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6章 曙光之伏笔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四合院中的女性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SWP1/ 章节无错乱精修!
 

马灯的光晕在石桌上投下圈暖黄,三大爷的算盘声渐渐慢了下来。

他拨完最后一颗算珠,突然重重叹了口气,算珠碰撞的余响在欢庆的锣鼓声里显得格外突兀。

“咋了这是?”

王大妈正给孩子们分平安结,红绳在掌心绕出个结,“刚高兴没多久,耷拉着脸干啥?”

三大爷把算盘往桌上一推,木框磕在顶针上,黄铜 “当” 地响了声:“你们琢磨过没?这院子是保住了,可屋顶的瓦掉了大半,正房的梁架也得加固,还有那口老井,井绳都快磨断了……”

他掰着手指头数,“这些活计,哪样不要钱?”

正蹲在槐树下给小胖贴创可贴的顺芸,指尖突然顿住。

碘伏棉签在孩子膝盖的伤口上停着,她抬头望了眼正房的屋檐 —— 几片青瓦果然斜斜地挂着,像随时会掉下来的牙。

酒醒后的难题——

李婶端着空酒碗往厨房走,脚边踢到个东西,低头一看是块松动的青砖。

她弯腰捡起,砖底的泥块簌簌往下掉:“三大爷说得对。”

她把青砖往石桌上一放,棱角的磨损处露出灰白的碴,“我家西厢房的墙皮掉了半面,去年冬天漏风,冻得我老寒腿首哆嗦。虽然保住了,但这后续问题也不少啊。”

张叔刚把皮影戏班的联系方式记在烟盒上,闻言把烟盒往兜里一塞,摸出旱烟袋却没点:“文物局只说给挂牌,没提拨修缮款。我托人打听了,光换正房的梁木就得五千块,还不算瓦匠的工钱。”

他往井台瞅了眼,井绳上的毛刺在月光里看得分明,“总不能让专家下次来,看见咱院跟个破庙似的。”

孩子们还在槐树上挂红绸,丫丫的辫子缠在了树枝上,扯着嗓子喊 “救命”,往日听着热闹的嬉闹声,此刻却让院里的气氛沉了沉。

胡周幸福把丫丫从树上抱下来,手指触到树干上的裂痕 —— 去年暴雨冲的,一首没来得及补。

“我这就去写申请。”

顺芸突然站起身,蓝布褂子的下摆扫过石桌上的药方,三大爷今早刚取的药名在月光里若隐若现,“明天就去文物局问问,能不能申请修缮基金。就算没有,咱们也能自己凑。”

她的声音刚落,二大爷的烟锅就在鞋底磕了磕:“凑?咋凑?三大爷家嫂子等着买药,张二嫂家闺女要交学费,我那点退休金够给画眉鸟买食就不错了。”

他往影壁上的全家福努了努嘴,“总不能让大伙把刚揣热乎的钱又掏出来吧?”

胡周哈密抱着那幅蜡笔画跑过来,画角的红章被风吹得卷了边:“我把压岁钱捐出来!”

他把画往石桌上一放,从兜里掏出个铁皮存钱罐,哗啦啦倒出堆硬币,“这些够买两块新瓦不?”

顺芸蹲下来,把硬币一枚枚捡起来,指尖触到孩子掌心的温度:“够,当然够。”

她把硬币往三大爷手里塞,“您看,连孩子都知道为院子出力,咱们大人更不能退缩。”

账本上的新条目——

第二天清晨,顺芸在南厢房的门板上贴了张红纸,上面用毛笔写着 “西合院修缮计划”,下面画了道横线,等着填金额。

胡周幸福搬来块小黑板,往上面画着院子的草图,用白粉笔圈出需要修缮的地方:正房梁架、西厢房墙皮、井台石栏、老槐树枯枝…… 每个圈都像个沉甸甸的问号。

“先得请个懂行的来看看。”

张二嫂抱着公公的日记站在黑板前,指尖点着 “梁架” 两个字,“我公公日记里写,1953 年修房请的是城南的刘木匠,他的手艺能把断了的榫卯接得严丝合缝。不知道他的后人还干这行吗?”

三大爷背着账册凑过来,往黑板上的数字里填了几个数:“刘木匠的儿子我认识,现在在建材市场开铺子。我问过了,光加固梁架的木料就得三百块,还不算工时费。”

他把账册摊开,新添的一页上写着 “修缮开支预估”,下面列着密密麻麻的条目,像串解不开的绳结。

李婶拎着菜篮子从胡同口回来,篮子里装着刚买的石灰和砂纸:“我问过瓦匠了,补墙皮的材料不贵,就是费功夫。我和王大妈能帮着和泥,省点工钱。”

她往红纸上看了眼,“但那口老井得请专业的人来淘,听说井底的砖石松动了,弄不好会塌。”

顺芸往黑板上添了 “淘井” 两个字,粉笔灰落在她的蓝布褂子上,像撒了层霜:“我娘家那边有会淘井的师傅,我写信让他们来,能省点路费。”

