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92 章 数字泥土

小说: 星图新密码   作者:每时每刻都很好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星图新密码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章节无错乱精修!
 

开春的第一场雨淅淅沥沥下了三天,荷塘里的冰层彻底消融。阿满蹲在图书馆顶层的观景台,看着雨水在荷叶形状的屋檐上汇成细流,沿着镂空的花纹滴落,在地面砸出小小的泥坑。他手里捧着块乌金泥,雨水混着泥土的腥气,在指尖晕开深浅不一的褐色。

“阿满哥,电子版的书弄好啦!” 小虎举着平板电脑跑上来,屏幕上正显示着线装书里的荷塘八仙图谱,手指滑动时,图案能放大到看清每根线条,“考古系的大哥哥说,这样全世界都能看了。”

阿满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八仙的衣袂在光影里仿佛活了过来。“要... 加声音。” 他指着其中的荷仙姑,“说... 她的故事。”

“早就想到啦!” 大学生探出头来,手里拿着录音笔,“林老师正在录解说呢,连张大爷讲的泥料辨识都录进去了。”

张老三背着捆晒干的艾草走进来,裤脚沾着泥点。“这是新采的艾草,” 他把艾草挂在烟囱旁,“晒干了磨成粉,给电子版的书做香料包 —— 让人看的时候,还能闻到咱荷塘的味儿。”

女老师举着相机,正在拍摄张老三太爷爷的牛角塑刀。镜头下,刀柄的包浆泛着温润的光,刀刃上的细小缺口被微距镜头放大,像串神秘的密码。“出版社说,要把这些细节做成 AR 效果,读者扫一下图片,就能看到工具怎么用。”

阿满拿起那把牛角塑刀,刀刃在雨光里闪着寒光。他突然走到大转盘前,将乌金泥揉成圆球,随着转盘转动,塑刀在泥上划出流畅的弧线 —— 不过片刻,一尊微型的荷仙姑就出现在台上,裙摆的褶皱里还沾着新鲜的艾草碎。

“这个... 也要... 录进去。” 他指着泥塑,“告诉大家... 怎么做。”

接下来的半个月,图书馆里天天像过年。林雨的解说声、大学生敲击键盘的哒哒声、张老三磨艾草的沙沙声,还有孩子们捏泥人时的欢笑声,混着窗外的雨声,在槐木书架间回荡。阿满每天都在观景台的大转盘前演示泥塑技法,女老师用高清摄像机对着他的手,连指尖的泥垢都拍得清清楚楚。

“你看这荷叶的翻折,” 张老三在镜头前比划着,手里捏着块山黄泥,“要像真荷叶被风吹过那样,一边高一边低,才显活气。” 他的手指粗糙却灵活,黄泥在掌心翻卷,真的捏出片带着风痕的荷叶。

有天傍晚,雨停了。夕阳透过云层,在荷塘上投下道彩虹。阿满的平板电脑突然收到条视频通话请求,屏幕上出现了那个卷头发的外国姑娘,身后是成片的沙漠,她手里举着尊维吾尔族花纹的荷花泥塑。

“阿满老师,你看!” 姑娘举着泥塑转了圈,背景里的沙丘上,竟用黄沙堆出了片微型荷塘,“我教沙漠里的孩子捏泥人,他们说这是沙漠里开出的第一朵荷花。”

阿满的眼眶有些发热,他举起刚捏好的沙漠骆驼泥塑,骆驼的背上驮着朵小小的荷花。“送给你。”

姑娘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突然对着镜头深深鞠躬:“我申请了交换生,下个月就去中国学泥塑!”

视频挂断后,张老三摸着下巴笑:“咱这泥巴,真要走到全世界去了。” 他转身往楼下跑,“我得把老房子再收拾收拾,给外国娃娃住!”

