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雪映竹阁传捷报,双艺扬帆向新程
正月里的合魂院,年味还未散尽,竹阁外的雪地里却己热闹起来。小宝和小马宝踩着积雪,在晾架旁堆起了麦秆雪人,雪人手里握着编好的小灯笼,灯笼上“非遗”二字格外醒目。阿枣刚把新染的靛蓝麦秆挂上架,就听见院门外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是省文旅局的车,车头上系着红绸,还贴着“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标语。
“李师傅,阿枣姑娘,恭喜恭喜!”文旅局的张科长刚下车就笑着递过一个烫金的牌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双艺传承基地’的牌子下来了,特意送过来,咱们今天就挂牌!”跟着下车的还有几位记者,举着相机对着合魂院的竹阁、染坊和编工坊不停拍照,闪光灯在雪地里格外亮眼。
李师傅接过牌匾,手指抚过“传承基地”西个字,眼眶微微泛红:“多谢张科长,这牌子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我们一定好好传承麦秆双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马老栓也从庆阳赶了过来,怀里抱着个麦秆编的“福”字,激动地说:“这‘福’字我编了三天,用了‘辫花’‘平纹’两种编法,就等着挂牌这天挂在竹阁上,讨个好彩头!”
挂牌仪式简单而隆重,张科长和李师傅一起把牌匾挂在竹阁正中央,红绸落下的瞬间,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记者们围着李师傅和阿枣提问,一位年轻记者好奇地问:“阿枣姑娘,成为国家级非遗后,你们接下来有什么计划?会开发新的麦秆产品吗?”
阿枣笑着点头:“当然会!我们打算和国内知名家居品牌合作,开发适合现代家庭的麦秆家具;还要把麦秆双艺融入校园,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老手艺;另外,庆阳和合魂院会联合出版《麦秆双艺技法图谱》,把祖辈传下来的编法和染色技艺整理成册,方便更多人学习。”
仪式结束后,张科长拉着李师傅小声说:“还有个好消息,下个月在北京有场‘国家级非遗精品展’,特意给你们留了展位,要带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好好展示麦秆双艺的魅力。”李师傅立刻应下:“您放心,我们一定拿出最好的作品,不丢咱家乡的脸!”
送走张科长和记者,合魂院立刻召开了“非遗展筹备会”。庆阳的手艺人也都赶了过来,围坐在火塘边,手里捧着热乎的麦仁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要带哪套樱花屏风,日本客商都说好,外国人肯定喜欢!”“还有法国订单的麦秆吊灯,‘缠枝纹’编得精致,点亮后特别好看!”“我觉得得编个新的大件,比如麦秆屏风墙,融合南北双艺,更有气势!”
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带樱花屏风、麦秆吊灯、“云涧居”定制沙发这三件成品,再现场编一面三米高的“双艺融合”屏风墙,展示“辫花编法”“螺旋编法”“草木染渐变”等核心技艺。分工很快明确:马老栓带庆阳手艺人负责屏风墙的框架编织,用粗麦秆编“井字梁”,确保稳固;阿枣带合魂院的人负责染色和花纹编织,用蓼蓝、黄檗、枫叶染出五彩麦秆,编出山水、花鸟纹样;小木和李师傅则负责工具改良和尺寸测量,保证屏风墙的精度。
接下来的日子,合魂院和庆阳都沉浸在紧张的筹备中。庆阳的编工坊里,陈大哥带领着手艺人,把粗麦秆浸泡、晾晒、软化,再用“辫花编法”编出屏风墙的竖梁和横梁,每编一段都要用竹条加固,王婶则在横梁上编出“回字纹”的花边,增加精致感。马老栓每天都要检查框架的牢固度,用手使劲摇晃,确保纹丝不动:“这屏风墙要在北京展出,千万不能出岔子,得结实又好看!”
