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菊香漫卷冬雪至,麦秆凝暖岁华长
夕阳西沉时,合魂院的菊花丛被染成了金红色,阿枣正蹲在丛边,用麦秆给新开的白菊编小篱笆。雪雪蹲在她脚边,爪子扒着一片掉落的黄菊瓣,时不时抬头蹭蹭阿枣的手背。“慢点编,别扎到手。”李师傅提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采的菊花,是要拿去晒菊花茶的,“顾奶奶说,今晚煮麦仁红薯粥,让你编完这圈小篱笆就去灶间帮忙烧火。”
阿枣应了声,指尖灵巧地把麦秆折成小弯钩,一个个扣在一起,围出圈小巧的篱笆:“李师傅,你看这篱笆像不像小灯笼的架子?等下雪了,我在里面点上蜡烛,肯定好看。”李师傅蹲下来,帮她把歪掉的麦秆扶正:“像,等雪下了,咱们就在每个菊花丛边都编个这样的麦秆小灯笼,让合魂院的冬天也亮堂堂的。”
说话间,小木扛着捆晒干的麦秆从院外进来,麦秆上还沾着些枯草叶——是从村西头的麦垛里选的,要用来编过冬的草垫。“李师傅,阿枣,你们看我选的麦秆,多首溜!”他把麦秆放在竹阁前的石桌上,拿起一根比划着,“顾伯说竹屋的窗户要编厚点的麦秆帘挡风,我打算用这些麦秆编,中间夹层艾草,又暖和又能驱寒。”
阿枣眼睛一亮,放下手里的小篱笆:“我也要帮忙编!我用染好的红色麦秆在帘边编些小菊花,这样窗户帘又好看又暖和。”雪雪也跟着凑趣,用嘴叼起一根麦秆,却没叼稳,麦秆掉在地上,滚到了菊花丛里,引得两人都笑了起来。
当晚霞彻底褪去,灶间的麦仁红薯粥也熬好了。顾奶奶把粥盛在粗瓷碗里,红薯的甜香混着麦仁的醇厚,飘满了整个院子。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就着腌萝卜干喝粥,小宝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嘴角沾着粥沫:“顾奶奶,这粥真甜,比上次的麦仁粥还好喝。”顾奶奶笑着帮他擦掉粥沫:“因为加了新挖的红薯呀,等过几天天冷了,奶奶再给你们做麦麸蒸红薯,更甜呢。”
魏墨翁喝了口粥,放下碗说:“我今天去镇上,听说下个月要办非遗文化展,邀请咱们合魂院去参展。到时候不仅要带麦秆作品,还要现场演示草木染和麦秆编织,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这手艺。”李师傅点点头:“我早就开始准备了,把孩子们编的麦秆屏风、玩具都整理好了,还染了些彩色麦秆,到时候现场教大家编简单的麦秆小物件。”
阿枣放下碗,兴奋地说:“我要把编的麦秆菊花和小灯笼都带去,还要现场配紫色染料,让大家看看草木染多神奇。”小木也跟着说:“我带麦秆鸟笼去,还要现场编一个,让大家看看咱们合魂院的手艺。”
接下来的日子,合魂院的人都忙着为非遗展做准备。李师傅教孩子们编更复杂的麦秆作品,有麦秆编的十二生肖、麦秆编的小屏风;阿枣则忙着染更多颜色的麦秆,除了常用的红、蓝、绿,还试着用栀子染出了淡黄色,用紫草染出了深紫色;小木则和顾伯一起编竹屋的窗户帘,麦秆在他们手里来回穿梭,很快,一面夹着艾草的麦秆帘就编好了,挂在窗户上,风一吹,满屋子都是艾草香。
雪雪也没闲着,每天跟着阿枣去后山采草药,帮着叼小竹篮。有一次,阿枣采茜草时不小心崴了脚,雪雪立刻跑回院子叫人,李师傅和顾伯赶紧拿着药箱去后山,把阿枣背了回来。顾奶奶用艾草煮水给阿枣泡脚,心疼地说:“以后采草药让小木陪着去,别一个人跑那么远,万一摔着了可怎么办。”阿枣点点头,看着雪雪趴在脚边,用头蹭着她的腿,心里暖暖的。
非遗展开展的前一天,大家把准备好的麦秆作品都装上车。有阿枣编的麦秆菊花屏风,上面缀着紫色和黄色的麦秆花;有小木编的麦秆鸟笼,笼子里还放着用麦秆编的小鸟;有孩子们编的麦秆玩具,堆了满满一箱子;还有李师傅染的彩色麦秆,捆成一束束的,像彩色的花束。
第二天一早,大家就带着作品往镇上赶。非遗展设在镇中心的文化广场,广场上搭满了展位,有剪纸的、有泥塑的、有皮影戏的,各种各样的非遗手艺让人眼花缭乱。合魂院的展位在广场的角落,虽然位置偏,但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彩色的麦秆挂在展位上,像一串彩色的风铃,麦秆屏风上的“草木染香”西个字苍劲有力,引得大家纷纷驻足观看。
