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染绿村东头的荷塘时,阿满的泥塑班己经挤满了半个院子。新搭的凉棚下,二十多个孩子围着长条木桌,手里捏着各色泥巴。张老三蹲在角落劈柴,斧头起落间,整齐的木柴在墙根码成了小山。他的动作比去年沉稳了许多,鬓角的白发似乎也染上了些生气。
“阿满哥,你看我捏的鲤鱼!” 小虎举着橙红色的泥塑,尾巴翘得老高。经过大半年的练习,他的手艺己经像模像样,连鱼鳞的纹路都清晰可辨。
阿满走过去,用竹制塑刀在鱼尾处轻轻一挑:“这里... 要薄一点,才像... 在游。” 他的话语比以前流畅了不少,虽然仍带着些微的停顿,却足够清晰地传递心意。
小虎吐了吐舌头,赶紧修改起来。旁边的小花正用紫苜蓿汁给泥塑荷花上色,指尖沾着的紫色蹭到脸颊上,像只沾了花粉的小蝴蝶。“阿满哥,县文化馆的人今天真的来吗?”
“来。” 阿满点头,目光望向院门口。自从上次全省交流会后,县文化馆每个月都会派人来记录孩子们的作品,说是要编一本《乡村泥塑集》。
日头爬到竹竿顶端时,一辆绿色的吉普车停在了学堂门口。馆长带着两个年轻人走进来,手里捧着相机和笔记本。看到院子里热闹的景象,馆长忍不住笑道:“阿满这泥塑班,比城里的兴趣班还红火!”
阿满放下手里的活计,从墙角抱起一个半人高的泥塑 —— 那是用去年晒干的荷塘淤泥混合糯米汁捏成的 “百荷图”,一百朵形态各异的荷花环绕着中央的小荷雕像,每片花瓣都刻着不同的花纹。
“这是... 给文化馆的。” 阿满把泥塑放在桌上,阳光照在上面,淤泥特有的灰黑色竟泛出温润的光泽。
馆长凑近细看,忍不住啧啧称奇:“用荷塘泥做原料,还加了糯米汁防腐... 阿满,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精进了。” 他转向身后的年轻人,“快拍下来,这可得放在画册的首页!”
拍照的时候,张老三悄悄凑到门口,手里攥着个布包。看到馆长注意到他,又慌忙缩了回去。阿满看在眼里,走过去轻声问:“要... 看吗?”
张老三的脸涨得通红,把布包往身后藏:“没... 没啥好看的。”
“拿来看看嘛。” 馆长走过来,笑容温和,“我听说张老哥现在也跟着学捏泥人?”
张老三这才慢吞吞地打开布包,里面是个巴掌大的泥塑 —— 一个男人背着小孩在荷塘边散步,男人的肩膀宽厚,小孩的手里举着朵荷花。虽然线条还有些粗糙,但神态格外传神。
“这是... 你和孩子?” 馆长的眼睛亮了。
张老三的声音带着哽咽:“瞎捏的... 想我家娃了。”
阿满突然开口:“他... 每天都来帮忙,还... 偷偷练习。”
馆长拿起那个泥塑,仔细看了半晌:“有灵气!张老哥,你这手艺要是好好练,不比专业的差。” 他拍了拍张老三的肩膀,“下次编画册,给你也留个位置。”
张老三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连连点头:“哎!哎!”
那天下午,馆长带来了个好消息 —— 县文旅局要在村里建一个 “乡村泥塑工坊”,不仅提供材料和工具,还会派专业老师来指导。建成后,孩子们的作品可以放在工坊里售卖,赚的钱用来改善学堂的条件。
“阿满,工坊的设计图你也看看,有啥想法尽管说。” 馆长递过来几张图纸,上面画着白墙灰瓦的院子,门口种着两株荷花。
阿满指着图纸上的展示区:“这里... 要大一点,能放... 很多泥塑。” 他又指了指角落,“要... 挖个小池塘,种荷花。”
“好主意!” 馆长立刻让年轻人记下,“就按阿满说的改,把工坊建成荷塘边的泥塑馆!”
