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册出版那天,荷塘边的柳树抽出了新绿。阿满抱着刚印好的《泥土记住的时光》,蹲在博物馆前的石阶上,一页页仔细翻看。女老师画的小荷泥塑在纸上活了过来,背景里的荷花仿佛能闻到清香,连张老三荷叶上的蚜虫都透着灵气。
“阿满哥,我的青蛙也在里面!” 小虎举着画册蹦过来,指着其中一页 —— 他捏的青蛙正蹲在荷叶上,眼睛圆鼓鼓的,“我要拿给我城里的表哥看!”
阿满的指尖划过画册封底的照片:那是博物馆开馆时的合影,他和张老三站在中央,身后是满院子的孩子和盛开的泥塑荷花。阳光落在每个人脸上,像镀了层金。
张老三背着半袋新收的糯米粉走进来,裤脚沾着泥,显然刚从荷塘边回来。“女老师说,县里的书店要摆我们的画册。” 他把米袋放在墙角,拿起一本画册翻了翻,“这蚜虫画得真像,比我捏的还精神。”
孩子们哄笑起来,围着张老三要看他新捏的荷叶。他从布袋里掏出几个巴掌大的泥塑,每个荷叶上都爬着不同的小虫子 —— 有卷着身子的毛毛虫,有背着壳的蜗牛,还有透明翅膀的蜻蜓。
“这些... 要放在博物馆的新展柜里。” 张老三的脸红了红,“女老师说,配上她的画,能让城里人知道... 我们荷塘里的故事。”
阿满拿起一个爬着蜻蜓的荷叶泥塑,放在阳光下看。油泥里掺的艾草汁让泥塑泛着淡淡的青绿色,蜻蜓的翅膀薄得能透光。“加了... 薄荷汁?” 他闻到一股清凉的香气。
“嗯,” 张老三挠挠头,“我听采药人说,薄荷汁能让颜色更亮。试了试,还真行。”
正说着,女老师骑着自行车进来,车筐里装满了颜料和画纸。“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她举起一张汇款单,“出版社给我们寄版税了!够给学堂买新桌椅了!”
孩子们欢呼着围上去,七嘴八舌地讨论要什么样的桌椅。阿满看着汇款单上的数字,突然说:“要... 带抽屉的。” 他指了指孩子们手里的泥塑工具,“能放... 小刀子和泥巴。”
“好主意!” 女老师立刻记下,“再做个大讲台,阿满老师讲课用!”
阿满的脸颊泛起红晕,低头继续翻看画册。当看到最后一页的空白处时,他突然有了主意。“这里... 要画... 新的故事。” 他指着空白页,“小虎的青蛙... 小花的荷花... 还有... 张大爷的虫子。”
张老三的眼睛亮了:“我来捏新的泥塑,女老师负责画,咱们一年出一本!”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那天下午,孩子们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支起长桌,开始创作新的作品。张老三教大家用薄荷汁调色,女老师则在一旁速写,把每个专注的瞬间都画下来。
谷雨过后,县里的书店真的摆上了《泥土记住的时光》。林雨特意去拍了照片,回来贴在博物馆的留言墙上。照片里,画册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着阿满的小荷泥塑仿制品。
“有城里人打电话来,说想预订画册。” 林雨指着留言本上的电话,“还有学校想请你去做讲座呢,阿满。”
阿满的手指绞在一起,小声道:“不去... 怕说不好。”
“我陪你去。” 张老三突然开口,“我帮你拿着泥塑,你想说就说,不想说... 我替你说。”
女老师也点头:“我可以把你的泥塑画成幻灯片,你只用指一指就行。”
阿满犹豫了很久,最终点点头。他拿起画册,在空白页上画了个小小的话筒 —— 那是他在电视上看到的,演讲时用的东西。
第一次去县城小学讲座那天,阿满紧张得手心冒汗。张老三把小荷泥塑用红布包好,揣在怀里,像捧着易碎的珍宝。女老师提前去布置会场,把孩子们的作品照片贴满了黑板。
当阿满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黑压压的小脑袋时,突然说不出话来。张老三赶紧把荷叶泥塑递给他:“捏一个... 就不紧张了。”
阿满接过泥巴,手指下意识地揉捏起来。随着荷叶的轮廓渐渐清晰,他的声音也慢慢平稳:“泥土... 能记住很多事。” 他举起刚捏好的荷叶,“就像... 这荷叶记得... 虫子咬过的痕迹。”
台下的孩子都看呆了。阿满一边捏泥塑,一边讲述小荷的故事,讲述荷塘里的西季,讲述泥土如何把记忆变成永恒。张老三在一旁补充,女老师则展示着对应的画作,三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配合得像相处了一辈子。
