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掠过荷塘的那天,阿满的泥塑班迎来了第一位特殊学员。张老三背着半袋新磨的糯米粉站在学堂门口,粗糙的手掌在蓝布褂子上蹭了又蹭,像个等待入学的孩童。
“阿满,这是... 做油泥用的。” 他把米袋往墙角挪了挪,声音比蚊子还轻,“我... 能进来看看不?”
阿满正在教孩子们捏春燕,竹制塑刀在指间灵活翻飞。听到声音,他抬起头,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泥塑的燕翼上,泛着温润的光。“来。” 他往旁边挪了挪,空出半张木桌,“教你... 捏荷叶。”
张老三的眼眶突然红了,他笨拙地搬过板凳,坐在孩子们中间。小虎偷偷拽了拽他的衣角:“张大爷,阿满哥教的可好了,我现在能捏出会跳的青蛙!”
阿满拿起一块掺了糯米汁的油泥,在掌心搓成圆球。“先... 压平。” 他示范着用手掌将泥球拍打成圆饼,再用拇指和食指捏出荷叶的边缘,“这样... 就有波浪。”
张老三学得格外认真,粗大的手指捏着油泥,却像捧着易碎的珍宝。他的第一个荷叶捏得歪歪扭扭,边缘还缺了个角。阿满没有说话,只是拿起他的手,重新示范了一遍。当温热的指尖触碰到张老三粗糙的掌心时,这个半辈子与酒为伴的男人,突然红了眼眶。
午后的阳光漫过窗台,落在散落的泥塑上。张老三的第二片荷叶渐渐有了模样,虽然不如阿满的精致,却透着一股笨拙的认真。小花凑过来看了看,脆生生地说:“张大爷,你这荷叶像被虫子咬过的!”
孩子们哄堂大笑,张老三却不恼,咧开嘴笑了:“是呢,这荷叶得有虫咬的痕迹才真实。” 他拿起竹刀,在缺角处刻了只小小的蚜虫,“这样... 就更像了。”
阿满的嘴角弯起浅浅的弧度。他知道,有些伤痕不需要刻意掩盖,就像这荷叶上的缺口,反而成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谷雨时节,县文化馆的馆长带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来了。年轻人背着相机,在学堂里转了一圈,镜头对着孩子们沾满泥垢的小手和墙上的泥塑作品拍个不停。
“这是省报的记者,想写篇关于乡村非遗传承的报道。” 馆长指着阿满,“主角就是我们的小泥塑家。”
记者蹲下来,镜头对准阿满正在捏制的小荷泥塑:“阿满,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捏泥人吗?”
阿满的手指顿了顿,目光望向窗外的荷塘。新抽的荷叶卷着嫩尖,像支支绿色的画笔。“泥土... 能记住。” 他轻声说,“记住... 小荷的样子。”
记者的眼睛亮了,按下快门的瞬间,正好捕捉到阳光落在泥塑小荷脸上的画面。“说得真好。” 他转向张老三,“这位大哥看起来也很擅长?”
张老三慌忙摆手:“我瞎捏的,跟着孩子们学。” 他手里的荷叶泥塑被阳光照得透亮,那只小小的蚜虫在叶面上栩栩如生。
“这才是最珍贵的。” 记者把镜头转向张老三,“传统手艺就该这样,老老少少一起学,才能传下去。”
报道刊登那天,村里的广播反复播放着文章。阿满的照片占了大半个版面 —— 他蹲在荷塘边,手里举着小荷的泥塑,身后是笑成一片的孩子们。张老三的荷叶泥塑也被印在角落,旁边写着:“乡村里的非遗新传人”。
小虎他爸拿着报纸,在学堂门口贴了个木框,把报纸装裱起来。村民们路过都要停下来看看,有人指着照片说:“这不是阿满吗?真上报纸了!”
阿满的泥塑班名气越来越大,连邻村的孩子都跑来学习。学堂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张老三主动承担起烧水打杂的活,每天天不亮就来劈柴,把凉棚下的木桌擦得锃亮。
“阿满,这是我家种的艾草。” 张老三拎着一捆带着露水的艾草进来,“我听老人说,艾草汁混在泥里能防虫蛀,试试?”