谷雨那天,省里的非遗保护中心派人来,带来个沉甸甸的木盒。打开时,里面是套崭新的首播设备,还有封信 —— 白发老人说,央视想做期 “非遗首播间”,让阿满在图书馆里现场演示泥塑。

“我... 怕... 说不好。” 阿满的手指绞着衣角,首播屏幕里的自己,眼神还带着点怯生生的模样。

“有我们呢。” 张老三往他手里塞了块山黄泥,“你就捏你的荷花,我给你递工具,女老师给你翻镜头,错不了。”

首播那天,图书馆里挤满了人。阿满坐在大转盘前,面前摆着乌金泥、山黄泥和高岭土。当镜头对准他的手时,全国观众都看到了那双沾满泥垢的手 —— 指甲缝里嵌着乌金泥的黑,指腹泛着长期捏泥的红,虎口处还有道浅浅的疤痕,那是第一次用竹刀时不小心划的。

“今天... 做... 小荷。” 阿满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网络,指尖的高岭土在转盘上渐渐显露出女孩的轮廓。弹幕里瞬间涌来密密麻麻的文字:“这手太神奇了!”“泥土怎么能这么听话?”“想摸摸那泥巴!”

张老三在镜头外比划着,提醒他加莲子壳粉末。阿满会意,往小荷的裙摆上撒了点金色粉末,阳光透过天窗落在上面,像落了片星星。“这是... 荷塘的... 星星。” 他轻声说。

首播结束时,后台显示有两百多万人观看。博物馆的电话被打爆了,都是想来学泥塑的人。林雨笑着说:“看来得再盖几间教室了。”

立夏那天,外国姑娘真的来了。她背着巨大的行囊,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沙漠泥土。“这是骆驼刺生长的红泥,” 她指着块红褐色的土块,“能捏出带尖刺的荷花;这是盐碱地的白泥,晒干了会结晶,像雪莲花。”

阿满把沙漠泥土和荷塘的乌金泥混在一起,两种来自不同土地的泥在掌心交融,竟呈现出奇妙的赭石色。“这样... 就... 在一起了。” 他将混合泥捏成朵双色荷花,一半是沙漠的红褐,一半是荷塘的墨黑。

姑娘的眼睛亮了:“我要把这个做成标本,放在沙漠博物馆里,旁边就放你的电子版图书。”

入夏后,图书馆来了群特殊的参观者 —— 几位研究数字艺术的教授。他们戴着 VR 眼镜,在图书馆里走来走去,时不时对着空气比划。“太震撼了,” 摘下眼镜时,教授的眼睛里还闪着光,“虚拟的泥人和真实的荷塘重叠时,像走进了梦境。”

他们提出想和传习所合作,用全息投影技术还原荷塘泥塑的制作过程。“观众戴上设备,就能看到阿满你的手在眼前捏泥人,甚至能闻到泥土的味道。”

张老三突然问:“那... 能让我太爷爷也‘活’过来吗?” 他指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让他看看现在的传习所。”

教授愣了下,随即点头:“可以试试用 AI 复原,把老照片里的动作和阿满的动作结合起来。”

那天下午,阿满站在全息扫描仪前,一遍遍地演示太爷爷照片里的捏泥动作。激光在他身上织出银色的网,将每个关节的转动角度都记录下来。张老三蹲在旁边,看着屏幕上渐渐成形的虚拟人像,眼眶红得像熟透的莲子。

“像... 太像了。” 他伸手想摸屏幕里的人影,指尖却穿过了光影,“要是他能看到... 这些孩子... 这些书...”

阿满把刚捏好的泥塑放在扫描仪前 —— 那是年轻的太爷爷和现在的自己,并肩站在荷塘边,手里都举着荷叶泥塑。“他... 看到了。”

夏至那天,全息投影正式启用。当游客戴上设备,就能看到虚拟的太爷爷站在图书馆里,教虚拟的孩童捏泥人,而真实的阿满就坐在不远处,教着真实的孩子。两个时空的光影在槐木书架间交织,牛角塑刀的寒光和竹制塑刀的温润,在空气里汇成看不见的河流。

“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白发老人的声音突然在门口响起,他拄着荷花拐杖,身后跟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这位是我师妹,” 老人介绍道,“她爷爷当年收藏过你太爷爷的泥塑。”

老奶奶从锦盒里拿出尊荷叶泥塑,虽然有些残缺,叶脉的纹路却和张老三太爷爷的风格如出一辙。“我爷爷说,当年有个荷塘来的手艺人,捏的荷叶能以假乱真,连蝴蝶都会停上去。”

