗和豆子的紫花在风中摇曳,像幅流动的油画。深蓝色中山装的口袋里装着个小小的天平,是用来称量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的。
赵强挥舞着把非洲镰刀收割玉米,深蓝色棉工装的肩头搭着条毛巾,是用南美传统织法做的,吸水性极好。这镰刀的刀刃呈弧形,比本地镰刀更适合割高秆作物,他的手臂挥动间,金穗簌簌落下,像群被惊动的蝴蝶。“望塬叔,你看这产量,比单种玉米高了两成!” 他举起个的玉米棒,玉米粒像排列整齐的金牙,“这非洲法子真中用!”
望川举着台测糖仪走来,深棕色皮夹克的袖子挽到肘部,露出的手腕上沾着玉米汁。“不仅产量高,糖分含量也比普通玉米高三个百分点。” 他把仪器对准玉米粒,屏幕上的数字跳了跳,“这意味着口感更好,市场价值更高。” 他的金色钢笔在记录本上写下数据,笔尖的墨水在阳光下泛着蓝黑色的光。
周静文带着妇女们采摘豆子,靛蓝色粗布褂子的口袋里装着个竹篮,里面的豆子紫得发亮,像颗颗珍贵的宝石。“这些豆子能做豆腐,也能磨成粉掺在米粉里。” 她的手指在豆荚上轻轻掐断,动作熟练得像在剥花生,“非洲朋友说,他们用这豆子做酱,咱也试试,说不定能成新特产。”
念禾举着摄像机在试验田里穿梭,深色运动服的裤脚沾着草屑,镜头里的丰收景象像首流动的诗。他把镜头对准正在合作收割的中外农民,非洲代表的枣红色长袍和赵强的深蓝色棉工装在金色的稻浪中交织,像两抹跳跃的色彩。“爸,记者说这片子要在国际农业频道播出,标题就叫《一粒种子的旅行》。” 他的声音里带着自豪,“他们说这是不同农耕文明的第一次合作丰收,意义重大。”
丰收的庆功宴在试验田旁的空地上举行,长桌上摆满了用试验田产出的粮食做的菜肴:非洲豆炖玉米、南美藜麦饭、欧洲香草烤稻花鱼,还有道用各国粮食混合煮的 “世界粥”,盛在个巨大的陶盆里,是赵强媳妇用非洲陶土和本地黏土混合烧制的。
首位非洲农民代表举起碗米酒,枣红色长袍的领口别着枚 “农耕使者” 徽章,是合作社特意订制的。“这杯酒敬土地!” 他的中文比来时流利了许多,声音里带着真诚的喜悦,“它让不同国家的种子结出了共同的果实。”
望塬也举起碗,深蓝色中山装的胸前别着那枚铜质徽章,与非洲代表的碗轻轻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敬土地,也敬人心!” 他的声音里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厚重,“土地不分国界,人心也不该有隔阂,就像这玉米和豆子,互相帮衬着,才能长好。”
众人齐声叫好,米酒的醇香在空气中弥漫,混合着新收割的粮食气息,像种温暖的拥抱。赵强媳妇端上道新做的点心,是用非洲豆子和本地小米做的,形状像颗的稻穗,上面撒着南美的可可粉。“这叫‘世界同心糕’,” 她的脸上带着笑容,银镯子在阳光下闪着光,“甜中带香,就像咱这合作,各有各的味道,合在一起才最好。”
望梅站在人群中,藏青色西装套裙换成了件轻便的棉麻连衣裙,是用非洲蜡染布做的,上面印着中国的稻穗图案。她的手里拿着份新的合作协议,是和非洲农业合作社签订的,上面用中英文写着 “种子交换计划”。“从明年开始,我们每年互相交换种子和种植技术,” 她的声音里带着兴奋,“丫蛋己经学会了非洲鼓,下次非洲朋友来,她要表演用鼓点记录农事。”
望川的深棕色皮夹克搭在椅背上,他正和南美学员讨论着新的种植计划,金色钢笔在笔记本上画着草图。“我们可以尝试把南美草炭土和本地有机肥混合使用,既能保持肥力,又能降低成本。” 他的手指在草图上划出条曲线,“这就是‘杂交优势’,不光植物有,技术也有。”
念禾的纪录片在庆功宴上首映,巨大的幕布架在试验田旁,风吹得幕布轻轻晃动,像块巨大的画布。画面上,不同肤色的手在田间共同劳作,不同语言的笑声在稻浪中回荡,不同国家的种子在同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当镜头扫过丰收的景象时,念禾的声音响起:“土地是最公正的裁判,它让每个用心付出的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夜幕降临时,众人围着篝火跳起了舞蹈。非洲代表的传统舞蹈热情奔放,赵强的秧歌刚劲有力,望梅和女人们的扇子舞柔美灵动,不同的舞姿在火光中交织,像场盛大的交响。望塬坐在篝火旁,看着眼前欢乐的景象,深蓝色中山装的口袋里装着粒混合了各国稻种的胶囊,是望川用特殊技术做的,象征着不同农耕文明的融合。
“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下个月来考察,说要把咱这试验田作为全球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 望川坐在望塬身边,深棕色皮夹克的肩膀上落着片火星,像只停落的萤火虫,“他们还说,要在这里举办第一届全球农耕技术博览会,让全世界的好技术都来咱这展示。”
望塬点点头,目光望向试验田的方向。夜色中,不同国家的庄稼在月光下静静伫立,像群守望土地的哨兵。他想起了爹当年在贫瘠的土地上艰难耕作的身影,想起了自己年轻时为了吃饱饭付出的努力,想起了望川刚回村时村民们怀疑的眼神。谁能想到,这片曾经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黄土地,如今能成为世界农耕文明交流的舞台。
“让年轻人多参与,” 望塬的声音里带着深思,粗糙的手掌在膝盖上轻轻拍打,“这世界是他们的,土地也是他们的,得让他们学会在这片土地上,和世界好好相处。”
周静文走过来,靛蓝色粗布褂子外面套了件羊毛披肩,是用非洲羊毛和本地羊毛混纺的,温暖而柔软。她递给望塬块 “世界同心糕”,上面的可可粉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夜深了,天凉,吃点东西暖暖身子。” 她的手指在糕饼上轻轻按了按,“念禾说,要把试验田的故事写成书,叫《稻浪里的世界》,让更多人知道,不同的种子能在同片土地上开出最美的花。”
望塬接过糕饼,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甜香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像种跨越国界的问候。他望着远处的 “世界稻种园”,不同国家的稻种在土壤下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明年春天的绽放。这片黄土地,己经不再仅仅是孕育粮食的地方,它成了孕育友谊、孕育希望、孕育未来的舞台。
河谷地的风吹过,带着稻浪的清香和篝火的暖意。望塬仿佛听到了不同语言的歌声在田埂上回荡,看到了不同肤色的手在稻田里共同播种,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智慧在土地上交融共生。这稻浪里的交响,不仅奏响了农耕文明的新乐章,也让这片黄土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唱出了属于自己的、最动人的旋律。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黄土地上的年轮》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SUQ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