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0章 潮头之上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江大河:杨巡的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T3HF/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上海外滩的霓虹把黄浦江染成了调色盘,红的、绿的、黄的,在水里搅和着,晃得人眼花。杨巡站在“杨氏电器集团”总部的落地窗前,手里捏着份刚出炉的年报,纸还带着油墨香。报表上的数字红得发烫——全国门店突破五十家,物流网络覆盖十七个省市,净利润比去年翻了一番,看得人心里热乎。玻璃映出他的影子,西装笔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只有眼角的细纹还藏着扬子街的风霜,那是磨不掉的印记。

“杨总,寻总从北京打过来的卫星电话,说西单店创了单日销售纪录,美得快上天了。”秘书小陈捧着个厚重的电话机,线绳绕了三圈,跟个大蜘蛛似的,“他还说,想在王府井再开家旗舰店,图纸都画好了,说是照着皇宫的样子设计的,要多气派有多气派。”

杨巡接过电话,听筒里传来寻建祥兴奋的大嗓门,夹杂着商场的背景音乐,嗡嗡作响:“杨哥,今天卖了一百二十万!创纪录了!我让小李给您寄台最新的进口彩电,带画中画的,看球赛方便!”

“先把账算清楚再说。”杨巡笑着骂,心里却挺舒坦,“上个月北京的水电费超了预算,你要是找不出原因,旗舰店的事免谈,别想蒙混过关。”

“嗨,那不是冬天暖气开太足了嘛,员工都说热。”寻建祥在那头嘟囔,声音小了点,“对了,梁思申小姐说摩根士丹利想追加投资,让您明天去趟他们办事处,好事儿。”

挂了电话,杨巡翻开桌上的世界地图,华东、华北的区域被红笔圈得密密麻麻,像撒了一把红豆子。他想起五年前在扬子街扛着彩电叫卖的日子,那时候最大的心愿是能有间带锁的仓库,下雨天不漏水就行,哪敢想自己的名字会出现在财经杂志的封面上,还是烫金的。

“杨总,宋厂长到了。”小陈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手里还拿着个鸡毛掸子,正偷偷擦着柜子上的灰。

宋运辉走进来,手里拎着个工具箱,金属边角磕在门框上,“哐当”一声:“东海厂新出的传感器,给你物流基地试试,比进口的灵敏三成,还便宜。”他环顾办公室,目光落在墙上的连锁分布图上,“比去年又多了十几个红点,你这扩张速度,比我的反应釜还快,当心烧了锅。”

“不快不行啊。”杨巡给宋运辉倒了杯茶,茶叶在水里打着旋,“国美在南边都开了七十家店了,苏宁的物流车都跑到南京路上来了,跟咱抢生意。”他压低声音,凑近了点,“梁思申说,亚洲那边的金融市场有点不对劲,港币汇率波动得厉害,跟坐过山车似的,让我别把鸡蛋都放一个篮子里,当心打碎了。”

宋运辉的手指在茶杯沿上划着圈,一圈又一圈:“我也听说了,外贸部的朋友说,东南亚那边的工厂倒了不少,跟多米诺骨牌似的。你进口电器的货款,都用的美元结算?那可得当心。”

“大部分是。”杨巡的眉头皱了起来,像拧成了疙瘩,“上个月结汇时亏了近十万,这要是再跌下去,我这点利润还不够填汇率的坑呢,白忙活了。”

“早让你用人民币结算,你不听。”宋运辉从公文包里掏出份文件,推到他面前,“东海厂和德国厂商谈了新协议,用人民币计价,稳当。你要是信得过,以后的进口配件从我这儿走,能省不少汇率损失,还能帮你搭个桥。”

杨巡接过文件,指尖有点发颤。他突然想起第一次见宋运辉时,对方还穿着工装,手里拿着车间图纸,满身机油味;如今却能帮他规避国际金融风险,这变化,快得让人跟不上,跟做梦似的。

傍晚,梁思申带着摩根士丹利的人来考察。她穿着一身职业套装,高跟鞋踩在地板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嗒嗒嗒”的,和几年前穿牛仔裤考察物流基地的样子判若两人,更像个大老板了。“杨总,我们评估了杨氏的扩张计划,建议放缓二三线城市的开店速度,把资金集中到华东的物流枢纽,稳扎稳打。”她指着报表上的红线,像条小蛇,“你的资产负债率己经到了百分之六十,再借钱扩张,风险太高,跟走钢丝似的。”

“可机会不等人啊。”杨巡指着成都的地图,手指点得啪啪响,“那边的批发市场刚开业,租金比市场价低一半,现在不进,以后就没位置了,过这村没这店。”

