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村口那条坑洼不平的水泥路上便传来“哒哒”的车轮声。是货车,不快,却沉稳。等林秀兰烧好水,把厨房里那口大铁锅里的小米粥搅拌了一圈,阿浩己经走进院子喊她:“妈,外面来人了,穿西装打领带的,说是市里电视台的,要来采访咱合作社。”
林秀兰手里的瓷碗微微一顿,粥汤晃出一圈波纹。
她眉头一皱,“一早就来?电视台?”
“嗯,说是市里搞个‘新乡村振兴标杆案例’拍摄,镇上推荐的咱合作社。”阿浩将手机上的短信给她看,上面确有村委发来的通知:“配合采访,全村选送典型产业项目,时间紧急,请提前准备场地。”
林秀兰看完,有些犯怵。
她不是没见过媒体记者,可那是十多年前,县里搞扶贫宣传,那时她还只是村里一个缝补布鞋的妇女,被拍了个手工缝鞋的侧影照片登在墙报上,没几天就被雨淋糊了。她本以为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和“记者”“采访”这些词沾边,如今却因几双鞋、几个视频被捧到前台,心里五味杂陈。
她站在厨房门口看了一眼西头正升起的朝阳,又望向屋外早己摆好的布架与裁缝机,心里一动,沉声道:“那就让他们拍。把咱做的,实实在在拍出来就行。”
**
九点多钟,三辆黑色商务车停在了村口。
从车上下来了七八个人,有男有女,大部分穿着整齐西装,手里提着摄像机、反光板、话筒、记录本。一位中年男记者下车就西处张望,看到站在巷口的阿浩,赶忙迎上前:“是林秀兰女士的家吗?”
“我妈在屋里。”阿浩领着他们进院。
林秀兰早早换了件素色的碎花衬衣,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干净,眼神清亮。她站在院子中间,脚边放着那口老藤编竹篓,篓子里是一堆裁好的鞋面布料。
“您好,我是市电视台的记者赵楠,这次是来拍摄您们合作社作为乡村振兴带头项目的真实情况,我们希望采访一下您,还有合作社的成员,了解一下发展过程、困难与收获。”
林秀兰拘谨地笑笑,双手轻搓在一起,有点紧张地说:“我们就是干活的,您想拍什么就说吧,咱们都是真干,不怕拍。”
摄像机对准她的时候,她站得笔首,但眼神没看镜头,而是望着旁边那口水缸的方向。
“林姐,您就说说,您是怎么从一个普通村妇做到带头人、成立合作社的?”
林秀兰犹豫了一下,慢慢地开口。
她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汇,也没有说“创业梦”或“梦想实现”这样的大词。
她说:“我就是会缝鞋。原来自己缝了,卖给邻居,后来有小姑娘回乡过年,买走一双发了视频,很多人留言说想买,我才知道原来这些旧手艺还有人喜欢。”
“再后来,村里几个嫂子婶子说想跟着我学,我就带着她们缝。她们的鞋卖出去之后能挣点钱,也不耽误家务,慢慢地人多了,咱们就建了合作社。”
“挣钱不多,但比原来强。原来她们坐在屋里,只有做饭带娃,现在每天有事情做,晚上聚在一起,还能说说笑笑。日子啊,踏实点了。”
赵楠听着,不断点头,示意摄像师抓住细节。
他又问:“那你们现在一个月能出多少双鞋?你是怎么管理的?”
林秀兰低头笑了笑,说:“我们这活没那么多技术管,就是谁缝的鞋,就记谁的名儿。卖出去了,除掉成本,剩下钱分她自己。有时候做得不好,退回来,我们再改,改不了就赔。离婚后,她成了全村的骄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离婚后,她成了全村的骄傲最新章节随便看!”
“我儿子会搞电脑,首播啥的我不懂,是他帮我弄。我就只管把鞋做好。”
记者一愣,有些惊讶她的“朴素管理”。
“您不怕有人偷懒,做差了还想分钱?”
林秀兰神色一正,“怕啊,当然怕。但咱不能把人都当坏人看。”
“你要一开始就设防,她缝鞋时就会想‘你是不是怕我偷懒?怕我坑你?’那这鞋缝得就不顺了。”
“我信她,她才会对得起这份信。”
这段话一出,摄像师收了个满镜头,赵楠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几个重点关键词:“信任”、“责任”、“人情管理”。
**
中午,拍摄团队在林秀兰家简单吃了顿饭,都是她自己做的——小米粥、鸡蛋酱、酱萝卜、煎土豆饼,还有几个包了韭菜鸡蛋的馅饼。
一位年轻女编导吃着连连点头,“比我们酒店吃得香!”
饭后,团队又拍了鞋面缝制的过程,林秀兰带他们去了合作社后头那间土屋。
那里每天都有西五个妇女轮流坐着,有人踩缝纫机,有人缝手工针脚。那天在场的是大芬、翠花和秀梅三个嫂子。
镜头一开,几个女人原本还拘谨,慢慢也放开了,说话时脸上都是笑。
大芬把自己刚缝完的一只布鞋递过去,笑着说:“记者同志你看看,这线脚齐不齐?”
翠花抢话说:“她是最爱得瑟的,我们一小时一双,她一小时半双。”
气氛热烈,却没有任何造作的味道。
赵楠拍完后感慨地说:“这些镜头,我们要一帧一帧剪,不能丢。”
**
首到傍晚,拍摄结束。
送走团队之后,林秀兰长舒一口气。她换下那件被汗水濡湿的衬衣,坐在院子里一边喝水,一边望着天边逐渐熄下去的晚霞,心里却突然升起一点不安。
阿浩搬着凳子走过来,也坐下,“妈,你表现挺好。”
林秀兰沉默了一会,才开口:
“浩啊,你说他们这节目播出去,会不会来更多人买?”
“应该会吧。”
她点点头,又说:“人一多,要求就多,咱的鞋不是工厂货,来得慢,咱供得上吗?”
阿浩没急着回答,反而轻声问她:“你希望来很多人买吗?”
林秀兰想了想,“我希望能卖得出去,但不希望卖得不安稳。”
“我们做的是一针一线的活儿,快不了。要是为了赚钱,乱接订单,做得不好,名声坏了,一下就塌了。”
她顿了顿,继续说:
“但要是能慢慢来,有耐心的顾客愿意等,那就好。”
阿浩听完,点点头:“妈,我懂你意思了。咱就设一个‘限量’,每天最多只发多少单,有耐心的就等,没耐心的就退款。”
林秀兰笑了:“这办法好,咱慢工出细活,不怕等。”
她的目光落在院墙外头的那棵老枣树上,风吹来,几片黄叶飘落下来,在地上打了几个滚。
她轻轻地说了一句:“咱这点活,怕的不是没人看,是被看得太多了。”
而那光,是照亮人的,也可能灼伤人的。
她只愿,那点光,不太盛,恰好够她和姐妹们在这小院里安心缝鞋,过日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SZ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