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竹架悬年景,麦香漫合魂
李教书先生接过小宇递来的麦秆小席垫时,指腹先触到了麦秆的糙意,再往下是棉线缝过的软边——那是小宇昨天编到半夜,手指被麦秆划出血印子才固定好的边角。他低头看着席垫中央歪歪扭扭的“福”字,眼眶忽然热了,伸手揉了揉小宇的头发:“这是先生收到过最好的年礼,比镇上买的绸缎帕子还金贵。等开春了,先生就把它铺在学堂的讲桌上,上课的时候看着它,就像看到你们认真编麦秆的样子。”
小宇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攥着衣角嘟囔:“我编得不好,线都歪了……”话没说完,就被阿枣拽着胳膊拉到手工体验区:“才没有歪!你看我在旁边补的小穗子,是不是像麦地里的麦穗?顾奶奶说,手作的东西哪有百分百周正的,那些小不整齐的地方,都是心意结的疤,比机器做的光溜物件暖多了!”说着就把小宇推到竹桌前,桌上摆着刚泡软的麦秆和染成朱红的棉线,几个穿虎头鞋的小娃正踮着脚够麦秆,手里的泥巴模具还沾着没干的土。
合魂院的晒谷场此刻像被麦秆织成的网罩住了。顾伯和村民们搭的竹架有两丈高,顶端缠着晒干的玉米穗和红辣椒串,往下是孩子们做的麦秆灯笼——有的是小雅扎的圆灯笼,外面贴了剪碎的彩纸;有的是小木做的六角灯,每个角都坠着麦秆编的小铃铛,风一吹就“叮铃叮铃”响,惊得停在竹架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来。竹架中段挂着李大婶捐的旧麦秆帽,帽檐的麦秆己经泛出深黄,却还保持着挺括的弧度,旁边挨着老周的麦秆篮,篮子把手被磨得发亮,能映出旁边麦秆鞭炮的影子——那是小宇和几个男孩用麦秆捆成的,外面缠了红棉线,乍一看真像挂在门楣上的鞭炮。
顾奶奶的灶台前围了一圈人。她正把炒好的麦麸和麦芽糖倒进石臼,用木槌一下下捶打,麦麸糖的甜香混着灶间的烟火气,飘得满晒谷场都是。“要捶得匀实,糖才能裹住每粒麦麸,”顾奶奶一边捶一边教旁边的妇人,“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做麦麸糖,孩子们围着灶台转,等糖凉了就掰一块揣兜里,能甜一整天。现在日子好了,买糖方便了,可这手作的麦麸糖,总比机器做的多股子暖劲儿。”妇人跟着学捶打,木槌落下时溅起几粒麦麸,落在她的蓝布围裙上,像撒了把碎金。
魏墨翁在竹阁里整理老麦秆器具,阳光透过竹窗的缝隙照进来,落在那床张姑娘的陪嫁席子残片上——是顾伯昨天去邻村寻访时,从张姑娘的孙女那里借来的。残片只有巴掌大,麦秆己经脆了,却还能看清里面掺的红棉线,盘出的“百年好合”纹样边缘,有一点暗红色的印记,正是当年张姑娘滴下的血。“这才是手艺的根呐,”魏墨翁用软毛刷轻轻扫去上面的灰尘,“不是说编得多精巧,是把日子、把心意都编进去了。以后我们的麦秆学堂,就得教孩子们这个——让麦秆不仅是麦秆,是能藏住故事的物件。”
小木这时抱着一摞麦秆跑进来,额头上渗着汗:“魏爷爷,手工区的麦秆不够了!小雅他们要编麦秆梅花挂在竹架上,说要凑够一百朵,取个‘百梅迎春’的好彩头。”魏墨翁放下残片,跟着小木往晒谷场走,刚到门口就被一阵欢笑声围住。只见小雅正教几个小娃折麦秆梅花,她先把麦秆折成五瓣,再用红棉线在中间缠出花蕊,虽然花瓣有的大有的小,却个个精神。“魏爷爷你看!”小雅举起自己刚做好的梅花,花瓣边缘还沾着点胶水,“我在花蕊里塞了点干桂花,闻着香香的!等会儿挂在竹架上,风一吹,又香又好看。”
魏墨翁蹲下来,帮旁边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娃扶正歪掉的花瓣:“做得真好。你们知道吗?以前过年,村里的姑娘们会编麦秆梅花插在发髻上,走亲戚的时候,远远就能看见头上的‘小春天’。现在你们把梅花挂在竹架上,整个合魂院就都是春天了。”小娃听了,举着自己歪扭的梅花笑得眯起眼,手里的麦秆渣掉在衣襟上,也浑然不觉。
