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60 章 二十三巷春繁

小说: 星图新密码   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星图新密码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章节无错乱精修!
 

正月二十三的晨光刚漫过符号树的枝桠,李伯就扛着锄头扫街了。锄刃的寒光划过青石板的声响里,混着远处张奶奶家的熬粥声,"二十三的街得扫出二十三道痕,日子才松快得开",他首起腰捶捶背,柏枝在锄柄晃成小小的绿,叶纹里还沾着二十二的包子渣。

"李伯,今儿这锄头像磨过了?" 王大娘推开杂货铺门,手里捏着本账册,"昨儿看还锈着呢。"

"老马叔给蹭了蹭," 李伯用袖口擦了擦锄刃,"他说二十三的铁器得见亮,才镇得住土坷垃。您这是要盘货?"

"清点些菜苗," 王大娘往台阶上放了个小马扎,"等会儿支教老师要来学认苗,您也来搭把手?"

"成啊," 李伯往符号树的树洞里塞了片柏叶,"昨儿那几只麻雀雏总啄苗根,得吓唬吓唬。"

张奶奶的厨房里,二十三的杂粮粥正熬得欢。小米里掺了点二十二的包子屑,粥锅沿的符号须随着木勺搅动晃,像在帮着融开米粒。灶台上摆着个豁口的粗瓷罐,装着昨晚挑拣好的红豆、绿豆和花生,罐底沉着几粒去年的陈米,是从米缸角落扫出来的。

"张奶奶,粥里搁了几样豆子?" 刘姨掀开门帘走进来,手里端着个空碗,"我妈说昨儿的包子吃着渴,让我来讨碗粥。"

"凑了七样," 张奶奶往粥里撒红糖,"你婆婆最爱的豇豆也放了,她说 ' 七样杂粮七样福 '。"

"她今早起不来," 刘姨帮着往灶膛添柴,"让我给您带了把新摘的荠菜,说能拌粥吃。"

"二十三的粥得熬二十三滚。" 张奶奶拍了拍刘姨的手背,"我婆婆说 ' 二十三滚,稠如蜜,街坊们都得润润喉 '"。熬到第十五滚时,她掀开锅盖用木勺搅了搅,粥面上浮着层薄薄的米油,像老太太年轻时擦的头油。

扎绿绸带的男孩挎着竹篮来了,篮子底垫着张旧报纸,是去年秋收时的《农事报》,边角己经磨得卷了边。"张奶奶,我妈让来取头锅粥。" 他踮脚往灶台上看,棉裤膝盖处缝着块补丁,是用姐姐穿旧的花布改的。

"小虎,你叔回信没?" 张奶奶往碗里舀粥,核桃在粥里沉成小小的褐,"前儿你带的包子,他说比武汉的碱面馒头合口。"

"上礼拜回的," 男孩接过碗小心地揣在怀里,"说想喝您熬的杂粮粥,还问红豆得泡几个时辰才烂。"

"告诉他泡半夜," 张奶奶往男孩兜里塞了块柿饼,"就像待人,得有耐心才热乎得起来。"

王大娘的杂货铺刚摆上新到的菜苗,陶瓮里的旧秤就 "咔嗒" 响了。货架第二层摆着排竹编小筐,装着不同品种的菜种,筐沿贴着用红漆写的标签。

"王大娘,这番茄苗咋分好坏?" 支教老师走进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昨儿记的黄瓜苗特征,总怕记错了。"

"看茎秆," 王大娘指着筐里的苗,"带绒毛的才壮实,就像孩子,得有点精气神。"

"您懂得真多," 老师翻开笔记本写着,"比课本上说得明白。"

"都是老辈传的," 王大娘往苗筐里撒了把水,"等会儿让李伯带您去菜畦,实地看看更清楚。"

她正往货架上摆新到的辣椒苗,蓝布围裙的补丁蹭过 "丰" 字账本,纸页间夹着张泛黄的药方。"给武汉寄的包裹得添包辣椒面。" 王大娘往包裹里塞纸包,银镯子碰着柜台的声响像串脆铃,"你叔说那边的菜缺咱这口辣"。

刘姨的汉子正往符号树周围的菜畦栽苗,手里的木铲刃口缺了块,是昨儿搭架时磕的。

"刘大哥,这茄子苗得栽多深?" 路过的老农扛着锄头打招呼,"我那几棵总往一边倒。"

"埋到第二片叶," 刘姨的汉子首起身,"就像给孩子盖被子,得护着心口窝。"

"我妈说 ' 二十三的苗得栽二十三棵,畦头、埂边、树下...'" 他往老农手里塞了碗粥,"就像福气,得扎下根才够稠"。

老马叔带着徒弟们在巷口垒田埂。地上散落着半截的砖块和碎瓦片,是从街坊拆旧屋的废料里捡的。

"师父,这田埂得垒多宽?" 年轻徒弟搬着块砖问,额头上渗着细汗。

"二尺三," 老马叔用脚量了量,"太窄了挡不住水,太宽了占地方,就像过日子,得算计着来。"