“机会永远有,本金没了就什么都没了。”梁思申把一份东南亚金融市场分析报告推给他,纸都快戳破了,“泰国铢己经贬值了百分之二十,这股风能吹到香港,也能吹到上海,别大意。你现在最该做的是收缩战线,保住现金流,手里有钱心里不慌。”

杨巡沉默了。窗外的海关大楼敲响了八点的钟声,浑厚的声音穿过黄浦江,像在给他敲警钟,一下下敲在心上。他想起雷东宝,那个被资本浪潮拍翻的汉子,现在还在小雷家的砖窑上搬砖,晒得黢黑,偶尔托人带话,问他能不能给村里的年轻人找份活,别再走他的老路。

“我听你的。”杨巡突然开口,像卸下了千斤重担,“成都的店先缓一缓,把省下的钱投到冷库建设上,那玩意儿实在。梁思申,你帮我联系一下外汇管理局的人,我想把一部分美元换民币,稳当点,晚上能睡个好觉。”

梁思申的眼睛亮了,像有星星在里面:“这才是明智的决定。我让风控团队连夜给你做方案,保证把汇率损失降到最低,放心吧。”

送走客人,杨巡留在办公室加班。他翻开寻建祥寄来的北京旗舰店图纸,上面用红笔标着“咖啡区”“儿童游乐角”,画得歪歪扭扭,旁边还有行小字:“杨哥,梁思申说这样能提高客单价,我觉得有点玄乎,但她是专家,听她的。”他忍不住笑了,这个当年扛货的糙汉子,现在都懂客单价了,变化真不小。

深夜的电话突然响了,尖锐的铃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特别刺耳。是寻建祥从北京打来的,声音带着哭腔,断断续续的:“杨哥,我妈……我妈突发脑溢血,正在医院抢救……医生说……说情况不太好……”

“你先稳住,别慌,我马上订机票过去。”杨巡抓起外套就往外跑,电梯里拨通了梁思申的电话,手都在抖,“帮我联系北京最好的脑科医生,钱不是问题,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治好我阿姨。”

赶到北京时,天刚蒙蒙亮,天边泛起鱼肚白。医院走廊里,寻建祥蹲在地上抽烟,烟头扔了一地,头发乱得像鸡窝,眼窝深陷,一看就是熬了通宵。“医生说情况不太好……可能……可能要不行了……”

“别慌,有我呢。”杨巡把他拉起来,拍了拍他身上的灰,“我让梁思申联系了协和的专家,马上就到,都是最好的医生。你先去买身干净衣服,刮刮胡子,这样怎么见阿姨?她看到你这样,得心疼坏了。”

手术室外的长椅上,两人沉默地坐着,空气都凝固了。寻建祥突然说:“杨哥,王府井的店我不想开了,我想把北京的生意交给别人,回家陪我妈。钱赚再多,没人花,有啥用?”

“行。”杨巡拍着他的背,一下下挺有力,“等阿姨好点了,我给你在上海总部留个位置,离家里近,方便照顾。”

“不了。”寻建祥摇摇头,眼里有了点光,“我想明白了,钱赚再多,不如妈在身边踏实。我打算把扬子街的老房子修修,开个小超市,陪着我妈过日子,挺好。”

杨巡没劝,他知道寻建祥的脾气,决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就像当年他非要跟着来北京闯,一股子蛮劲;现在也非要回去守着老娘,都是一个“真”字,实在。

专家手术很成功,寻建祥的母亲脱离了危险。杨巡在病房外守了两天,首到寻建祥的媳妇从老家赶来,把一切安顿好才离开。飞机上,他望着云层下的城市,像一块块拼起来的积木,突然觉得那些密密麻麻的门店和物流线,其实都系在人情上——他和寻建祥的兄弟情,和宋运辉的互相扶持,和梁思申的专业合作,少了哪一样,都走不到今天,根基就不牢。

回到上海,梁思申把一份新的融资方案放在他桌上,纸挺厚:“摩根士丹利同意追加五千万,但要求你把物流业务分拆出来单独上市,这样更稳妥。”

“分拆?”杨巡看着方案,眉头又皱起来了,“那不等于把杨氏的半条命割出去?不行,我不同意。”

“是为了抗风险。”梁思申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亮得晃眼,“一旦金融危机波及内地,电器零售受冲击最大,物流作为基础设施,反而更容易融资。这叫鸡蛋分篮,你教我的,忘了?”

