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年的春天,西合院的老槐树枝头缀满了浅绿的新芽。
影壁前的石桌上,摆着个红绸包裹的木牌,上面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几个金字在阳光下闪得耀眼。
挂牌仪式刚结束,王大妈就端来一筐新蒸的槐花糕,热气腾腾的甜香里,混着邻居们的说笑声。
“尝尝这糕,” 王大妈往向南顺芸手里塞了块,“用今早刚摘的槐花做的,比去年的更甜。”
她的目光扫过院里新修的井台 ——
青石板平平整整,是用民俗体验赚的第一笔钱换的,“要不是你们俩,这院子哪能有今天?”
顺芸咬着槐花糕,甜味漫到舌尖,却突然想起一年前那个雪夜,她和胡周幸福抱着厚厚的资料,在文物局门口冻得首跺脚的样子。
“其实啊,能保住院子,靠的是大伙。”
她往胡周幸福身边靠了靠,他指间还沾着给木牌刷漆的金粉,“有太多惊险的时刻,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胡周幸福放下手里的漆刷,从画夹里抽出张泛黄的照片,是去年冬天拍的:两人站在文物局的台阶上,头发上落着雪,怀里的资料袋被冻得硬邦邦的。
“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差点放弃那天拍的。”
政府门前的冷板凳——
“你们这西合院,历史价值不够突出。”
顺芸的耳边,突然响起文物局李科长的声音,和去年冬天一样冷。
她记得那天是腊八,北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脸上,像小刀子割肉。
李科长把资料往桌上一推,《西合院历史图》的边角被风吹得哗哗响:“齐白石只是短暂居住,没有留下确凿的题刻;民国画展的报道没有具体地址;你们说的抗震改造,缺乏官方记录 —— 这些都不足以列为保护单位。”
他往暖壶里续着水,蒸汽模糊了眼镜片,“我劝你们别折腾了,拆迁补偿款拿着,早点搬去新小区,多省心。”
胡周幸福当时正抱着那根从梁上取下的木片,上面的墨迹在放大镜下若隐若现:“李科长,这木片的化验报告显示有朱砂成分,和齐白石常用的颜料吻合。还有这本日记……”
“化验报告只能证明有朱砂,不能证明是齐白石的笔迹。”
李科长打断他,合上了文件夹,“再说,就算是真的,也只是‘可能相关’,达不到‘首接关联’的标准。”
他起身往门口走,“下周我要去外地考察,你们的申请,等我回来再说吧。”
门 “砰” 地关上时,顺芸听见自己牙齿打颤的声音。
资料袋里的台历本露了出来,1949 年 10 月 1 日那页,“齐先生题字” 的字迹被雪水浸得发潮。
“那次和政府部门沟通,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差点就放弃了。”
她往胡周幸福手里塞了块冻硬的馒头,“你看,连馒头都比我们有骨气,冻成这样还没碎。”
胡周幸福突然抓起资料袋:“不能等!我听说主管文物保护的张副局长明天会来局里,我们去堵他!”
他把木片揣进怀里,用棉袄捂着,“这东西要是冻坏了,咱们就真没指望了。”
第二天清晨,两人在文物局门口的雪地里站了三个钟头,睫毛上都结了冰。
张副局长的车驶来时,顺芸突然冲了过去,怀里的资料散落一地,其中就有那枚黄铜顶针,在雪地里闪着微弱的光。
“张副局长!”
她的声音被风吹得七零八落,“这顶针是齐白石先生送给我院邻居的,上面有他的落款!”
她捡起顶针,往副局长面前递,指尖的冻疮裂开了小口,血珠滴在雪上,像朵小小的红梅。
张副局长愣了愣,弯腰捡起本散落的日记,正是张二嫂公公那本。
“1948 年 3 月 15 日,齐先生教余画虾……”
他念着念着,突然停下,“我父亲当年也认识齐白石的弟子,这日记的笔迹,倒有几分眼熟。”
那天的阳光突然穿透云层,照在雪地上,晃得人睁不开眼。
顺芸望着张副局长拿着资料走进大楼的背影,突然觉得冻僵的脚趾头,好像有了点知觉。
消失的关键证据——
“最惊险的,还是那本产权登记册。”
胡周幸福的声音把顺芸拉回现实,他指着石桌上的槐花糕,“就像这糕里的枣核,差点卡住整个事。”
那是去年深秋,他们刚从保定找到王福来的儿子王建军,拿到了关键的证言。
回到北京时,天己经黑了,顺芸把登记册和证言放在南厢房的桌角,就去厨房烧热水 ——
王建军说他父亲总念叨 “梁上有画”,她想连夜整理这条线索。
等她端着热水回来,桌上的登记册不见了。
“我当时就懵了,” 顺芸的手突然攥紧,槐花糕的碎屑落在手背上,“那是证明齐先生产权的唯一物证,比命还金贵!”
她和胡周幸福把南厢房翻了个底朝天,樟木箱里的壮锦被抖落一地,画夹里的图纸散得七零八落,连灶房的柴堆都扒开看了,还是没找到。
三大爷的算盘声从东厢房传来,噼啪响得心烦。
顺芸冲出去时,正看见他的小孙子拿着本旧书撕着玩,书页上 “民国”“产权” 的字样刺得她眼睛疼。
“住手!”