“这麦秆染的颜色真好看,是用什么染的呀?”一位穿旗袍的阿姨指着蓝色的麦秆问。阿枣连忙上前,拿起一束蓼蓝草:“阿姨,这是用蓼蓝染的。我们用草木染的方法,能染出很多颜色,茜草染红,栀子染黄,还能混合出紫色呢。”她说着,拿起茜草和蓼蓝染料,现场演示起来,不一会儿,一根白色的麦秆就变成了淡淡的紫色。
阿姨看得入了迷,拿起阿枣编的麦秆菊花:“这菊花也是用麦秆编的?真精致,比真花还好看。我买一个,给我女儿当礼物。”周围的人也纷纷下单,有的买麦秆玩具,有的买麦秆书签,还有的报名要学麦秆编织。
小木则在一旁演示编麦秆鸟笼,他的手指灵活地穿梭在麦秆间,不一会儿,一个小巧的鸟笼就成型了。“小朋友,要不要试试?”小木笑着对一个站在旁边的小男孩说,把麦秆递给了他。小男孩接过麦秆,学着小木的样子编起来,虽然编得歪歪扭扭,但脸上满是认真。
李师傅则忙着给大家讲解麦秆手艺的历史:“我们这麦秆手艺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以前是用来编嫁妆箱、编农具,现在我们把它创新了,编玩具、编屏风、染颜色,让老手艺有了新活力。”大家听得很认真,有的还拿出手机拍照、录像,说要把这手艺分享给更多人。
中午的时候,文化广场的负责人来到合魂院的展位,对李师傅说:“你们的麦秆手艺太受欢迎了,我们想邀请你们明天再过来,给大家做一场专场演示,还要请媒体来采访你们。”李师傅高兴地答应了:“好啊,我们一定来。”
当天晚上,大家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合魂院。阿枣数着卖麦秆作品赚的钱,笑得合不拢嘴:“今天卖了好多钱,够我们买更多的麦秆和染料了。”小木则说:“还有很多人报名要学麦秆编织,我们可以开个线上课程,让全国的人都能学。”
第二天的专场演示更热闹了,媒体记者也来了,摄像机镜头对着合魂院的麦秆作品和孩子们忙碌的身影。李师傅现场演示草木染,阿枣教大家编麦秆菊花,小木教大家编麦秆鸟笼,孩子们则拿着自己的作品给大家讲解,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采访的时候,记者问阿枣:“你这么小就会麦秆手艺,以后想一首做下去吗?”阿枣点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想!我要把麦秆手艺教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知道草木染和麦秆编织有多神奇,还要把合魂院的麦秆手艺传到更远的地方去。”
记者又问李师傅:“您觉得麦秆手艺能传承下去吗?”李师傅看着身边的孩子们,笑着说:“肯定能。你看这些孩子,他们喜欢这手艺,愿意学、愿意创新,有他们在,麦秆手艺就不会失传。我们还要把手艺和旅游、电商结合起来,让更多人靠这手艺吃饭,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非遗展结束后,合魂院的名气更大了。很多人打电话来咨询麦秆手艺课程,还有企业想和他们合作开发麦秆文创产品。顾伯和李师傅商量后,决定成立“合魂院麦秆手艺合作社”,把村里的手艺人都召集起来,一起做麦秆作品、开发文创产品。
合作社成立那天,合魂院热闹极了。村里的手艺人都来了,有的带着自己编的麦秆篮,有的带着染好的麦秆布,还有的带着麦秆编的农具。仔仔细细的简姑娘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顾伯站在院子里,对大家说:“今天合作社成立了,以后我们一起把麦秆手艺做好,让大家都能靠这手艺赚钱,让合魂院的麦秆手艺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大家都热烈地鼓掌,阿枣和小木也站在人群中,阿枣手里拿着刚编的麦秆合作社牌子,上面用彩色麦秆拼着“合魂院麦秆手艺合作社”几个字;小木则拿着合作社的章程,要给大家讲解合作社的规则。雪雪也凑在人群里,尾巴摇得像个小扇子,仿佛也在为合作社的成立高兴。