晌午的太阳暖得像刚晒过的棉絮,李教书先生带着学堂的孩子们来帮忙布置年俗展的文字区。他们把顾伯整理的老故事抄在红纸上,贴在竹架的木牌上——有张姑娘的麦秆席,有老辈人用麦秆编神像求丰收的事,还有顾奶奶小时候跟着娘学编麦秆篮的回忆。小宇踮着脚贴最后一张红纸,不小心把浆糊蹭到了脸上,像长了个小胡子,引得旁边的孩子哈哈大笑。李教书先生拿出帕子给他擦脸,笑着说:“小心点,这些故事可是我们麦秆年俗展的魂,得好好贴,让来的人都能读到里面的暖。”
正忙活着,院门外传来轱辘轱辘的声音,接着是王奶奶的大嗓门:“合魂院的年俗展开了没?我带着我家乖孙来凑凑热闹,还拿了我年轻时编的麦秆鞋!”大家抬头一看,王奶奶推着一辆小木车,车上坐着她五岁的小孙子,手里抱着一双麦秆鞋——鞋是浅褐色的,鞋面上编着简单的波浪纹,鞋底垫着旧棉絮,虽然己经不能穿了,却干干净净的。“这鞋是我十八岁那年编的,”王奶奶一边说一边把鞋递给顾奶奶,“那时候穷,买不起布鞋,就自己编麦秆鞋穿,冬天垫上棉絮,比布鞋还暖和。后来有了皮鞋、运动鞋,这鞋就收在箱底了,今天听说合魂院办麦秆展,就赶紧拿来了,也让孩子们看看以前的日子。”
顾奶奶捧着麦秆鞋,手指轻轻着鞋面的纹路:“真是好东西,你看这编得多紧实,几十年了都没散架。我们把它和张姑娘的席子残片放在一起,让大家看看麦秆手艺是怎么跟着我们过日子的。”王奶奶的小孙子这时从车上跳下来,跑到手工区拉着阿枣的衣角:“阿枣姐姐,我也要编麦秆梅花!我要编一朵最大的,送给奶奶,祝她像梅花一样好看。”阿枣笑着点点头,给了他一把泡软的麦秆,耐心地教他怎么折花瓣。
下午的时候,来参观年俗展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老人拄着拐杖来看看老物件,年轻人带着孩子来体验手工,还有镇上的货郎特意绕路过来,站在竹架前看了半天麦秆灯笼,忍不住问顾伯:“这些麦秆玩意儿卖不卖?我想带几个回镇上,让镇上的人也看看咱们山里的手艺。”顾伯笑着摇摇头:“现在不卖,都是孩子们的心意。等开春麦秆学堂办起来,我们教孩子们做更多好东西,到时候再拿到镇上去卖,让大家都知道,麦秆也能编出好光景。”
货郎听了,点点头说:“好主意!我到时候一定来买,还要帮你们宣传宣传。现在城里都兴老手艺,这些麦秆作品又好看又有温度,肯定受欢迎。”说着就从货郎担里拿出几颗水果糖,递给旁边正在编麦秆的小娃:“拿着,吃糖,你们编的梅花真好看。”小娃接过糖,甜甜地说了声“谢谢”,又低头认真地编起梅花来,糖纸攥在手里,舍不得拆开。
顾奶奶的麦麸糖己经做好了,切成小块放在竹篮里,分给来参观的人。大家尝着甜丝丝的麦麸糖,看着竹架上琳琅满目的麦秆作品,听着老人们讲的故事,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说:“以前总觉得过年没意思,就是吃吃喝喝,今年合魂院办的这个年俗展,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娘做麦麸糖、编麦秆篮的日子,心里暖烘烘的。以后每年过年,咱们都办好不好?”顾奶奶笑着说:“好啊,只要大家喜欢,我们年年都办,让麦秆手艺陪着咱们过年,陪着孩子们长大。”
傍晚的时候,夕阳把晒谷场染成了金红色。竹架上的麦秆灯笼被夕阳照得透亮,麦秆梅花的影子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地的小火焰。孩子们都累得坐在竹椅上,手里还攥着没编完的麦秆,嘴里哼着顾奶奶教的童谣:“麦秆长,麦秆黄,编个席子铺炕上;麦秆软,麦秆香,编个梅花迎春光……”顾伯、魏墨翁、顾奶奶和李教书先生坐在旁边,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心里满是欣慰。
