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井打成的第二天,林秀兰一早还没睁眼,就听到窗外有“哐哐哐”的敲打声,间或夹着几句男人的喊话。她心里一惊,急忙披上衣服起身去看,结果发现是隔壁的赵家——赵大林请人来了,在拆他家后院那个老木棚子。
那木棚是西十年前盖的,曾经是村里最结实的几个之一,里面摆满了旧家什,连赵大林的父亲去世前留下的老式石碾子都还放着。平常人家动这种老棚子都得慎重,林秀兰没想到赵家忽然下这么大决心。她站在自家院墙边朝外看了一会儿,半是惊讶半是出神。
赵大林正蹲在墙角边抽烟,眼神比平时更沉一些。他今年五十出头,身子骨还算硬朗,就是性子闷,不爱说话。他老婆走得早,家里一个女儿己经嫁到县城去了,平时很少回来。他自己在家种了几亩地,养点鸡鸭,日子过得不咸不淡,也不显眼。
林秀兰打水洗脸时,忽然听见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了,是村委会的张会计来了。
“秀兰,国华让我来问你,咱合作社那批育苗盆到了没?”
“昨天就到了,堆在晒谷坪那边,还没拆开呢。”林秀兰擦着脸回头,“一会儿我去看看,怕是得先晾一两天散味。”
“那就好。他说想尽早播种第一茬,前两天下雨,地里水分刚好。”
张会计人不高,年纪也大,腿脚有点不利索,说完话便杵着拐棍走了。林秀兰知道,这一批苗盆,是她上次跑县城特意定的,按规格配了尺寸和排水孔,虽然贵一点,但用得住,她看重的是后头能否可持续。张会计那边催,是想赶第一波市场价,她心里也盘算着,早点种,等中秋节前就能上一茬叶菜,再种一波快生长的青萝卜和空心菜,利头大着呢。
她饭也没吃完,就绕到晒谷坪,打开了那几包塑料袋。果然,塑料味冲鼻子而来,她捂了会儿嘴,索性把每个袋子都割开一道口子,任它自然散味,旁边还放了几盆刚采的薄荷,多少起点作用。
她正蹲着干活,忽听见身后有人喊她:“秀兰姐,你家地那边有点怪,水流出去不均。”
是韩小宝,韩大娘家的侄子,平常在镇上的农资站打工,这几天跟着来帮忙。林秀兰听他一说,立马拎着帽子赶去了那边地头。
地头的一块新地被开出来没多久,用来试种小青菜,是她从村里租下来的三分地。新地水管还没完全铺好,只用一根临时塑料管接水,但因为地势稍高,一浇就有点积水。
她蹲在田埂边,捏了捏泥土,确实水重了,边角地方己软得踩一脚陷进去半只脚。
“这管子不行。”她叹口气,“得换成那种加压的软带,还得埋进土里才行。”
“那你得请人埋,太累。”
“埋我自己来,我就当锻炼了。”
她说这话不是逞强。离婚这几年她锄地翻土,拉肥料、种苗、修水泵,什么都干过,手上的茧子都硬得像壳。有时候晚上洗澡,看见小腿上的晒痕和手臂内侧被太阳灼伤后留下的红斑,她会皱眉,但从没后悔。
她知道,不干,没人替她干。
强子和兰兰在家吃过饭后,各自干起自己的小事。强子带着小伙伴去河边捡石头,还捡回来一截别人扔的水管,说能用。林秀兰笑着摸了摸他脑袋,“你要是再长高点,妈就教你搭喷灌管。”强子笑得露出小虎牙,眼神闪闪发亮。
兰兰在屋里铺开了作业本,正在写日记,说要参加县里的暑假作文比赛。林秀兰给她削了一个苹果,切成小块放在瓷碟里,轻声说:“别写得太虚,你就写你眼里的夏天,写妈妈,写地里怎么出水的,老师会喜欢你真写的。”
兰兰点点头,眼神变得专注。
黄昏将至,林秀兰蹲在屋后那小片空地上,拔草、翻土、试着用旧砖头砌一道小水渠,心里却己开始盘算第二天要做什么——去镇上找做包装袋的厂家谈合作,想给村里几个女户主的蔬菜做统一标贴,还有就是争取县农业推广部门能来村里走一趟。
她没学过商业,更没读过农业规划书,但她知道,只要走得慢但走得稳,她就能把这条路,铺出来。
太阳斜着落在她额头上,发丝间有些湿意,她却不在意。她只觉得,日子虽苦,但她终于能把它握在手里,不怕了。
哪怕前路还长,哪怕不被所有人理解,她也不会停。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离婚后,她成了全村的骄傲(http://www.220book.com/book/SZ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