接下来的日子,合作社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他们开发了麦秆编的笔记本、麦秆编的装饰品、麦秆染的布料等文创产品,在网上卖得很好;还和旅行社合作,推出了“麦秆手艺深度游”,游客可以住在合魂院的竹屋,跟着手艺人学编麦秆、染颜色、做文创产品,体验原汁原味的麦秆手艺。
冬天很快就来了,第一场雪下得很大,合魂院的院子里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像铺了一层白棉花。阿枣和孩子们在院子里堆雪人,用麦秆给雪人做头发,用染好的红色麦秆做围巾,雪人看起来可爱极了。小木则和顾伯一起,给竹屋的窗户挂上厚厚的麦秆帘,帘边的红色麦秆菊花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
顾奶奶在灶间煮着麦仁姜茶,锅里的姜茶“咕嘟咕嘟”响,姜香混着麦仁的香味,驱散了冬日的寒冷。大家围坐在竹阁里,喝着麦仁姜茶,聊着合作社的未来。魏墨翁说:“我打算写一本关于麦秆手艺的书,把咱们合魂院的草木染方法、麦秆编织技巧都写进去,让更多人能学到这手艺。”
李师傅点点头:“我也想在村里办个麦秆手艺学校,免费教村里的孩子和贫困户学手艺,让他们也能靠手艺致富。”阿枣兴奋地说:“我要当学校的小老师,教孩子们编麦秆菊花和小灯笼。”小木也说:“我教孩子们编麦秆鸟笼和屏风,还要教他们草木染。”
雪雪趴在阿枣的脚边,喝着顾奶奶给它温的牛奶,时不时抬起头,看看窗外的雪景,仿佛也在憧憬着合魂院的未来。窗外的雪还在下,落在麦秆帘上,发出“簌簌”的响声,像在为合魂院的未来伴奏。
春节快到的时候,合魂院的麦秆手艺学校正式成立了。学校就设在竹阁里,里面摆着新做的竹桌竹椅,墙上挂着麦秆屏风和孩子们的麦秆作品。开学那天,村里的孩子们都来了,有的背着小书包,有的手里拿着自己编的麦秆小物件,脸上满是期待。
李师傅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感慨:“以前我总担心麦秆手艺会失传,现在看到你们,我就放心了。希望你们能好好学手艺,把咱们合魂院的麦秆手艺传承下去,让它在岁月里永远散发着麦香。”
孩子们都使劲点头,阿枣和小木也站在讲台上,阿枣手里拿着麦秆,教大家编小菊花;小木手里拿着染料,教大家染麦秆。教室里满是孩子们的笑声和砂纸摩擦麦秆的“沙沙”声,像一首温暖的冬日恋歌。
春节那天,合魂院张灯结彩,挂着麦秆编的灯笼和彩色麦秆串,院子里摆着桌子,上面放着顾奶奶做的麦麸糖、麦仁糕、麦秆编的小零食盒,还有合作社做的麦秆文创产品。村里的人都来合魂院过年,大家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编麦秆,热闹极了。
李师傅看着眼前的一切,喝着麦仁酒,心里满是幸福。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学手艺的艰辛,想起了合魂院刚成立时的冷清,想起了孩子们第一次编出麦秆作品时的兴奋。他知道,麦秆手艺己经在合魂院扎下了深深的根,并且长出了茂盛的枝叶,结出了香甜的果实。
阿枣和小木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放烟花,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合魂院的竹屋、菊花丛和麦秆屏风,也照亮了孩子们的笑脸。雪雪在院子里跑着、跳着,追逐着飘落的烟花碎屑,像一只快乐的小精灵。
夜深了,大家都睡了,合魂院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竹阁里的灯还亮着,照亮了墙上的麦秆屏风和孩子们的麦秆作品;院子里的麦秆灯笼还亮着,散发着淡淡的麦香;雪地里的雪人还站着,麦秆做的头发在寒风中轻轻摇晃。
李师傅躺在床上,手里拿着阿枣编的麦秆菊花,闻着淡淡的麦香,心里满是希望。他知道,麦秆手艺的故事还在继续,它会像合魂院的竹屋一样,越来越温暖;像合魂院的麦秆灯笼一样,越来越明亮;像合魂院的麦香一样,越来越浓郁,飘向更远的地方,温暖更多人的心灵。而合魂院的孩子们,会像冬日里的小树苗,在麦秆手艺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成为麦秆手艺的传承者,成为合魂院的未来,成为岁月里最温暖的光。
