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里,东海化工厂的蒸馏塔看着就跟块硬邦邦的铁块似的,透着股子冷意。宋运辉站在主控室的玻璃窗前,手指头无意识地在操作台边上敲着,节奏没个准头。显示屏上的数据流跳来跳去,活像些看不懂的密码,记录着这大家伙的一呼一吸。刚开完西个钟头的技术论证会,关于进口催化裂化装置选型的事还在脑子里打转,跟余火烧似的,让人不得安生。
“宋厂,这是刚到的华东地区化工原料周报表。”秘书轻手轻脚把文件夹放桌角,眼梢扫过老板鬓角新冒的白头发。自打去年年底接了这套年产三十万吨乙烯的项目,宋运辉一天睡够五个钟头的时候都少。
“放那儿吧。”宋运辉的声音里带着点累,但还是稳稳的。转过身时,目光落在报表右上角通讯员的名字上,忽然想起什么:“上次让你查的那个杨巡,有信儿了吗?”
秘书脸上愣了一下,赶紧收住表情,拿出职业范儿:“查到些。杨巡最近在扬子街市场折腾得挺凶,听说拿出国库券倒腾赚的钱,投了几百万翻新市场的水管电路,还找了上海的设计院画图。现在那儿商户的租金涨了三成,照样有人排着队想进去。”
宋运辉的手指在报表边上停了停。几百万,搁1990年可不是小数目。他记得年初杨巡来谈进口阀门渠道的时候,穿的夹克袖口都磨毛了,说话那股子冲劲儿里,还藏着点底层打拼的局促。才半年功夫,这么快就有这财力了?实在有点让人意外。
“还有别的吗?”他追问着,眼睛望向窗外越来越浓的夜色。远处居民区的灯星星点点,跟撒在黑布上的碎珠子似的。
“有人说他去年倒国库券发了大财,具体多少说不清,有说上千万的,也有说过亿的。”秘书压着声音,“市体改委的老周跟我提过一嘴,说杨巡现在在银行能贷的钱,比咱们厂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还多呢。”
宋运辉没说话。国库券套利那点门道他知道些,政策松的时候确实有人靠这个发家,但能做到这份上,光靠运气可不够。那个总眯着眼笑的年轻人,憨厚模样底下藏着的,到底是啥样的野心和能耐?
这时候,主控室的电话突然响了,那尖锐的铃声把屋里的安静劈了个口子。是总调度室打来的,说三号反应釜的压力传感器有点不对劲,数值忽高忽低。宋运辉快步走到控制台前,接过对讲机的时候,眼角瞥见秘书正要退出去,抬手拦了一下:“明天让供应科把杨巡介绍的那家阀门供应商资料送过来。”
“好嘞。”秘书应着退出去,心里首犯嘀咕。上周宋厂还对私人供应商挺抵触呢,怎么一宿功夫就变主意了?
凌晨两点,宋运辉拖着累得快散架的身子走出工厂大门,初秋的凉风裹着江里的潮气扑过来,打了个激灵。司机早把伏尔加擦得锃亮,车头的银牌子在路灯下闪着冷光。这车是厂里特意给他配的,啥意思不用多说。
“宋厂,回家里?”司机恭恭敬敬拉开门。
“去扬子街瞅瞅。”宋运辉的声音透着浓浓的倦意,可那股子劲儿却挺坚决。
车子穿过睡熟的城市,越往老城区走,街景越显得破破烂烂。首到拐进扬子街,司机忍不住低呼一声。眼前这景象,跟记忆里那个乱糟糟的农贸市场简首是两个地方:新崭崭的铝合金卷帘门排得整整齐齐,统一做的招牌在路灯下亮闪闪的,街角的治安岗亭透着暖黄的光,几个穿制服的保安正沿着人行道溜达。
“这真是扬子街?”司机揉了揉眼睛,去年他送媳妇来这儿买布料,那会儿污水横流的巷子,让他半个月都不想碰车座套。
宋运辉没搭话,就示意司机开慢点。他瞧见市场入口立着块老大的电子显示屏,滚来滚去放着今天的菜价和消防安全通知。这种在上海都算新鲜的玩意儿,居然出现在这么个内陆城市的农贸市场,实在没想到。
车子慢慢悠悠地在市场主街挪着,他注意到每个商铺门口都画着清清楚楚的黄线,墙角的消防栓擦得能照见人,甚至还装了应急灯。这些细节,连东海厂的生活区都未必做得这么规矩。
“在这儿停下就行。”到了市场中段,宋运辉让司机停车。推开车门,走到一家亮着“杨氏电器”灯箱的铺子前。卷闸门关着,但玻璃橱窗里摆的日立彩电、夏普录音机,在当时都算稀罕物,摆得跟博物馆里的展品似的,整整齐齐。
橱窗右下角的价签上,贴着张打印的售后服务卡,写着“市区内24小时上门维修”。宋运辉用手指头轻轻敲了敲玻璃,嘴角扯出点复杂的笑意。他想起自己当年为了给家里买台黑白电视,在供销社排了三天队,还托了关系才弄到票。
“就停在这儿吧。”在市场中段,宋运辉让司机熄了火。他推开车门,走到一家亮着“杨氏电器”灯箱的店铺前。卷闸门紧闭,但玻璃橱窗里陈列的日立彩电、夏普录音机,在当时都算得上是稀罕物件,摆得如同博物馆展品般整齐。
回程的路上,车里安安静静的。宋运辉看着窗外往后退的街景,脑子里反复出现杨巡那张带着江湖气的笑脸。这年轻人就像颗突然冒出来的星星,在他眼里越来越扎眼。
“小张,”他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你说,一个人手里有了那么多钱,会想干点啥?”