"我爸说您年轻时垒的埂,能跑家雀儿。" 徒弟往砖缝里填泥,被碎瓦片割破了手指。

"那是给你师娘截水浇菜用的," 老马叔从围裙口袋里摸出片晒干的艾草叶,摁在伤口上用布条缠好,"她总说 ' 埂首苗才齐,心正日子才顺 '。"

李伯的铺子前摆开了新收的干货,柏枝熏过的柿饼透着甜香。竹匾边缘的藤条松了两根,用细麻绳草草捆着,是昨儿发现后临时补救的。

"李伯,您这柿饼晒得够干啊。"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糖人跑来,糖人胳膊断了半截,是昨儿玩时摔的。

"给你留了软乎的," 李伯往她兜里塞了两块,"你弟弟咳嗽刚好,别让他多吃。"

"我妈说要二十三块,给新来的支教老师分着吃"。小姑娘舔了舔糖人,"老师说要教我们画菜苗呢。"

午后的杂货铺里,王大娘正带着林舟清点菜苗。货架的缝隙里还嵌着二十二的黄瓜籽,柜台上的铁皮盒里装着各色线轴。

"王大娘,这线能借我点不?" 林舟拿起个墨线轴,"我想给菜苗绑个小牌子。"

"拿去吧," 王大娘笑着点头,"记得写清楚名字,就像人得有名有姓才好认。"

有个老农来买煤油,指尖的符号须轻轻颤,他的烟袋锅别在腰上,烟荷包磨得发亮。

"王大娘,您这煤油比镇上的耐烧。" 老农往灯盏里倒了点,"我那老婆子总念叨您的好。"

"她的针线活才叫绝," 王大娘往他兜里塞了把柿饼,"前儿还说要给支教老师做双布鞋。"

傍晚的符号树,被孩子们的笑声裹得暖暖的。有个小男孩举着木牌绕巷跑,木牌上写着 "爱护幼苗",是老马叔刚做的。

"慢点跑,别撞着菜苗!" 晓棠从屋里出来,手里端着碗小米粥,"你爸让你去给符号树浇水呢。"

"这是我爸写的,说 ' 得让所有人都看见 '," 男孩的蓝布褂子沾着墨点,"支教老师说要挂在菜畦边"。

"二十三的木牌立的不是字,是护苗的心意。" 晓棠帮小男孩扶正幼苗,她的麻花辫垂在胸前,发梢系着去年的红头绳。

傍晚的符号树下,街坊们分着刚熬的杂粮粥。张奶奶用陶碗盛着粥,给每个人手里递一碗,碗沿的热气模糊了她眼角的皱纹。

"张奶奶,您这粥熬得比我妈强。" 支教老师捧着粥碗笑,帆布包上别着枚校徽。

"明儿教你," 张奶奶往她碗里添了勺红糖,"放了枣泥的,孩子们准爱喝。"

深夜的符号树,被孩子们的欢闹裹得暖暖的。林舟和晓棠坐在柜台旁,看大人们教支教老师认菜苗。煤油灯的光晕里,刘姨正用碎布给老师做鞋垫,针脚歪歪扭扭,却绣了朵小小的向日葵。

黎明时的符号树,挂满了孩子们系的木牌。有条牌子上写着 "扎根",是支教老师写的;有条牌子上画着粥碗,是孩子们的涂鸦。风一吹,木牌轻轻晃,树桠上的新叶就 "沙沙" 响,像在跟街巷的脚步声说悄悄话,说得晨光都带着香。

林舟摸出祖父的收音机,外壳裂了道缝,是去年摔的。里面传出二十三的戏曲声,混着王大娘的算盘声,李伯的咳嗽声,孩子们的读书声,像把整个二十三的街巷揉成了团。他往符号树的树洞里塞了张纸条,上面写着 "愿岁岁扎根",刚塞进去,就传出祖父的声音:"好孩子,日子就是这么点盼头,扎着扎着就稳了"。

离开时,孩子们正帮支教老师挂木牌。刘姨的汉子扛着新货从巷口走来,是刚进的塑料水管,"二十三过了该引水浇地,日子得往前赶"。王大娘笑着迎上去,往他手里塞了碗热粥,说 "刚熬的,趁热吃,就像这日子,热乎着才够劲"。

风穿过符号树的枝叶,把米香、土香、墨香揉成一团,裹着孩子们的笑声,在晨光里慢慢飘。林舟看着街巷里忙碌的身影,看着街坊们笑脸相迎的模样,突然明白符号树在二十三结的不是果实,是一片片扎根的新绿,哪怕过去再难,也藏着栽一棵就活一棵的盼,像母亲总说的那句 "埋下的是苗,长出的是家,心暖了,土地也会开花"。

而那些藏在二十三里的符号,就像融在粥里的杂粮,默默地香着,却总能在某个瞬间暖到心尖,告诉你,所有踏实扎根的努力,都在新的岁月里变成了力量,一点一点,长成了眼里的繁。

每时每刻都很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星图新密码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