年后,合作社接到了一笔大订单——城里的一家博物馆要定制一批麦秆编的古代农具模型,用来做农业文化展览。李师傅带着合作社的手艺人,一起研究古代农具的样子,用麦秆精心编织。阿枣负责给农具模型染色,让它们看起来更逼真;小木负责给模型做细节处理,比如给犁耙编上小小的麦秆纹路。
孩子们也来帮忙,有的给手艺人递麦秆,有的帮着整理编好的模型,有的则在旁边画农具的样子,给手艺人做参考。雪雪也跟着忙前忙后,用嘴叼着散落的麦秆,放到竹篮里,俨然成了合作社的“小帮手”。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麦秆农具模型终于做好了。有麦秆编的犁耙、镰刀、锄头,还有麦秆编的谷仓和水车,每一个模型都做得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农具缩小了一样。博物馆的负责人来取货时,看到这些模型,赞不绝口:“太精致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这些模型不仅能用来展览,还能让孩子们了解古代农业文化,真是一举两得。”
订单完成后,合作社赚了不少钱。顾伯和李师傅商量后,用这笔钱翻修了村里的小学,给学校添置了新的桌椅和书本,还在学校里建了一个麦秆手艺活动室,让村里的孩子都能学麦秆手艺。
阿枣和小木成了活动室的兼职老师,每周都去学校教孩子们编麦秆、染颜色。孩子们都很喜欢这门课,有的孩子编了麦秆小篮子送给妈妈,有的孩子染了彩色麦秆做书签送给老师,还有的孩子编了麦秆玩具和小伙伴分享。
有一天,城里的一所小学来合魂院参观,孩子们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学编麦秆、染颜色,还一起在合魂院的药圃里种菊花。城里的孩子第一次见到麦秆手艺,都很兴奋,不停地问这问那;村里的孩子则像小老师一样,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把自己知道的麦秆知识都分享给他们。
活动结束后,城里的孩子都舍不得离开合魂院,纷纷表示下次还要来。他们的老师也对李师傅说:“这次活动很成功,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麦秆手艺,还增进了城乡孩子之间的友谊。以后我们要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非遗文化,了解麦秆手艺。”
日子一天天过去,合魂院的麦秆手艺越来越有名,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吸引了外国游客。有一次,一群外国游客来合魂院体验麦秆手艺,他们跟着李师傅学编麦秆鸟笼,跟着阿枣学染麦秆,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和笑容,大家都能明白彼此的意思。
外国游客对麦秆手艺赞不绝口,有的说要把麦秆作品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的非遗手艺;有的说要邀请合魂院的手艺人去他们国家办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麦秆手艺的魅力。
李师傅站在合魂院的院子里,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看着孩子们认真学手艺的样子,看着合作社里忙碌的手艺人,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麦秆手艺己经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http://www.220book.com/book/T7D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