讲座结束时,孩子们排着队来摸阿满的泥塑。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问:“我能学捏泥人吗?我想捏我去世的爷爷。”
阿满递给她一块油泥:“很简单... 用心... 就行。”
那天回来的路上,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张老三突然说:“我年轻时... 也想过当老师。” 他看着路边的麦田,“后来... 娃没了,就啥也不想了。”
阿满从布袋里掏出个小小的泥塑 —— 那是个年轻的男人在教孩子写字,背景是片金色的麦田。“给你。”
张老三接过泥塑,手微微发抖。他把泥塑揣进怀里,像藏着个滚烫的秘密。
暑假里,博物馆来了群特殊的客人 —— 十几个城里的孩子,跟着家长来学捏泥人。他们穿着干净的运动鞋,小心翼翼地踩在荷塘边的泥地上,眼睛里满是好奇。
“这泥... 脏脏的。” 一个穿白裙子的小女孩皱着眉,不敢伸手。
张老三拿起一块乌金泥,在掌心搓成圆球:“这是最好的泥,能捏出你想要的一切。” 他捏了只小兔子递给女孩,“你看,不脏,是大地的颜色。”
女孩犹豫着接过兔子,冰凉的触感让她眼睛一亮。阿满趁机教大家辨认泥质,女老师则在一旁讲解荷塘生态,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角色。
傍晚时,城里的孩子们捧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白裙子女孩的兔子旁边,多了只张老三捏的大灰狼,两个泥塑在夕阳下依偎着,像对奇怪的朋友。
“下周还来!” 孩子们齐声喊道,“我们要捏满塘的荷花!”
家长们笑着留下联系方式,说要长期合作。林雨把这些信息记在本子上,眼里的笑意藏不住:“咱们的泥塑班,要开到城里去了。”
张老三却有了新想法:“不如... 我们办个‘泥人夏令营’?让城里孩子住下来,跟着我们挖泥、种荷、捏泥塑。” 他掰着手指算,“我家老房能住人,村里还有空房,肯定行。”
这个主意让大家都兴奋起来。阿满立刻开始设计夏令营的课程表,用泥塑做出每天的安排:早上挖泥,下午捏泥塑,傍晚看荷花。张老三则忙着收拾老房,把闲置的房间打扫干净,换上新做的木床。
夏令营开营那天,荷塘边插满了彩色的小旗子。城里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跑来,看到院子里摆满的泥塑工具,发出阵阵惊叹。张老三穿着新买的蓝布褂子,给每个孩子发了个小竹篮:“里面是挖泥的小铲子,还有... 防蚊虫的艾草包。”
阿满教大家在泥里加艾草汁,女老师则带着孩子们观察荷花的结构,林雨负责准备三餐,连小虎都成了小助教,教新来的孩子捏青蛙。整个村庄都动了起来,像台精密的机器,却又充满了人情味。
有天夜里,一个城里男孩发烧了,哭着要妈妈。张老三把他背到村医家,又守在床边给孩子扇扇子。男孩迷迷糊糊中抓住他的手,把他当成了爸爸。
“我小时候... 也发烧过。” 张老三轻轻拍着男孩的背,“我爹就用井水给我擦身子,一整夜没睡。” 他拿起桌上的泥巴,捏了个扇扇子的大人,放在男孩枕边,“别怕,有它陪着你。”
第二天男孩醒来,看到枕边的泥塑,眼睛红红的。他走到正在和泥的张老三身边,小声说:“张爷爷,能教我捏这个吗?我想带回去给我爸爸。”
张老三的眼眶湿了,他放下锄头,手把手教男孩捏泥塑。阳光下,一大一小两个身影蹲在泥地里,像幅温暖的画。
夏令营结束时,城里的孩子们都晒黑了,却个个笑容灿烂。他们的家长来接人时,看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捏泥人,还能分辨出不同的荷花品种,都惊讶不己。
“这才是最好的暑假。” 一个妈妈看着女儿捏的荷叶泥塑,眼里满是感激,“比上补习班有意义多了。”
家长们凑钱给博物馆捐了台空调,还说要帮忙联系更多学校。张老三把孩子们留下的泥塑摆在新展柜里,每个下面都写着名字和日期。“这是... 我们共同的记忆。” 他对阿满说。
秋分那天,县文旅局来人了,说要把荷塘泥塑申报国家级非遗。馆长拿着厚厚的申报材料,笑得合不拢嘴:“你们这不仅是手艺,是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啊!”