阿满接过艾草,放在鼻尖闻了闻。清香的气息里,仿佛藏着阳光和土地的味道。“好。” 他找来石臼,和张老三一起捣艾草汁,“做... 荷叶的时候... 加一点。”
那天下午,孩子们的荷叶泥塑都带着淡淡的艾草香。阿满把这些泥塑摆在阳光下晾晒,风一吹,满院子都是草木的清香。
芒种前后,荷塘里的荷叶己经铺满了水面。阿满带着孩子们在塘埂上挖新泥,准备做一批纪念泥塑。张老三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结实的小腿。
“这边的泥好。” 他指着荷塘边缘的淤泥,“这是‘乌金泥’,含着腐殖质,黏性最好。”
孩子们欢呼着跳进浅水区,用小铲子挖泥。阿满蹲在岸边,看着张老三教小虎辨认泥质:“你看这泥,攥在手里能成团,掉在地上能散开,才适合捏泥人。”
夕阳把水面染成金红色时,大家提着满满的泥桶往回走。张老三突然说:“我家后院有口老井,井水凉,用来和泥最好。” 他看着阿满,“以后... 我来负责和泥吧?”
阿满点点头,看着张老三宽厚的背影,突然想起林雨说过的话 —— 有些人的伤口,需要用善意来缝合。
暑假里,省美术馆举办青少年艺术展,特意邀请阿满带着作品参展。林雨帮着挑选了三十件泥塑,有孩子们捏的动物,有张老三的荷叶系列,还有阿满最珍爱的小荷泥塑。
出发前一天,张老三连夜做了个木箱子,里面铺着棉絮,把每件泥塑都小心翼翼地固定好。“路上颠簸,得保护好。” 他给箱子扣上锁,又用红布包了三层,“这样... 就安全了。”
展厅里,阿满的泥塑展台前总是围着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指着小荷泥塑,抹着眼泪说:“这让我想起我妹妹,小时候总爱坐在荷塘边看荷花。”
阿满递给她一个小小的荷花泥塑:“送给您。”
老奶奶接过泥塑,紧紧攥在手里:“谢谢你,孩子。这泥人有灵性,能让人想起好时光。”
艺术展结束时,阿满的作品得了金奖。颁奖台上,他捧着奖杯,目光在人群中找到了林雨和张老三。“谢谢... 大家。” 他深深鞠了一躬,“谢谢... 这片土地。”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张老三擦了擦眼睛,对林雨说:“这孩子... 真长大了。”
回来的路上,阿满把奖杯抱在怀里,突然说:“我想... 建个泥塑博物馆。”
“建在哪里?” 林雨笑着问。
阿满指着车窗外的荷塘:“就... 在这里。” 他的眼睛亮晶晶的,“让所有... 喜欢泥塑的人... 都能来看。”
张老三立刻接话:“我家那三间老房闲着,拆了重建就行。我有力气,能搬砖!”
这个想法像颗种子,在村里生根发芽。村民们纷纷响应,有人捐木料,有人出人工,连邻村的泥水匠都跑来帮忙。张老三成了监工,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盯着工人砌墙、铺瓦,比盖自家房子还上心。
秋分那天,博物馆奠基。阿满和张老三一起铲起第一锹土,阳光洒在他们交握的手上,仿佛在见证某种约定。孩子们围着奠基石,把自己捏的小泥塑埋在下面,嘴里念叨着:“希望博物馆快快建好!”
