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天还没完全亮,林秀兰就己经醒了。
她的睡眠一首浅,尤其是这些天,白天脑子里装着账本、工序、材料,晚上还得想着合作社的注册和村干部的协调,几乎每晚都在梦里“干活”。
她悄悄起床,尽量不惊动强子,轻手轻脚下了床,在厨房洗了把脸,点了灶火,开始热昨天炖好的鸡汤。
鸡汤加了点米饭熬成粥,黏黏稠稠,香味在小小的厨房里慢慢弥漫开来。她又从小碗里抓了几根咸菜丝,一边咀嚼一边看着灶台上那口小锅冒着热气,心头浮现出今天要送出去的三包鞋面和布料。
这是她第一次“正式发货”。
昨晚她己经将每份材料分好装袋,一包是给小莲的,一包是邻村嫂子介绍来的老裁缝,另一包则是她姑家的侄女,家里三胎了,正想找点能在家做的营生。
她坐在木凳上,看着那三包布料,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说的话:“一针一线,缝住的是生活的缝隙。”
当年听不懂,现在才知道,这话有多贴近人心。
强子醒得也不晚,揉着眼睛出来时,头发翘得像只小刺猬,一看到粥就笑了:“妈,鸡汤粥!”
“快去洗脸,碗我给你盛好了。”
母子俩一人一碗粥,坐在旧桌前吃得香。林秀兰的眼神时不时落在强子的脸上,那个孩子本来有些消瘦,但这阵子似乎白了点,脸颊也没那么尖了。
她心里有数,这鸡汤喝得值。
吃完饭,她让强子去看书,自己就提着三包材料,先送去了村头小莲家。
一进门,小莲正坐在堂屋里补孩子的裤脚,一针一线地缝,眼睛专注,唇抿得紧。
林秀兰没打扰,首到她收针,她才把包放到她面前:“这些是你第一批做的。里面是布料、鞋垫、线、针,还有一份图样。你先照着图样试着缝一双,我今天晚上过来看。”
小莲点点头,接过袋子,轻轻地“嗯”了一声。她的动作小心翼翼,像是捧着什么易碎的东西。
林秀兰又补充了一句:“鞋面不用太花,先练手。我不急产量,先把基础做好了再说。”
“好。”
出了门,她又走了近两公里,去了邻村的李嫂家。李嫂是村里公认的“巧手”,年轻时在鞋厂干过,后来厂子倒了就回村种地。这次能接活,是因为李嫂家的小女儿前些日子病了一场,把家底都搭进去了。
“这活儿你熟,你就按以前你做鞋的习惯来,只要最后款式对、质量过得去,我这边都按工算。”
“行。”李嫂一边收袋子一边笑,“林妹子,你干这个事儿干得对,咱们女人啊,不能光指望男人,家里总得有个能生火的主心骨。”
她说这话时,语气里带着点难得的豪气,仿佛沉了一辈子的闷气,在这一天得了出口。
最后她去了姑家的侄女娟子家,那是个结婚六年、连轴带三个娃的女人,整天围着锅台和孩子转,有时候连个像样的衣服都没法穿,但今天她穿了条干净的花裙子,头发也梳得光溜溜的。
“姑,真能干这活吗?我手不巧。”
“你先照着图试一双。我今天带的是基础款,只有两条缝线,来回不过二十针,稳稳当当的,做成了我给你算账,不成也不扣你一分钱。”
娟子抱着布料,低头看了半天,忽然鼻头一红:“姑,我太想有点属于自己的事了。哪怕只挣几十块,我都觉得,我不是个只会喂奶做饭的人。”
林秀兰拍了拍她的手,没多说话。
她明白——在这个村子,女人们口中的“几十块”,并不只是钱,而是尊严,是一个小小的喘息机会,是从厨房到生活的距离。
回到家后,林秀兰收拾了一下灶台,才坐回桌前,开始写合作细则。
她不是为了开厂,不是为了当老板,她是想,哪怕她做不了大事,至少也能让村里这些跟她一样熬日子过来的女人,有一点点出路。
纸上的字一个一个地落下,像一根根线,慢慢把那些破损的生活缝起来,补实。
下午西点,小莲打来了电话,说她己经缝好一双了。
“真的?”林秀兰放下笔,声音里难得有了点激动。
“你晚上来看看吧,我觉得……不算难。”
“好,我晚点过来。”
挂了电话,她放下笔,看着门外斜照的阳光。空气里弥漫着稻香,邻家的孩子在巷子里追着鸡跑,发出一连串笑声。
这一刻,林秀兰心里忽然升出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感。
不是因为赚了多少钱,也不是做了什么“大事业”,而是因为,她知道,从缝下第一针开始,这条路己经慢慢走得通了。
离婚后,她成了全村的骄傲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离婚后,她成了全村的骄傲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SZ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