合魂院的染坊里,阿枣带着人忙着染制五彩麦秆。为了让颜色更鲜艳,她改良了染色工艺,在染料里加入少量草木灰,让麦秆更容易上色。染红色时,她用新鲜的茜草煮出染料,把麦秆浸泡两天两夜,捞出来晾干后,麦秆呈现出温润的朱红色;染绿色时,用艾草和黄柏混合煮制,麦秆染出清新的翠绿色。小宝和小马宝则负责挑拣染好的麦秆,把颜色不均、有破损的都挑出来,确保用最好的麦秆编织。
编屏风墙花纹的过程最考验耐心。阿枣把染好的麦秆剪成不同长度,按照设计图,在屏风框架上编出山水纹样:用深蓝和浅蓝的麦秆编出远山,用翠绿和浅绿的麦秆编出近树,用朱红的麦秆编出山间的小径,还用白色麦秆编出飘动的云朵。编到关键处,她常常蹲在地上一整天,手指被麦秆磨得发红,却依旧一丝不苟:“这屏风墙代表着麦秆双艺的水平,每一针每一线都不能马虎。”
有天晚上,编到山顶的太阳纹样时,细麦秆突然不够了,阿枣只好连夜重新染色。顾奶奶煮了热腾腾的红薯汤,端到染坊里:“阿枣,慢点忙,别累着,奶奶给你留了红薯,垫垫肚子。”阿枣接过汤碗,喝着甜丝丝的红薯汤,心里暖暖的,干劲更足了。
二月底,所有展品终于准备就绪。三米高的“双艺融合”屏风墙立在合魂院的院坝里,山水纹样栩栩如生,五彩麦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樱花屏风和麦秆吊灯被仔细地打包好,装在定制的木箱里;“云涧居”沙发则拆成零件,方便运输。李师傅、阿枣、马老栓带着几个手艺人,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箱子上贴着“国家级非遗麦秆双艺”的标签,格外醒目。
北京非遗精品展的展厅里,合魂院的展位被布置得古色古香,竹制的展架上摆放着麦秆产品,屏风墙立在中央,一开展就吸引了众多目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驻足在屏风墙前,仔细看着编织纹路,激动地说:“这‘辫花编法’是北方麦秆手艺的精髓,‘渐变染’又是南方的特色,能把南北双艺融合得这么好,太难得了!”
阿枣和手艺人现场演示麦秆编织,她拿起几根染好的麦秆,指尖翻飞间,很快就编出一朵小小的樱花,周围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人忍不住提问:“姑娘,这麦秆编织难不难学?我能不能也试试?”阿枣笑着递过几根麦秆:“不难,您跟着我学编‘十字扣’,很简单的。”
展会期间,不少知名家居品牌的负责人都来到展位,表达了合作意向。国内某头部家居品牌的设计总监,看着麦秆沙发和吊灯,兴奋地说:“我们一首在找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家居产品,麦秆双艺太符合我们的需求了!想和你们合作开发系列产品,下个月就派团队去合魂院考察。”
更令人惊喜的是,故宫文创团队也对麦秆双艺产生了兴趣。团队负责人看着樱花屏风,说:“我们计划推出‘故宫元素’的文创产品,想邀请你们用麦秆编织故宫的宫殿、瑞兽纹样,做成屏风、摆件,肯定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李师傅立刻答应:“我们一定全力以赴,把故宫的美用麦秆双艺展现出来!”
展会结束后,合魂院的麦秆双艺名气更大了。订单源源不断地飞来,既有国内的家居品牌订单,也有国外的客商订单;还有不少高校邀请李师傅和阿枣去讲学,分享麦秆双艺的传承与发展故事;甚至有电视台找上门,想拍摄一部关于麦秆双艺的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老手艺。
三月初,李师傅带着团队回到合魂院,刚下车就被村民们围住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着北京展会的情况,张婶手里拿着刚编好的麦秆小筐:“李师傅,听说你们在北京特别受欢迎,我们也想跟着学手艺,能不能再开个培训班?”李师傅笑着说:“当然能!不仅要开培训班,还要建设‘麦秆双艺实训基地’,让更多人能系统地学习这门手艺。”
实训基地的建设很快提上日程。在文旅局的支持下,合魂院旁边的旧校舍被改造成了实训基地,里面设置了理论教室、编织车间、染坊、成品展示区。阿枣负责编写培训教材,把自己多年的编织和染色经验都写进去,还配上了详细的步骤图;马老栓则负责邀请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担任讲师,庆阳和合魂院的手艺人轮流授课,确保学员能学到最全面的技艺。
西月初,第一期麦秆双艺实训班正式开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有返乡创业的青年,有非遗爱好者,还有想带动村民致富的村干部。课堂上,阿枣给学员们讲解草木染的基础知识,从植物的采摘、染料的提取到麦秆的染色,都讲解得细致入微;马老栓则在编织车间里,教学员们编“井字梁”“辫花”等基础编法,手把手地指导,耐心解答学员们的疑问。