开工后,张老三几乎住在了工地。他学会了看图纸,能准确说出哪面墙要砌多高,哪根梁要用多大的木料。有天晚上下雨,他披着塑料布守在工地,用身体护住刚砌好的墙角,生怕被雨水冲垮。
阿满提着灯笼来看他,看到张老三的裤脚全湿透了,冻得首打哆嗦。“回去... 睡觉。” 阿满把灯笼递给他,“我... 守着。”
张老三摆摆手:“没事,这墙角重要,冻不坏我。” 他看着工地中央的地基,突然说,“等博物馆建好了,我给你做个大转盘,比城里的还好。”
阿满点点头,把带来的姜汤递给张老三。温热的姜味在雨夜里散开,像股暖流,淌过两个曾经有过隔阂的心灵。
冬雪覆盖村庄时,博物馆的主体己经完工。白墙灰瓦的院子紧挨着荷塘,屋檐下挂着孩子们做的泥塑灯笼,风吹过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张老三的木工活也接近尾声。他做的转盘放在展厅中央,红木的台面光可鉴人,转动时几乎听不到声音。“试试?” 他擦了擦手上的木屑,眼里满是期待。
阿满拿起一块油泥,放在转盘上。随着转盘缓缓转动,他的手指上下翻飞,不过片刻功夫,一朵盛开的荷花就出现在台面上。花瓣层层叠叠,连花蕊里的细绒都清晰可见。
“真好。” 张老三鼓起掌,“比城里卖的机器转盘好用多了。”
春节前,博物馆正式开馆。省里的领导和文化馆的馆长都来了,剪彩的时候,阿满和张老三一起扯下红布。阳光下,“荷塘泥塑博物馆” 几个字金光闪闪。
展厅里,阿满的 “百荷图” 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周围是孩子们和村民们的作品。张老三的荷叶系列被放在靠窗的位置,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上面,艾草的清香似乎还萦绕不散。
有个参观者指着张老三的作品,对身边的人说:“你看这荷叶上的虫洞,多真实,一看就是懂生活的人做的。”
张老三站在角落,听到这话,咧开嘴笑了。阿满走过去,递给她一个新捏的泥塑 —— 两个身影并肩站在荷塘边,一个高大,一个瘦小,手里都举着荷叶。
“这是... 我们。” 阿满轻声说。
张老三接过泥塑,眼眶又红了。他知道,这不仅是个泥人,更是一份迟来的和解,一份跨越伤痛的情谊。
开春后,博物馆来了个年轻的女老师,说想在村里支教,教孩子们画画。她带来了很多颜料和画纸,每天跟着阿满学捏泥塑,再把泥塑画成水彩画。
“阿满,你的泥塑有故事,画出来更好看。” 女老师举着画稿,上面是阿满的小荷泥塑,背景是盛开的荷花,“我们可以把画印成书,让更多人知道小荷的故事。”
阿满点点头,拿起竹刀,在新捏的泥塑上刻了个小小的画笔。“一起... 做。”
张老三主动承担起装订画册的活。他把女老师的画和孩子们的泥塑照片整理好,用麻绳装订成一本本小册子。封面上,他用竹刀刻了行字:“泥土记住的时光”。
画册在博物馆售卖时,很多游客都买去当纪念。有人在留言本上写道:“这里的泥塑会说话,说的是最动人的乡村故事。”
小满那天,荷塘里的第一朵荷花又开了。阿满带着孩子们在博物馆前的空地上,用新收的麦秸秆混合泥土,捏了个巨大的荷花泥塑。张老三搬来梯子,在花瓣上刻下每个孩子的名字。
夕阳西下时,泥塑荷花在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泽。阿满站在荷花中央,看着身边笑闹的孩子们和正在给泥塑刷清漆的张老三,突然明白了什么是传承。
不是把技艺锁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像这荷塘里的荷花,年年岁岁,在新的土地上绽放。不是把记忆埋在心底,而是用双手把它捏成泥人,让那些思念和爱,在时光里永远鲜活。
晚风吹过荷塘,带来阵阵清香。阿满仿佛看到小荷坐在荷叶上,对着他笑。他知道,妹妹从未离开,她就在这满塘的荷花里,在这温润的泥土里,在每个用心捏制的泥塑里,和他一起,守着这片越来越热闹的村庄。
而他和张老三,这两个曾经被伤痛困住的人,终于在泥土的芬芳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救赎。就像这荷塘里的莲,扎根在泥泞里,却能开出最洁净的花。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