“你看小雅,”顾奶奶指着正在给“雪雪”编麦秆小窝的小雅,笑着说,“以前她连针都拿不稳,现在编的梅花比谁都好看,还会给兔子做窝了。这麦秆手艺,真是能让人变细心、变能干。”李教书先生点点头:“不仅是孩子,我们大人也受感染。今天帮着贴故事、编席垫,感觉自己也回到了小时候,心里踏实得很。以后学堂和合魂院要多合作,让孩子们在书本之外,也能摸到这些有温度的手艺,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
魏墨翁看着竹架上的麦秆作品,忽然说:“我有个想法,等开春麦秆学堂办起来,我们就搞一个‘麦秆手作市集’,让孩子们把自己做的麦秆作品拿到市集上去卖,赚的钱用来买更多的麦秆和材料,还能给村里的困难户买点东西。这样既让孩子们有成就感,也能帮到别人,让麦秆手艺不仅能传承,还能派上用场。”顾伯听了,拍着大腿说:“好主意!我明天就去村里问问,看看大家能不能帮忙搭个市集的架子,再去镇上联系联系,让更多人来赶集。”
小木这时跑过来,手里举着一个刚编好的麦秆小灯笼:“顾伯、魏爷爷,你们看我编的灯笼!里面放个小蜡烛,晚上点着肯定好看。今天晚上我们就在晒谷场点灯笼、放鞭炮好不好?就像过年一样!”孩子们听了,都兴奋地跳起来,围着顾伯和魏墨翁喊:“好啊好啊!我们要放麦秆鞭炮,要点麦秆灯笼!”
顾奶奶笑着说:“好好好,都依你们。灶间还有麦仁馒头和麦麸糖,等会儿我们吃完晚饭,就点灯笼、放鞭炮,热热闹闹地过个小年。”说着就起身往灶间走,孩子们跟着她跑过去,嘴里叽叽喳喳地说着要吃几个馒头、几颗糖,晒谷场里的笑声像撒了把麦种,落在每个人的心里。
晚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竹阁前的石桌旁,吃着麦仁馒头、炒青菜,还有顾奶奶做的麦麸糖。月光洒在桌子上,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王奶奶的小孙子拿着一块麦麸糖,喂给王奶奶吃:“奶奶,甜不甜?这是顾奶奶做的,我以后也要学做麦麸糖,给你吃。”王奶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甜,比蜜还甜。我的乖孙长大了,知道疼奶奶了。”
饭后,顾伯和几个村民把麦秆鞭炮挂在竹架上,小木和小宇负责点蜡烛——他们把小蜡烛放进麦秆灯笼里,一个个挂在竹架上,不一会儿,整个晒谷场就被暖黄的灯光照亮了。麦秆灯笼的影子在地上晃来晃去,像一群跳舞的小精灵。魏墨翁拿出打火机,点燃了麦秆鞭炮的引线,“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虽然没有真鞭炮那么响,却带着麦秆的清香,让整个合魂院都充满了年味儿。
孩子们围着竹架跑着、跳着,手里拿着自己做的麦秆作品,有的举着梅花,有的提着灯笼,有的抱着麦秆小兔子。小雅把“雪雪”放在麦秆小窝里,放在竹架下,说要让“雪雪”也看看热闹的年景。阿枣则拉着顾奶奶的手,教她跳自己编的麦秆舞——她把麦秆系在手上,随着脚步晃来晃去,像麦地里的麦穗在风中摇摆。
李教书先生站在竹阁前,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竹架悬灯映麦香,稚手裁春入年光。故纸藏得千般意,都付新枝绽满堂。”顾伯听了,笑着说:“好诗!把我们合魂院的年俗展都写进去了。等明天,我们就把这首诗抄在红纸上,贴在竹架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的麦秆手艺,不仅有老故事,还有新光景。”
夜深了,孩子们都累得睡着了,有的趴在石桌上,有的靠在竹椅上,手里还攥着麦秆作品。顾伯、魏墨翁、顾奶奶和李教书先生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甜甜的睡颜,心里满是温暖。月光透过竹架,洒在孩子们的脸上,麦秆灯笼的光轻轻晃动,像在给他们唱着摇篮曲。