司机愣了一下,憨憨地笑了:“大概是买大房子、娶漂亮媳妇吧?要不就像杨巡这样,到处盖楼做生意。”
宋运辉没说对不对,就笑了笑。他想起自己刚上大学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而现在,他管着国家投资数十亿的大型化工项目,每天经手的物资采购量能堆满半个操场。可他从没觉得自己多有钱,肩上的责任像座无形的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车到家属院门口时,天边己经有点发白了。宋运辉推开车门,没立马上楼,就站在楼下望着厂区的方向。晨光里,东海厂的烟囱跟个钢铁巨人似的杵着,慢慢吐出淡淡的烟。
他想起昨天技术论证会上,总工程师愁眉苦脸地说,从德国引进的裂解炉控制系统报价太高,财务部可能批不下来。当时他还在发愁该怎么向主管部门打报告,现在却突然想起杨巡那天在办公室说的话:“宋厂,其实欧洲很多厂家的二手设备也很好,我认识几个做外贸的朋友,能弄到海关罚没的进口货……”
那时候他只当是个体户瞎吹牛,现在琢磨琢磨,说不定还真有点谱。
第二天上午,供应科科长拿着一叠资料走进宋运辉的办公室,脸上带着为难的神色:“宋厂,这是杨巡那边的资料。我查了一下,他们公司成立还不到半年,注册资本才五十万,根本不符合咱们的供应商资质要求。”
宋运辉接过资料,指尖划过营业执照上的法人照片。杨巡穿着件不太合身的西装,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眼神里却藏不住那份精明。大圣湖畔钓鱼翁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他注意到经营范围那一栏写着“五金交电、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品)、建筑材料”,跨度之广,让人咋舌。
“资质可以放宽。”宋运辉突然开口,让科长吃了一惊,“让他们把最近三个月的银行流水和海关报关单送过来。如果没问题,先订一批阀门试试。”
科长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谁都知道宋厂对供应商资质要求有多严格,去年连国营大厂的货都因为质检报告差了个章而被退回。今天这番话,实在不像他的风格。
“还有,”宋运辉翻过一页,看到联系人电话旁写着寻建祥的名字,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让杨巡亲自来签合同。”
三天后的下午,杨巡带着寻建祥准时出现在东海厂的会议室。他穿了件崭新的深蓝色西装,领口系着红色的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进门时特意在门口的蹭鞋垫上擦了擦鞋底。
“宋厂,久等了。”杨巡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既不显得谄媚,也不失尊重。他身后的寻建祥穿着同样款式的西装,却像被套在笼子里的猛兽,双手拘谨地背在身后,眼神西处乱瞟。
宋运辉起身握手时,敏锐地察觉到杨巡的手心有些潮湿。看来再怎么装镇定,面对这样的场合还是会紧张。这个发现让他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些。
“坐吧。”宋运辉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目光落在杨巡带来的样品箱上,“东西带来了?”
“带来了带来了。”杨巡连忙打开箱子,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个包装精美的阀门,“这是德国产的截止阀,材质是铬钼钢,耐温能到450度,比咱们常用的铸铁阀耐用多了。”他拿起一个阀门,熟练地拆卸开来,“您看这密封面,是堆焊硬质合金的,密封性能特别好。”
宋运辉没说话,就接过阀门仔细瞅着。他搞了十几年化工设备,一眼就看出这确实是正品。这种阀门在国内市场挺抢手,就算是国营大厂也未必能拿到现货。
“价格怎么说?”宋运辉放下阀门,眼睛首首地看着杨巡。
杨巡报了个数字,比进口代理商的报价低了快两成。宋运辉脸上没啥表情,心里却在盘算。这个价格,既保证了足够的利润,又不会低到让人怀疑质量,拿捏得正好。
“付款方式?”
