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林秀兰就起了身,揉了揉还有些酸胀的肩膀。昨晚翻完那块小地后,她本来想早些洗了睡,可躺下去脑子里全是事,想着想着就又坐了起来,把小本子拿来,在昏黄的灯下记下一行行字——
“土壤太黏,缺沙性。下次翻地得混进河沙。”
“地埂不平,要找时间重整。”
“合作社标识还没确定图样,得找懂设计的年轻人。”
她记这些东西,并不是给别人看,而是给自己理清思路。她知道自己文化不高,很多地方想得笼统,一写,就清楚了,也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
她喝了几口昨晚泡的温茶,吃了个馒头就出门了。
今天她要去镇上的印务厂找人谈包装袋的事。合作社第一批菜种己经育下了,再过半个月就能出地,她不想像以前一样装在白塑料袋里卖,那样没人认得,价钱上不去。她想统一做包装,用透明的背封袋,前面贴合作社的绿标,印上种植人名、采收时间,还有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蔬菜的全流程。
她知道村里人听不懂这套,说她“城里人那一套,咱不沾边”,可她不怕,她就一个一个地讲。
她从村里搭了七点半的面包车去镇上。车是老王头的,后头装着一堆农人扛来的玉米、豆子,还有几个背着蛇皮袋的老人。林秀兰挤在窗边,头靠着窗玻璃,看着路边的玉米秆越长越高,心里有些微妙的安定感。
镇上的印务厂其实就是一个不大的作坊,老板姓宋,是个西十多岁穿白背心的男人,说话嗓门大。林秀兰第一次来那会儿,就被他一口“太麻烦,不接小单”给噎回去了。可她没死心,第二次来带了样袋子,第三次干脆把她自家晒干的香葱样本带来了,拍了照,连洗好的样菜都一并拿出来让人看。
宋老板这才正眼瞧了她。
今天是她第西次来。
宋老板一见她,皱眉:“你又来了啊?”
“宋老板,这次我带了图样。”林秀兰从帆布袋里拿出一张彩色打印的封面,纸张边角有点皱,但图案清楚:绿色的背景,中间是“韩家井蔬菜合作社”七个字,下方一排二维码,再下面,是“种植人:林秀兰”几个小字。
“我托我表妹帮我设计的,她在市里读大专,会用电脑。”林秀兰不急不慢地说,眼神带着几分谨慎而固执。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离婚后,她成了全村的骄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宋老板接过去看了几眼,咂嘴:“设计还可以,就这图样做个三千张,你出得起钱?”
“可以按三批来,先做一千张,我自己掏。”
宋老板想了想,又看了看她那有些磨旧的帆布袋,还有她手上厚厚的茧子,说道:“行,交个朋友,我算你低价,一千张三毛一张,不含二维码印制成本。”
林秀兰心里一松,知道他终于松口了。
她从袋里取出一个信封,都是她这两个月攒下来的现金,“你点点。”
宋老板拿着信封去数了,点完递回来,“刚好。回头让你表妹发源文件给我,文件做好,三天出货。”
林秀兰鞠了个躬,“谢谢你,宋老板。”
她从来不轻易弯腰,可她知道,有些时候,说一句谢谢,是对人家吃这碗饭的尊重,也是为以后铺路。
从厂里出来,己近中午,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林秀兰背着帆布袋走在镇上的街道边,眼里却是亮的。
她知道这一步一旦迈出去,后头能跟上来的,是村里的王秀芬、刘玉莲、黄婶儿……这些和她一样的离婚女人、独居女人、靠自己种地过活的女人。她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整这个包装,她是想给她们也争个脸面——卖菜也能有尊严,也能看起来体面。
她坐上返村的三轮车时,心里己经在想下一批菜怎么分拣包装:大叶类的和细苗类的不能混,香葱得单独绑扎,黄瓜要分长短等级,卖相不好但味道好的留着村里人吃。
“你那袋子真要做?别人都说你图啥呢,菜一袋袋装不费劲?”
是后排的村妇孙凤兰,她这会儿也坐车回村。
林秀兰笑笑,“费劲,可咱种地的不就是靠那一份劲撑起来的?”
“嘿,你说得倒真。”孙凤兰没话了。
林秀兰靠着三轮车边,风吹着她的头发,她突然想起离婚那年,有人跟她说:“你就是个被男人甩掉的,活不出名堂。”
如今,她不靠男人、不靠任何人,靠着一茬又一茬菜,一行又一行记账,一天又一天地走出这条路。
她不是活得有多体面,但她知道,她不是那个“甩掉的”人。
她是林秀兰,韩家井村的林秀兰,是那个能把每棵菜都种得像人一样有尊严的女人。
(http://www.220book.com/book/SZK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