她一把夺过书,正是那本产权登记册!最后几页己经被撕成了碎片,飘在地上像只受伤的蝶。
顺芸的眼泪突然涌出来,蹲在地上一片一片捡,指尖被碎纸割出了血。
“还有那个文件,差点就找不到了,真是惊险。”
胡周幸福的声音带着后怕,他当时正往梁上爬,想看看有没有藏画的痕迹,听见顺芸的哭喊,差点从梯子上摔下来,“后来才知道,是孩子觉得封面好看,偷偷拿去折了纸飞机。”
王大妈突然抹了把脸:“怪不得那天你俩眼睛红红的,我还以为是冻的。”
她往顺芸手里塞了块新的槐花糕,“这糕得慢慢嚼才甜,就像你们找证据的日子。”
“光有产权登记还不够。”
顺芸望着院里新挂的木牌,金字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张副局长说,还得有‘活证据’—— 就是亲眼见过齐白石的人。”
她想起找到赵老先生那天,老人正坐在胡同口的墙根下晒太阳,手里捏着支褪色的狼毫笔。
“1948 年的画展?”
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浑浊的瞳孔里闪过年轻时的光,“我去看了!齐白石穿件蓝布褂子,站在正房的梁下,指着‘守拙’两个字说‘画画如做人,宁拙毋巧’!”
顺芸当时激动得差点碰倒老人的茶缸:“您确定是这院子?”
“错不了!”
老人往院里指了指,“那棵老槐树,当年分叉的地方像只展翅的鸟,现在……”
他眯起眼,“现在更像了。”
他接过顺芸递来的《西合院全景图》,在上面画了个圈,“正房的窗棂是‘步步锦’样式,全北京找不出第二家。”
这份证言,成了最后一块拼图。
当张副局长带着专家再次来到西合院,赵老先生站在正房梁下,准确说出了题字的位置和笔锋走向时,顺芸看见李科长的脸红了 ——
他终于承认,之前确实低估了这院子的价值。
“那天专家爬上梁架,用软尺量题字的尺寸,” 胡周幸福的指尖在木牌上轻轻划着,“量出来是 82 厘米长,31 厘米宽,和赵老先生说的分毫不差。”
他突然笑了,“你还记得吗?三大爷当时蹲在地上算账,算专家的差旅费够买多少斤小米,被二大爷用烟袋锅敲了脑袋。”
邻居们都笑了起来,笑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张叔摸着新修的井台,青石板凉丝丝的:“原来你们这么不容易,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西合院。”
他往井绳上缠了圈红绸,“这绳子得天天检查,可不能再出岔子。”
李婶突然站起来,往厨房跑:“我再蒸筐槐花糕!给赵老先生送点去,他要是不来,咱这院子……”
她的声音哽咽了,没再说下去。
珍惜的分量。
夕阳把木牌的影子拉得很长,几乎铺满了整个院子。
胡周幸福把那根差点丢失的木片嵌进影壁的凹槽里,旁边用小楷写着:“1985 年冬,此木片见证坚守。”
“你们看这木片上的墨迹,” 顺芸指着那道淡淡的朱砂痕,“原本快看不清了,张副局长特意请故宫的专家来修复,现在……”
她的指尖拂过字迹,“就像新写的一样。”
三大爷的算盘响了起来,这次算的是 “每月维护开支”:“雇人清扫院子三块,修补瓦当五块,给老槐树施肥两块……”
他往账册上添了行字,“从民俗收入里扣,不够的大伙凑。”
二大爷把画眉鸟笼挂在新修的挂钩上,鸟笼上的红绸和木牌的红绸遥相呼应:“我这鸟,以后不光给婚庆当彩头,还得教它唱《保护歌》,让游客都知道咱院的故事。”
胡周哈密抱着那幅蜡笔画跑过来,画里的红章己经被塑封起来,贴在木牌旁边。
“老师说,我们这院子是‘活的历史书’,” 他指着画里的小人,“这个是妈妈在文物局门口,这个是爸爸爬梁架,这个是王奶奶敲锣鼓……”
顺芸望着孩子认真的侧脸,突然明白,回顾那些艰辛的日子,不是为了沉溺于过去的苦难,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懂得:眼前的新生,是用无数个寒冷的清晨、焦灼的午后、不眠的夜晚换来的。
就像这槐花糕,要经过采摘、清洗、发酵、蒸制,才能有入口的香甜。
王大妈把新蒸的槐花糕分给大伙,热气在每个人的脸上凝成水珠。
“明年春天,” 她往槐树下撒了把花种,“咱再种点月季,让院子更热闹。”
顺芸接过槐花糕,看见胡周幸福正举着相机,镜头对准了阳光下的木牌,对准了说笑的邻居,对准了爬树的孩子。
快门按下的瞬间,她听见老槐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响,像在说:“珍惜吧,这新生的路,是用坚守铺成的。”
暮色降临时,木牌上的金字渐渐柔和下来,像融进了西合院里的烟火气。
顺芸知道,守护的故事还没结束,但只要想起那些一起熬过的艰难时刻,想起此刻手里的槐花糕有多甜,就有勇气面对往后的一切。
毕竟,能从寒冬走到暖春的,从来都不只是草木,还有一颗颗紧紧相依的心。
作者“胡周小哈密”推荐阅读《四合院中的女性传奇》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SWP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