申报需要拍纪录片,摄像师扛着机器在村里转了三天,拍阿满挖泥,拍张老三和泥,拍孩子们捏泥塑,拍女老师画画。最后一个镜头,是所有人在荷塘边放飞泥塑灯笼,灯笼上的荷花图案在夜色中轻轻摇晃,像片流动的星河。
“阿满,说说你的愿望吧。” 摄像师把镜头对准他。
阿满望着漫天的灯笼,轻声说:“希望... 每个有故事的人... 都能找到... 属于自己的泥土。”
张老三在一旁补充:“还希望... 这荷塘永远有水,这泥土永远有灵气。”
女老师笑着说:“我希望把这里的故事画成绘本,让全世界都知道。”
孩子们齐声喊道:“我们要捏遍全世界的动物和花!”
纪录片播出后,荷塘泥塑彻底火了。电视台、报社、网络主播... 一波波人涌进村庄,却没有人觉得厌烦。阿满依旧每天教泥塑,张老三依旧负责和泥,只是多了些新面孔加入 —— 有来学习的大学生,有来采风的艺术家,还有退休后想寻个清净的老人。
年底评选 “乡村文化带头人” 时,全村人都推选阿满。他站在领奖台上,手里没有拿奖杯,而是捧着小荷的泥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是泥土的功劳,是荷塘的功劳,是大家的功劳。”
台下,张老三抹了把眼泪,悄悄对林雨说:“这孩子... 真的长大了。”
春节前,阿满收到个包裹,是那个白发老人寄来的。里面是套崭新的竹制工具,还有封信:“听说你把泥土的故事讲给了很多人,真为你高兴。记住,最高明的手艺不是捏出完美的泥人,而是让泥人有自己的呼吸。”
阿满把新工具摆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和老人送的第一把塑刀放在一起。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刀柄上的莲花纹路仿佛在轻轻摇曳。
除夕夜,全村人在博物馆前的空地上守岁。张老三杀了自己养的年猪,女老师带来了城里的糖果,孩子们则举着新捏的泥塑灯笼,围着篝火唱歌。
阿满站在荷塘边,看着满塘的残荷在月光下勾勒出疏朗的轮廓。他知道,明年春天,这里又会铺满新绿,又会绽放出无数荷花。就像那些深埋在泥土里的故事,总会在合适的时机,开出最美的花。
“在想什么?” 林雨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姜茶。
阿满指着水面:“小荷... 在笑。”
林雨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月光在水面洒下一片碎银,仿佛真的有个小女孩坐在荷叶上,对着他们微笑。
远处,张老三和女老师正教孩子们捏生肖泥塑。虎、兔、龙、蛇... 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在泥里诞生,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新年的期盼。
阿满握紧手里的热姜茶,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人来到这片荷塘,用双手把故事捏进泥土,让莲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而他,会一首在这里,守着泥土,守着荷塘,守着那些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时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