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过五分,林秀兰刚把昨天拍的视频发出去,还没来得及坐下喝口水,院门就响了两声,是那种带着犹豫试探的“咚咚”,不急不缓,像是怕惊扰了什么人,又像是有事难启齿。
她擦了擦手,从厨房门口望出去,院门外站着的人让她一愣。
是张月琴。
她穿着一件洗得泛白的衬衣,裤脚卷起,手里拎着个蓝色帆布袋。那袋子有点鼓,底部勒出了形状,像是塞了什么沉东西。
“哎哟秀兰,你在家啊?我还想着你这么早肯定忙着录视频。”张月琴笑着打招呼,但眼神不敢太首视,嘴角一边翘,一边往下沉着,像是心里还在盘算着该说点什么。
林秀兰淡淡笑了一下,点头:“刚录完,进来坐吧。”
“哎哟不用不用,我不坐。”张月琴站在门边,脚一前一后地踩着,像是两只鞋子都不太合脚,“我这不是……我家那谁、他妈脚不好,这两天也不敢出门,前阵子在你那视频里看到你做布鞋,我寻思着你要是有现成的,就……就给我拿双。”
林秀兰点点头,没多问,也没急着答应。她转身进了屋,抽屉里翻了翻,把一双深蓝色、旧花布做面、黑底纳线厚实的鞋拿了出来。
“这个是38码的,偏小半码,是我昨天晚上的作品,刚好合适年纪大的人穿,底子厚一点,软和。”
她说这话时,语气还是淡的,没什么情绪起伏,像是讲述一件很普通的事。
张月琴双手接过去,倒还真认真看了看。她那双手,骨节粗大,指甲边缘有些黑灰,干活的人常有的样子。她拿起鞋来翻来覆去看,又用手指在鞋底压了压,嘴里啧了一声。
“你这手艺,真不赖。”她低声夸着,“我前几年也想学来着,后来我家那位说女人家会缝缝补补有啥出息,我就搁下了。”
林秀兰听着,没答,只是把手在围裙上搓了搓。
张月琴接着道:“我家老太太脚后跟容易磨破皮,这种软底鞋她穿着最合适,外头买不到了,都是塑料底子,穿了滑。”
她说话时明显拘着,语气不像以往那般硬气。张月琴在村里出了名的嘴快,哪家鸡毛蒜皮的事她都能讲得生动又带点风,谁家夫妻吵架、谁家孩子逃学、谁家儿媳妇不孝,她都能点评一番。林秀兰过去听过她不少话,也吃过她不少暗地里的“风凉”。
但今天不一样。
她低声细语,带着点小心和讨好。
林秀兰把那双鞋包了一层干净报纸,又装进一个塑料袋里,递过去的时候问:“家里老太太脚有多肿?要不要我多做点松口一点的?”
张月琴本想说不用,但话到嘴边又改了:“你看得真细,我家老太太冬天脚更肿,你要是有时间,给她多做一双大的,宽点的,钱我给你转微信。”
林秀兰没急着收,只道:“我记着了,等我这批做完,就做。”
张月琴点头,转身时犹豫了一下,从帆布袋里拿出一个保温饭盒,轻声道:“我知道你最近忙,没时间做饭,我早上煮了粥,放了点咸菜和鸡蛋,是自家鸡下的,没别的意思,你别嫌弃。”
她把那饭盒放在门边的石墩上,一只脚己经迈出门了。
林秀兰看着那饭盒,有点发怔。
这是她离婚后第一次有人主动送她吃的,不是怜悯,不是救济,而是那种朴素得近乎笨拙的乡里人情。
“谢谢。”她轻轻道。
张月琴嗯了一声,也没回头,快步走了。
等她走远了,林秀兰才伸手把饭盒拿进屋,打开盖子,饭香扑面而来。是小米粥,里面还放了几粒红枣,边上一只煮鸡蛋还有点热气,咸菜被分成了两格,一格酸豆角,一格辣萝卜。
这些东西很普通,但干净、整齐,显然是用心准备过的。
林秀兰坐在椅子上,一口一口慢慢喝着粥,脑子里却想起了李国华前天提的事——
“你要是坚持做,我可以帮你找点微商资源,他们很多需要手工供应商,量大,你供得上吗?”
她那时没敢答应,只说:“我再想想。”
但现在,她心里忽然起了变化。
她想,如果能拉上村里的几个女人一起做,是不是就能把这事做大?她手上有样式、有渠道、有客源,缺的是产能、时间和人手。
张月琴今天来,不止是买鞋,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
她需要这样一份可以贴补家用的活儿,而林秀兰,正好可以成为那个“带头的人”。
她想了很多,甚至连该怎么分工、怎么计价、怎么把控质量,都在脑子里慢慢浮现。
窗外的阳光洒进来,落在她缝纫机旁的木架上,旧线轴的颜色一层层褪去,但仍转得稳。
她知道,未来不会轻松,但只要有一个方向,就不怕走得慢。
她把饭盒洗净,盖好放回门边。等会儿去学校接小志的时候顺道还回去。
阳光越来越暖,林秀兰从柜子里拿出纸笔,写下了一行字:
“布鞋合作计划:按双计价、可分工制作、统一售卖平台”
写完,她望着纸上字迹,呼吸缓了下来,指尖轻轻按着纸角,仿佛按住了那些还在奔涌的念头。
新生活,也许就从这一张纸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SZ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