张老三颤抖着将奶奶的泥塑和太爷爷的工具摆在起,全息投影里的太爷爷仿佛笑了笑,虚拟的手指在真实的泥塑上轻轻点了点。

入秋时,国际非遗博览会向传习所发出邀请。阿满带着全息投影设备、电子版图书,还有那尊双色荷花泥塑去了上海。展台上,虚拟的太爷爷和真实的阿满同时演示捏泥人,各国的参观者戴着 VR 眼镜,伸手触摸空气中的虚拟泥土,脸上都露出惊奇的表情。

“这不是技术,是魔法。” 位法国艺术家感叹道,“能把泥土的记忆,用光影永远保存下来。”

阿满站在展台中央,看着不同肤色的手在虚拟的转盘上捏出形态各异的荷花 —— 有的带着沙漠的尖刺,有的沾着雪原的冰晶,有的裹着雨林的湿气。他突然明白,数字技术不是要取代泥土,而是让泥土的记忆走得更远,像荷塘的莲子,被风带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博览会结束时,组委会给阿满颁发了 “非遗创新奖”。领奖台上,他没有说太多话,只是举起那尊双色荷花泥塑,对着镜头展示两种泥土交融的痕迹。“这是... 世界的... 泥土。”

回村的路上,车窗外的稻田泛着金黄。阿满的平板电脑收到条消息,是那个沙漠姑娘发来的 —— 她在沙漠博物馆里,用全息投影还原了荷塘的景色,参观的孩子们正戴着 VR 眼镜,跟着虚拟的阿满学捏泥人。

“他们说,” 姑娘的文字带着笑脸符号,“等长大了,要去看真正的荷花。”

阿满把平板电脑贴在车窗上,让阳光照在屏幕的沙漠照片上。光影里,沙漠的黄沙和荷塘的乌金泥仿佛真的融在了起,在玻璃上晕开片温暖的褐。

秋收后的第一个晴天,图书馆举办了 “数字与泥土” 展。全息投影的太爷爷、AR 效果的工具、带着艾草香的电子版图书,还有孩子们用混合泥捏的世界荷花,在槐木书架间构成奇妙的图景。张老三的老房子里,外国姑娘正教村里的老人用平板电脑,屏幕上的泥料辨识解说,用的是村里的方言。

阿满蹲在观景台,看着夕阳把荷塘染成金红色。他拿起块混合了世界各地泥土的泥团,在大转盘上慢慢揉捏。随着转盘转动,泥团渐渐显露出地球的形状,每个大洲的位置,都用当地的泥土捏出朵小小的荷花。

“这样... 大家... 都有... 荷花了。” 他轻声说,指尖的泥屑落在转盘上,像撒了把来自不同土地的种子。

张老三端着碗莲子羹走过来,碗沿还沾着新酿的荷花酒。“考古系的娃说,要把这地球泥塑做成数字藏品,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块。”

阿满摇摇头,把地球泥塑掰成小块,分给围过来的孩子们。“要... 亲手... 捏。” 他指着荷塘,“泥土... 在这儿... 等大家。”

孩子们欢呼着散开,把泥块捏成星星、月亮、小鸟,甚至还有外星人的模样。夕阳的金光落在他们沾满泥垢的小手上,像给每个孩子都戴上了金戒指。

阿满看着这些小小的泥塑,突然觉得数字技术再神奇,也比不上真实的指尖温度。就像荷塘的莲子,无论用多少高科技保存,终究要落在泥土里,才能长出新的荷花。

夜色渐浓,图书馆的灯光次第亮起,在荷塘上投下片温暖的光晕。全息投影的太爷爷还在演示捏泥人,虚拟的手指划过真实的槐木书架,激起细碎的尘埃在光柱里飞舞。阿满坐在大转盘前,将今天捏的地球泥塑碎片重新揉成团,准备明天再捏个新的 —— 这次,他要在上面加个小小的图书馆,屋顶是莲蓬的形状,烟囱里飘着艾草香的烟。

远处传来蛙鸣,清越的声音穿过雨幕,在数字与泥土交织的夜色里回荡。阿满知道,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总有些东西不会改变 —— 泥土的腥气,荷花的清香,手与泥的温度,还有那些藏在泥里的故事,会像荷塘的水,永远流淌,永远鲜活。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星图新密码》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星图新密码 http://www.220book.com/book/SZM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