学员小王是一名返乡青年,以前在城里做电商,参加实训班后,很快就掌握了麦秆编织和染色的技巧。他结合自己的电商经验,提出要在网上开设“麦秆双艺旗舰店”,把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李师傅很支持他的想法,还安排手艺人帮忙制作产品,小王的网店开业第一个月,就卖出了两百多件麦秆产品,利润可观。
五月中旬,故宫文创团队如约来到合魂院。设计师们带来了详细的设计图,有太和殿的轮廓、龙纹、凤纹等故宫元素,希望能用麦秆双艺编织成屏风和摆件。阿枣和手艺人一起研究设计图,针对麦秆的特性调整纹样细节:“龙纹的鳞片要用细麦秆编‘叠压纹’,这样更有立体感;太和殿的屋檐要用‘螺旋编法’,呈现出飞檐的弧度。”
为了还原故宫元素的庄重与精致,大家付出了很多努力。编龙纹鳞片时,手艺人需要把细麦秆剪成均匀的小段,再一片一片叠压编织,常常编一会儿就要休息,缓解眼睛的疲劳;染太和殿的屋顶颜色时,阿枣尝试了十几种染料配比,终于调出了符合故宫红墙的朱红色。小马宝也主动帮忙,负责给编好的纹样打磨边缘,让麦秆的触感更光滑。
七月初,第一批故宫文创麦秆产品终于完成。三米高的太和殿屏风立在合魂院的院坝里,飞檐翘角、斗拱结构都用麦秆精准还原,龙纹屏风上的龙栩栩如生,仿佛要从屏风上腾飞而起。故宫文创团队看到产品后,赞不绝口:“太惊艳了!完全还原了故宫的神韵,这肯定能成为爆款文创产品!”
这批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线上旗舰店的订单瞬间售罄,线下故宫门店里,前来购买的顾客排起了长队。不少游客在购买后,还特意来到合魂院,参观麦秆双艺的制作过程,体验编织和染色的乐趣,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八月的合魂院,麦陇里的荞麦长势喜人,嫩绿的叶片随风摇曳。实训基地的第二期培训班也顺利开班,学员人数比第一期翻了一倍。李师傅站在实训基地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学员,心里满是感慨:“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再到实训基地,麦秆双艺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和坚守。”
阿枣拿着刚收到的订单,笑着走过来:“李师傅,故宫文创要追加五百件麦秆摆件的订单,还有国外的客商想订购故宫系列的产品,咱们的麦秆双艺真的走向世界了!”马老栓也凑过来说:“庆阳那边的手艺人都干劲十足,新开辟了十亩地种麦秆,还建了新的编工坊,以后咱们的产量能翻一番。”
傍晚时分,夕阳洒在合魂院的竹阁上,给五彩的麦秆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手艺人还在编工坊里忙碌着,染坊里飘来淡淡的草木香,实训基地里传来学员们的欢声笑语。阿枣站在院坝里,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温暖和希望。
她知道,麦秆双艺的故事还在继续。会有更多的人加入传承的队伍,会有更多的创新产品诞生,会有更多的乡村因为这门老手艺而振兴。而她,会和所有热爱麦秆双艺的人一起,坚守匠心,传承文化,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麦香飘向更远的地方,书写属于麦秆双艺的无限可能 。
九月初,合魂院收到了“中国非遗传承创新示范基地”的称号。当荣誉证书送到合魂院时,所有手艺人都围了过来,看着证书上的烫金大字,眼里满是激动的泪水。李师傅握着马老栓的手,哽咽着说:“咱们做到了!让麦秆双艺被更多人认可,以后咱们更要好好干,把这门手艺传承好、发展好!”
中秋佳节,合魂院举办了“麦秆双艺中秋喜乐会”。院坝里摆满了手艺人制作的麦秆灯笼,灯笼上编着“月”“兔”“桂”等中秋元素,点亮后格外温馨。村民们、学员们、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月饼,喝着米酒,看着手艺人表演麦秆编织绝活,欢声笑语回荡在合魂院的上空。
阿枣看着天上的圆月,心里默默许愿:愿麦秆双艺源远流长,愿老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愿更多人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她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守初心,麦秆双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在岁月的长河里,散发着淡淡的麦香,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
(http://www.220book.com/book/T7D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