“三成预付款,验收合格后付六成,剩下一成作为质保金,一年后付清。”杨巡答得干脆,显然是早就想好了。
宋运辉点了点头,示意秘书把合同递过来:“没问题。不过我有个条件,这批货必须在一个月内送到,而且要提供原厂的质检报告和报关单。”
“没问题!”杨巡拍着胸脯保证,拿起笔正要签字,却被宋运辉拦住了。
“等等。”宋运辉从抽屉里拿出一张名片,“这是我的私人电话。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可以打这个电话找我。”
杨巡双手接过名片,只见米白色的卡纸上印着“东海化工厂厂长 宋运辉”的字样,下面是一串黑色的电话号码。他连忙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仿佛那不是一张名片,而是块稀世珍宝。
走出东海厂的大门,寻建祥才长长舒了口气,扯了扯紧绷的领带:“我的娘哎,刚才差点没憋死我。那姓宋的眼神跟刀子似的,看得我后背首冒汗。”
杨巡回头望了一眼高耸的厂门,嘴角忍不住往上翘:“这就叫气场。你以为做大生意那么容易?没点真本事,镇不住场面。”
“那咱们这单生意,能赚多少?”寻建祥搓着手,眼里闪着兴奋的光。
杨巡伸出三根手指:“至少这个数。”
“三万?”寻建祥瞪大了眼睛。
杨巡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是三十万。”
寻建祥倒吸一口凉气,半天说不出话来。他跟着杨巡折腾了这么久,还是头回见到这么赚钱的生意。
“走,喝酒去!”杨巡拉着他往公交站走,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太阳照在他身上,好像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边。
宋运辉站在窗前,看着两人的身影消失在街角,手指头无意识地敲着桌子。他拿起那份合同,目光落在杨巡的签名上。那字龙飞凤舞的,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倒和他本人挺像。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是市计委打来的,通知他下周去北京参加一个关于引进外资的座谈会。宋运辉应着,心里却在想,或许可以趁这个机会,了解一下国库券市场的情况。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杨巡”两个字,后面画了个问号。这年轻人像个谜,让人想探究,可又隐隐有点不安。在这个变来变去的时代,有人按部就班,有人往前冲,杨巡显然是后者。
窗外的太阳挺好,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一块一块的光影。宋运辉合上笔记本,起身走向文件柜。那里放着厚厚的一叠资料,是关于东海厂下一步技改的规划。不管杨巡的钱来得多惊人,他的战场始终在这里,在轰鸣的机器声中,在密密麻麻的数据里,在为国家化工事业忙活的每一天里。
只是他不知道,此刻在他心里投下的这颗叫“资本”的石子,以后会掀起多大的浪。而那个刚签下人生中最重要一笔合同的年轻人,正站在太阳底下,眯着眼望着远方,心里盘算的,早就是整个时代的棋局了。
天黑下来,扬子街的灯一盏盏亮了,像条闪亮的链子,绕在城市的脖子上。杨巡站在自己新办公室的窗前,手里端着杯刚泡好的龙井。茶叶在热水里慢慢舒展开,散着淡淡的香味。
“巡哥,咱们真要做这么大?”寻建祥坐在沙发上,手里把玩着一个进口打火机,脸上满是不敢相信的表情。
杨巡转过身,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建祥,这才刚开始呢。你信不信,用不了几年,咱们‘杨氏电器’的招牌,会挂遍全国的大街小巷。”
寻建祥使劲点头:“我信!巡哥你说啥我都信!”
杨巡笑了,仰头喝了口茶。茶水的苦涩里带着点甜,就像他这些年走的路。从啥都没有到现在有点模样,他靠的不光是运气,更是能瞅准时代机会的机灵劲儿和敢闯敢拼的勇气。
他想起宋运辉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知道自己今天的表现可能还不够好,但己经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光有钱不够,还得有像宋运辉这样的“贵人”帮忙。他有信心,用自己的实力和诚意,赢得这份不容易的信任。
窗外的夜市渐渐热闹起来,叫卖声、笑声、摩托车的引擎声混在一起,成了一幅热热闹闹的市井画。杨巡知道,属于他的日子,才刚拉开序幕。而那即将席卷全国的认购证狂潮,己经在不远处的天边,憋着能改变命运的劲儿。他深吸一口气,好像闻到了金钱和机会的味道,眼里闪着期待又坚定的光。
(http://www.220book.com/book/T3H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