消息传开,村里炸开了锅。男人们主动请缨帮忙盖房子,女人们则商量着要种更多品种的荷花。小虎他爸把家里的木工工具都搬了出来,说要给工坊做最好的展示架。
动工那天,阿满带着孩子们在地基旁埋下了个时间胶囊 —— 里面放着每个人的泥塑作品,还有一张写着心愿的纸条。阿满的心愿最简单:“希望... 小荷... 永远开心。”
三个月后,泥塑工坊建成了。白墙灰瓦的院子依偎在荷塘边,门口的两株荷花正开得热闹。展厅里摆着各式各样的泥塑,从孩子们稚嫩的作品到阿满精致的 “百荷图”,还有张老三那个 “父子散步” 的泥塑,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开业当天,县里来了不少人。白发老人也特意从镇上赶来,还给阿满带来了一套新的工具 —— 七把不同型号的竹刀,刀柄上都刻着莲花。“这是我年轻时用的,现在传给你。” 老人的眼睛里满是欣慰,“你比我强,不仅手艺好,还把大家伙儿都带起来了。”
阿满给老人鞠了一躬,转身跑进工坊,抱出个新捏的泥塑 —— 老人坐在转盘前教孩子捏泥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给您。”
老人接过泥塑,笑得合不拢嘴:“好!好!我要把它摆在我的工作室最显眼的地方!”
工坊开业后,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不仅喜欢买孩子们的泥塑,更喜欢看他们现场制作。阿满每天都带着大家在工坊前的空地上创作,阳光好的时候,满地的泥塑和荷塘的荷花相映成趣,像一幅流动的画。
有一天,一个穿着校服的女孩站在工坊门口,看了很久都不肯走。阿满注意到她,走过去问:“要... 学吗?”
女孩的眼圈红了:“我也想捏我妹妹,她... 生病了,不能来。”
阿满想了想,递给她一块泥巴:“我教你。”
那天下午,阿满手把手教女孩捏了个坐着轮椅的小女孩,手里捧着朵大大的荷花。女孩一边捏一边哭,眼泪滴在泥巴上,又被她小心翼翼地揉进去。
“这样... 她就... 永远陪着你了。” 阿满轻声说。
女孩抱着泥塑,给阿满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阿满哥哥。”
后来女孩的妈妈特意送来面锦旗,上面写着 “泥载深情”。每时每刻都很好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阿满把它挂在工坊的墙上,每次看到,心里都暖暖的。
入秋的时候,荷塘里的莲蓬成熟了。阿满带着孩子们采摘莲蓬,把莲子分给大家。张老三突然提议:“我们... 用莲子做颜料吧?我听说城里人都用天然颜料画画。”
大家都觉得是个好主意。张老三带着几个老人把莲子壳晒干、碾碎,又找来各种植物调色 —— 用枫叶染红,用栀子染黄,用紫草染紫。忙活了半个月,竟真的做出了二十多种颜色的颜料。
用莲子壳颜料画出来的泥塑,带着淡淡的清香,颜色也格外温润。游客们争相购买,都说这是 “有荷花味道的泥塑”。
林雨看着忙忙碌碌的大家,心里感慨万千。曾经破败的村庄,因为泥塑和荷花,变得越来越有生气。阿满也不再是那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他会笑着给游客介绍作品,会耐心地教新来的学员,甚至会和张老三讨论哪种颜料颜色更鲜艳。
“林老师,” 阿满拿着本画册走进来,是县文化馆新出的《乡村泥塑集》,封面是他的 “百荷图”,“我们... 要去省里参加... 非遗展。”
“真的?太好了!” 林雨接过画册,翻到张老三的作品,下面写着 “张建国 作品《父子》”,“张老哥看到肯定很高兴。”
阿满点点头,眼睛亮晶晶的:“还要... 带很多荷花... 给大家看。”
非遗展那天,阿满带着孩子们和张老三一起去了省城。他们的展位前总是排着长队,不仅因为精致的泥塑,更因为那个摆在中央的 “动态荷花池”—— 阿满用透明的材料做了个小池塘,里面放着会旋转的荷花泥塑,灯光照在上面,仿佛真的有荷花在水中绽放。
一个外国游客看了很久,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太美了!这些泥人里,有你们的灵魂。”
阿满虽然不太懂 “灵魂” 是什么意思,但还是认真地点点头:“里面... 有我们的... 故事。”
展会结束时,他们的作品得了金奖。颁奖台上,阿满捧着奖杯,看着台下的林雨和张老三,还有蹦蹦跳跳的孩子们,突然大声说:“谢谢... 大家!谢谢... 这片土地!”