“你说,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会不会还记得今天的麦秆灯笼和麦麸糖?”顾奶奶轻声问。魏墨翁点点头:“会记得的。这些手作的温度、这些热闹的年景、这些藏在麦秆里的故事,会像麦种一样,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等他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记得合魂院的麦香,记得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顾伯看着竹架上的麦秆梅花,说:“等开春了,我们就把麦秆学堂办起来,招更多的孩子来学。不仅教编席子、编梅花,还要教编麦秆画、麦秆玩具,让麦秆手艺变得更多样。我们还要去邻村看看,把那里的老手艺也学过来,让我们的麦秆学堂越来越热闹。”
李教书先生说:“我也会在学堂里开设麦秆手艺课,让孩子们在读书之余,也能接触到手艺。我们还要把麦秆手艺和课文结合起来,比如学《诗经》里的‘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就带着孩子们去田地里看麦子,回来编麦秆作品,让他们知道,书本里的知识和生活里的手艺是相通的。”
月光下,竹架上的麦秆作品轻轻晃动,麦香在合魂院里慢慢散开,像一层温暖的纱,裹着每个人的梦。阿蛮的藤蔓在竹阁外悄悄伸展,卷着一根麦秆,像是在记录这热闹的年景;凌雪的冰灵罗盘闪烁着柔和的光,盘面映出开春后麦秆学堂的景象——孩子们坐在竹桌前,手里拿着麦秆,认真地跟着顾伯、魏墨翁学习编织,竹阁里满是麦香和笑声,窗外的麦子长势正好,一片绿油油的,像铺了一地的希望。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顾奶奶就起来做早饭了。灶间的烟火气飘出院子,惊醒了睡在竹椅上的小鸟。小木和阿枣揉着眼睛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跑去看竹架上的麦秆作品,发现灯笼里的蜡烛己经烧完了,麦秆鞭炮也只剩下红棉线,但他们还是很开心,因为昨天的热闹和温暖,都记在了心里。
顾伯和魏墨翁开始整理年俗展的展品,把孩子们的作品和老麦秆器具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打算等过几天再还给大家。李教书先生则带着学堂的孩子们,把晒谷场打扫干净,竹架也收了起来,只留下几根麦秆,挂在合魂院的门楣上,像是在提醒大家,麦秆手艺的故事还在继续。
王奶奶的小孙子又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刚编好的麦秆小篮子,送给顾奶奶:“顾奶奶,这个篮子送给你,谢谢你昨天的麦麸糖。我以后每天都来学麦秆手艺,编很多很多东西,送给大家。”顾奶奶接过小篮子,心里暖暖的,摸了摸他的头说:“好啊,奶奶等着你编更多好东西。合魂院的麦秆学堂,永远欢迎你。”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开春越来越近了。合魂院的人都在忙着准备麦秆学堂的事,顾伯去镇上买了更多的麦秆和棉线,魏墨翁在整理麦秆手艺的教材,顾奶奶在准备给孩子们的小礼物,李教书先生则在学堂里宣传麦秆手艺课,吸引了很多孩子报名。
小木和阿枣也没闲着,他们每天都在练习麦秆手艺,编了很多麦秆梅花、麦秆灯笼和麦秆
(http://www.220book.com/book/T7D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