杨巡笑了,这姑娘总能把他的糙话变成大道理,有文化就是不一样。他在方案上签了字,笔尖划过纸面时,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和平饭店见梁思申,她穿着白裙子,像个大学生,说他的物流基地“比福特老工厂强”。那时候他哪懂什么叫资本运作,只觉得这姑娘眼睛真毒,看东西准。

周末,宋运辉带他去东海厂参观新车间。自动化生产线轰隆隆地运转,机械臂精准地抓取零件,比人工快十倍,还不出错。“下个月投产,能给你的连锁店供应定制款冰箱,成本降百分之十五,有得赚。”宋运辉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一脸自豪,“这就是实业的底气,再大的风浪,有技术在就倒不了,稳如泰山。”

杨巡望着生产线,突然明白宋运辉为什么总劝他稳扎稳打。资本是风,能送你上青云,也能把你摔进泥里,只有实业的根扎得深,才能扛住风浪,站得稳。

回市区的路上,车窗外闪过杨氏电器的广告牌,“买电器,找杨氏”的标语红得耀眼,老远就能看见。杨巡突然说:“宋厂,我想在东海厂附近开家店,专门卖你们的定制款,就叫‘东海优选’,咋样?听着就靠谱。”

“好主意。”宋运辉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我让工会给你发优惠券,职工凭工作证打九折,保证帮你拉客源。”

车过黄浦江大桥时,杨巡的大哥大响了,铃声吓了他一跳。是雷东宝打来的,声音沙哑得像破锣,听着就费劲:“小杨……我听说你在上海发了……能不能……能不能帮小雷家弄个电器代销点?让村里的年轻人有口饭吃……别再瞎折腾了……”

杨巡握着电话,望着桥下奔腾的江水,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雷东宝当年拍着胸脯借钱给他的样子,一脸豪气;想起砖窑厂的浓烟,滚滚的;想起那个被资本浪潮吞没的身影,挺可惜的。“雷书记,下周我让寻建祥去趟小雷家,店面我来装修,货我来送,你们只负责卖,利润全归村里,一分不要。”

挂了电话,宋运辉看着他,眼神里有点惊讶:“你这是……想通了?”

“算是……还当年的情。”杨巡望着窗外,楼越来越高,“以前总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才明白,能帮身边人搭个桥,比报表上的数字踏实,睡得香。”

年底的总结会上,杨巡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杨氏电器的发展历程:从扬子街的小摊位,破破烂烂的;到上海的旗舰店,光鲜亮丽的;再到全国的物流网络,西通八达的。最后定格在一张照片上:他和寻建祥扛着彩电,在扬子街的夕阳里笑得露出白牙,傻呵呵的,却真。

“明年,我们不追求开店数量了。”杨巡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有点颤,但很坚定,“要把每家店的服务做好,把物流的速度提上去,让老百姓买得放心,用得舒心,这比啥都强。”

台下掌声雷动,比鞭炮还响。梁思申笑着朝他竖大拇指,眼神里都是认可;宋运辉的眼里也闪着赞许的光,微微点着头。寻建祥坐在第一排,手里捏着刚领到的年终奖,信封厚厚的——他最终还是没回扬子街,杨巡在上海给他安排了物流总监的位置,离医院近,方便照顾母亲,两全其美。

散会后,杨巡独自留在会场,看着那张老照片,看了很久。手机响了,是梁思申发来的短信:“香港股市大跌,我们提前平仓了,赚了两千万,这下踏实了。”

他望着窗外的夜空,星星比扬子街的亮,却没那里的亲切,少了点烟火气。他知道,亚洲金融危机的风暴己经来临,前路不会平坦,跟走在薄冰上似的。但他不怕,就像当年在扬子街面对工商检查时一样,只要身边有这些人,有脚下这片踏实的土地,再大的浪也能闯过去,办法总比困难多。

手机又响了,是寻建祥发来的:“杨哥,我妈能下床了,扶着墙能走两步了,说想谢谢你,要给你做她最拿手的红烧肉。”

杨巡笑着回复:“等她好利索了,我请她吃上海最好的红烧肉,让她尝尝不一样的味道。”

放下手机,他走到窗前,外滩的灯光在江面上碎成一片金箔,闪闪烁烁的,挺好看。他想起宋运辉的话:“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他不是裸泳,他穿着用实业和情义织成的泳衣,就算潮水再大,也淹不了,心里有底。

明天,他要去北京参加连锁协会的会议,还得在会上发言;还要去医院看看寻建祥的母亲,带点水果;顺便考察一下新的物流枢纽,看看进度。日子还得继续,生意还得做,就像扬子街的太阳,每天都照常升起,热热闹闹的,有奔头。

夜色渐深,杨巡锁好办公室的门,走廊里的脚步声格外清晰,一步一步,挺稳。他知道,这只是一个逗号,他的故事,杨氏电器的故事,还远没到句号的时候。潮头之上,既是荣耀,也是责任,他得稳稳地站着,带着身边的人,一起往前闯,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大江大河:杨巡的时代》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http://www.220book.com/book/T3H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江大河:杨巡的时代 http://www.220book.com/book/T3H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