她突然想起什么,从资料箱里翻出本《文物保护手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四合院中的女性传奇 “上面说可以申请‘传统民居维护补贴’,就是手续麻烦点,得跑三趟民政局。”

胡周幸福正在给梁架拍细节照,相机的快门声在安静的院里格外清晰:“我陪你去。正好把院子的现状拍下来,作为申请材料。”

他把照片往黑板旁的钉子上挂,一张张照片连起来,像部无声的纪录片,记录着院子的伤痕。

王大妈挎着竹篮走进来,篮子里装着些碎布:“我把这些旧布头攒起来,绣成坐垫卖给游客,多少能换点钱。”

她往红纸上的金额添了笔,“就当给井台买块新石板。”

三大爷突然把账册往黑板前一放,新算的一页上用红笔标着 “可筹资金”:“我那辆旧自行车卖了,能换五十块;二大爷的画眉鸟能借出去给婚庆当彩头,一次两块;张叔的收音机修好了,能在胡同口摆摊给人听新闻,一天挣个三块五块……”

顺芸看着账册上的数字,突然笑了:“你看,办法总比困难多。”

她往红纸上添了句,“每周六下午开会商量,欢迎大伙提建议。”

老槐树的新芽——

一周后的周六下午,南厢房门口挤满了人。

顺芸把民政局的回复念给大伙听:“补贴申请通过了,但要等下个月才能拨款,而且只够修缮梁架的一半费用。”

她把申请文件往黑板上贴,公章的红印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剩下的部分,还得靠咱们自己。”

“我有个主意。”

齐文轩突然从人群里站出来,手里拿着本《北京民俗旅游指南》,“咱们这院子有齐白石的故事,有壮锦和京绣的融合,完全可以搞个民俗体验活动。游客来参观,顺芸教绣壮锦,胡周幸福教画西合院,王大妈煮红糖姜茶,门票钱就能当修缮费。”

李婶的眼睛亮了亮:“我还能做艾窝窝!就用老槐树的叶子当香料,齐先生当年说不定也吃过。”

三大爷的算盘又响了起来:“门票定价五块,一天来二十个游客,就是一百块,一个月就够淘井了!”

他往账册上添了行字,“民俗体验收入:预计月入三千。”

胡周幸福突然往院门外指,几个背着画板的学生正往院里探头:“说曹操曹操到。”

他跑过去拉开院门,“我们这院子刚被列为保护单位,里面有很多老故事,要不要进来看看?”

学生们涌进来时,哈密突然举着那幅蜡笔画迎上去:“我给你们当导游!这是齐先生画青蛙的井台,那是三大爷算账的石桌……”

他的声音清脆得像风铃,辫梢的红头绳在人群里晃来晃去。

顺芸看着学生们围着老槐树拍照,看着王大妈给他们递姜茶,看着三大爷在石桌上给他们算 “参观优惠价”,突然觉得,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就像老槐树冬天的枯枝,只要肯给点阳光和耐心,总能抽出新芽。

夕阳西下时,学生们离开的脚步里,带着顺芸送的壮锦书签,带着胡周幸福画的速写,带着王大妈塞的艾窝窝。

三大爷数着手里的门票钱,突然往红纸上的金额画了个圈:“今天挣的够买十斤石灰了!”

顺芸望着黑板上的修缮计划,每个条目后面都添了新的批注:“梁架:刘木匠后人下周来丈量”“井台:淘井师傅己回信”“墙皮:李婶和王大妈准备就绪”。

她往最后添了行字,用的是红粉笔:“只要心齐,房子就稳。”

胡周幸福把新拍的照片贴在黑板旁,照片里的学生们正围着二大爷听画眉鸟叫,阳光透过槐树叶,在他们脸上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

“你看,” 他往顺芸手里塞了支粉笔,“这就是院子的新故事。”

顺芸接过粉笔,在红纸上的金额后面画了个向上的箭头。

晚风穿过院门,吹动了黑板上的照片,吹动了账册上的纸页,吹动了老槐树上刚冒头的新芽 ——

那芽尖嫩得发绿,像个小小的惊叹号,悬在西合院的天空下,等着被更多的故事填满。

夜色降临时,南厢房的灯又亮了。顺芸和胡周幸福在整理今天的收入,三大爷在核对账册,王大妈在缝补明天要用的坐垫。

窗外,哈密和孩子们正往井台上摆石头,说是要堆个 “许愿塔”,保佑院子永远安稳。

“别担心,” 顺芸往胡周幸福手里塞了块刚烤的红薯,热气在两人指间绕成圈,“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一定能让西合院越来越好。”

红薯的甜香混着老槐树的清苦,在空气里酿成种新的味道 ——

那是挑战的味道,也是希望的味道,像颗埋在土里的种子,等着在往后的日子里,长出更繁茂的枝桠。



    (http://www.220book.com/book/SWP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四合院中的女性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SWP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