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上午,林秀兰早早起床,院子里还挂着露水,她手指灵巧地整理着那些绣花针线,布料铺在桌上,排列得整整齐齐。她为即将到来的第一次“秀兰手作坊”做准备。
院门口,村妇女们陆续来了。她们穿着朴素,脸上带着好奇和几分忐忑。几十年的乡村生活习惯让她们不太容易相信外来的“新鲜事”,更何况是个刚离婚带着孩子回来的女人号召大家一起干事。
张姨是第一个进来的,五十多岁,头发己经花白,但手上的茧子透露着她多年干活的坚韧。她目光扫过桌上的绣花样品,轻声问:“小兰啊,你这针线活儿,真能挣到钱么?”
林秀兰轻轻点头,递给张姨一包布料和绣线:“咱们先做个样品,我给你们介绍市场和订单,等你们做出手感来,就知道这手艺能帮咱们生活。”
隔壁家的陈嫂跟着进来,手里拎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昨天煮好的豆角和干辣椒,“我可不太会绣花,就怕耽误你这好事。”
林秀兰笑了笑:“陈嫂,不会绣没关系,手工活儿有很多种,收尾、缝合、包边,你们慢慢学着来。”
阳光从院门口透进来,照在她们脸上,映出一张张期待又带着戒备的神色。
林秀兰把一张图纸摊开,耐心讲解绣花的步骤和要点。她的声音不高,但每一句都清晰有力,像乡间小河缓缓流过,滋润着大家的心田。
“针往这儿插,线不能拉太紧,也不能松,要刚刚好……”她示范着,手指细致地穿梭,针线在布面上起舞,像在织一个温暖的梦。
几个妇女坐在院子一角,学着她的动作,初次尝试,手忙脚乱,有的线拉断了,有的针扎到手指,脸上却依旧带着一抹坚持的笑。
林秀兰看着她们,走过去,轻轻帮着调整姿势:“别急,慢慢来,绣花跟做人一样,都得有耐心。”
**
上午的时间很快过去,绣坊里渐渐传出阵阵笑声和轻声交流。张姨这才坦言:“小兰,你说得对,这手艺不难学,我年轻时可也做过布衣服。能帮着咱们有点外快,也不错。”
陈嫂这会儿居然举起手,腼腆地说:“我还能包边,缝缝补补,缝衣服也成,得争气,不能让家里人瞧不起咱。”
林秀兰听到这话,心头一暖。她知道,村妇女们不缺勤劳,只缺一个舞台和机会。
正聊着,门外传来敲门声,是李国华。手里提着一篮子刚采摘的新鲜蔬菜,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
“林姐,我给你们带点吃的,别光顾着干活,别忘了照顾身体。”
林秀兰接过篮子,感激地点头:“谢谢国华,有你帮忙真好。”
李国华环视一圈,笑着对妇女们说:“咱们村子虽然小,但手艺人多,靠这手工带富不是梦。大家有啥困难都可以找我,乡里有政策也能帮忙。”
村妇女们听了,眼神里多了一丝坚定。
**
午饭后,林秀兰把孩子叫出来,给他们简单收拾了午睡的地方。她又回到绣坊里,开始整理上午大家做的样品。
这些小小的作品还很稚嫩,有的线头没藏好,有的图案歪歪扭扭,但她知道,这些就是她的宝藏,是未来的种子。
电话响了,是城里的一个客户回复她发过去的样品照片,表示有兴趣,但要求数量稳定、质量标准。
林秀兰心里一紧,这是第一次真正接到市场回应,压力也随之而来。
**
晚上,林秀兰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灯光柔和。她翻开笔记本,详细写下今天的心得:
“妇女们学习积极,但有手生和经验不足的困难。需设计更简单易做的款式。明天准备带几个新样品去镇上布料店试销,争取更多合作机会。订单来了,质量必须跟得上。”
孩子们在屋里睡得香甜,微微响起的呼吸声,是她最安心的旋律。
她抬头看向院子墙角那株己经结了小果子的葡萄藤,轻声说:“秀兰,你不能倒,不能让孩子失望,更不能让村里人失望。”
她的手握紧了针线,像握住了未来的方向。
(http://www.220book.com/book/SZ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