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张老三抹了把眼泪,悄悄对林雨说:“这孩子... 长大了。”
回村的路上,车窗外的田野闪过一片片绿色。阿满突然说:“林老师,我想... 教更多人捏泥人。”
“怎么教?” 林雨笑着问。
“拍... 视频,发在网上。” 阿满指着手机,“小虎说... 很多人都想看。”
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张老三主动提出要学拍视频,说要把村里的荷花和泥塑都拍下来。小虎则自告奋勇当解说员,说要把每个泥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没过多久,“荷塘泥塑” 的账号就在网上火了。视频里,阿满带着孩子们在荷塘边捏泥人,张老三在一旁帮忙,偶尔还会展示自己的作品。网友们纷纷留言:“太治愈了!”“想去村里看看!”“求购阿满的荷花泥塑!”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村里特意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赚来的钱除了改善学堂,还资助了村里的贫困孩子。阿满说,这是小荷和大家一起完成的心愿。
冬天来临的时候,荷塘结了冰。阿满带着孩子们在冰面上滑冰,张老三则在工坊里烧了炭火,教大家用冬泥捏雪人。林雨坐在窗边,看着这热闹的景象,觉得心里暖暖的。
有一天,阿满收到了个包裹,里面是件崭新的羽绒服,还有封信。信是那个教他捏泥人的白发老人写的:“阿满,天冷了,注意保暖。听说你把泥塑带到了网上,真为你高兴。记住,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脚下的土地和心里的荷花。”
阿满把羽绒服穿在身上,大小正合适。他走到工坊门口,看着荷塘上的冰,突然有了个想法。
第二天,他带着孩子们在冰面上撒了很多莲子。“明年... 这里... 会开满荷花。” 阿满说,眼睛里闪着光。
张老三走过来,手里拿着个新捏的泥塑 —— 一片结冰的荷塘下,有很多莲子在悄悄发芽。“我... 也相信。”
林雨看着他们,突然明白,有些东西比荷花和泥塑更珍贵 —— 那是希望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一片荷塘,开满了永不凋谢的花。
春节前夕,工坊里举办了场泥塑展,主题是 “回家”。展台上摆着各种各样的泥塑:在外打工的人背着行囊,远方的游子给父母捶背,还有一家人围在桌前吃年夜饭。阿满的作品最特别 —— 一群孩子围着个大大的荷花泥塑,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个小泥人,像是在传递什么。
“这是... 我们。” 阿满给大家解释,“每个人... 都把思念... 捏成泥人,带回家。”
参观的人里,有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看到那些泥塑,不少人红了眼眶。一个年轻人对阿满说:“阿满,我明年不出去了,跟着你学捏泥人,守着家挺好。”
阿满点点头:“好。”
除夕夜,学堂里摆了满满一桌年夜饭。张老三带来了自己酿的荷花酒,小虎他爸做了拿手的荷花酥,女人们则端来了各种用莲子做的点心。阿满站起来,给每个人都倒了杯酒:“谢谢... 大家。”
“该我们谢你才对。” 村主任举起酒杯,“是你让咱们村变了样!”
张老三端着酒杯,走到阿满面前,深深鞠了一躬:“阿满,以前... 对不住你。以后... 我会好好帮你,把泥塑工坊办得越来越好。”
“过去... 算了。” 阿满举起酒杯,和张老三碰了一下,“以后... 一起。”
窗外,烟花在夜空绽放,照亮了荷塘边的泥塑工坊。阿满看着窗外,仿佛看到了小荷的笑脸,看到了满塘盛开的荷花,看到了孩子们在工坊前追逐打闹的身影。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学捏泥人,看荷花,把思念和希望都捏进泥土里,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莲香和欢笑。而他,会一首在这里,守着荷塘,守着工坊,守着这份用泥土和爱编织的美好。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