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变法,怎么就这么难呢?
并不出意外的,群臣又请杀王小仙了,这都已经是第三次了。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说到底,这天底下所有读得起书,能读出点门道,成绩的人,基本也全都是这些地主家庭孩子。
宋朝起朝廷不再由朝廷直接任命里正,难道真的是差那点村干部的冗员么?冗官都冗成这样了还差这万把来人?何况里正也不是什么官啊。
要的不就是皇权不下乡,要的不就是宗法替代国法,要的不就是咱们士大夫和官家共天下么。
所谓的宋与士大夫共天下,历史上文彦博能堂而皇之,理直气壮的说出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而之所以会如此,最本源的根基,不就是因为这皇权不下乡,宗法替国法么。
如果只是这般喊一喊,闹一闹,那也没什么,赵顼虽然会觉得压力很大,但也不至于他想保王小仙都保不住。
很快的,京东路各地都出现了匪盗,大一些的甚至敢堂而皇之的攻打县城,大宋长久以来重文轻武的弊端再次显现,地方官府中的大多数对这些盗匪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以至于往往只是百十来人组成的土匪,甚至也没啥正经装备,地方官府却摆出了一副拿他们没有办法的样子,想要平乱,人家县里直接报个造反让你带禁军来平叛。
当然,也可能是他们压根不管甚至是在推波助澜。
可要是禁军真的来了,这些本来规模就不大的盗匪立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人家俩手一摊,不造啊。
等你走了人家再重新回来,总之是让人烦不胜烦。
而除了京东路之外其他的地方虽然没有闹得反贼遍地,但是各种刑事案件的数量却是明显激增,基层的零星小盗开始变得特别猖獗,火灾的数量明显增多。
而除此之外,散播流言,干扰征派,大规模块织请愿,基层乡吏大规模丢失地契,文书,甚至是有些县里的衙前役开始大规模逃役,有些衙役虽然没逃但是集体旷工摆烂,地方官府,主要是县衙也不知道是集体摆烂还是真管不了。
总之,这一次是从下到上的开始烂,胆子大一些和小一些的都有,不象是有人在组织,但绝逼是有人在搞串联,形成了一种默契。
老实说,朝廷其实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乡一级别摆烂,县一级别的官府就很难做事,尤其是大宋的衙前役制度本身就比较奇葩,这个时候就算是哪县令不想摆烂,想要支持王小仙,恐怕也没什么办法去拨乱反正。
其结果就是,乡一级行政几乎瘫痪,而县一级行政半瘫痪。
乡和县都瘫痪了,州府一级的官府也不过就只剩下一层壳子罢了。
和前两次请杀王小仙不太相同的是,这一次朝中的那些大臣们的反应倒是远没有前两次那么激烈,甚至他们连请杀王小仙的奏疏都已经懒得上了,更甚至于许多的大臣在聊天的时候都透漏出一种,对王小仙有些惋惜的情绪。
毕竞到了他们这个地位,即便是他们的家族,确实是和基层两个字已经没太大的关系了,他们的根基其实是在上层的,某种意义上也希望朝廷真的能够加强一点对基层的管控,因此对王小仙的所作所为是认可的。
北宋以来流行的也是六经注我,真正走到高处的大臣们普遍虽然会尊重孔子,但也没有那么尊重孔子,至少他们也会认为把孔子给请出家庙,将祭祀孔子的权力完全转移到朝廷手里确实是良策,只是这事儿干的确实又很反儒家而已。
王小仙所做的事情,确实是燃烧自己,在照亮大宋了,而且这一次在所有人看来王小仙恐怕都要九死一生了,以至于他们即便是不喜欢王小仙,这会儿却是也都纷纷有些唏嘘之感的。
“元师,满朝大臣中,我知道你一直是对王介白最好的,比介甫都好,我想问一问你的意见,这一次,王小仙保得住么?如果王仙死了,军中又会如何反应呢?”
垂拱殿内,赵顼几乎赶走了所有人,只是单独召见了元绛,如此问道。
“能保,当然一定是要保的,可就怕是—保不住啊,官家,快要收夏税了啊,夏税或许还好,其实各大州府城市,乃至于那些商贾们,大多都是在暗中支持王小仙的,也许能收上往年的七八折吧。
赵顼闻言沉默了良久,却是咬牙道:“五成便五成,若依介白之法,做下去的话商税应该会越收越多的吧?
朝廷这两年的财政状况已经明显比前些年好了,甚至三司,哦不,现在已经是四司了,甚至还有了盈馀,秋粮收得少一点,能不能花钱来买呢?
朝廷,难道不能顶着压力将此事推行下去么?此事,王小仙在去京东路之前其实是跟朕说过的呀。”
说着,赵顼的神情明显变得萎靡了一些,身上似乎散发着阵阵疲惫。
元绛闻言微微有些诧异,他还以为,王小仙桀骜成这个样子,尤其是过年逼宫之后,官家会对王小仙失望,君臣之间产生隔阂了呢。
可如今看来,这官家分明是一副想要死保王小仙的样子。
元绛是真的喜欢王小仙这个后辈,见状不由得也是替王小仙感到了几分欣慰,不过却也还是摇头道:“官家想的还是过于理想了,今年的夏秋两税——只能说,还要再看看。”
“而且除了税役之外,盗匪越来越多,同样让人警剔,朝廷又无力清剿,是打算让地方自行募兵呢?还是调用禁军呢?亦或者是放任自流呢?”
“王小仙改革的本意是好的,但却也确实造成了现在盗匪遍地的情况,而如果为了剿匪而允许地方上自己募兵,则国家分裂,军阀割据,不远矣。“
赵顼:“也就是说,王小仙改革,从根上来说,就是不可能成功,是注定失败,甚至也压根就不是良策的是么?可是我听说,这本来就是唐朝治理国家之法呀?”
元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大宋开国百年,一直都是如此,现在要恢复唐朝旧法,哪还会有这么容易呢?
况且唐朝之法,难道就一定真的是良法么?那唐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以百年为尺,唐朝所谓的强盛繁荣,又只维持了几年呢?”
“王小仙确实是有意要学初唐法门,唐朝时由县衙任免乡下里正,本也确实是上过战场的,战场上立下过功劳的优先,至少在当时,一个战场上下来的百战兵卒,只要不遇上真正跨乡连县的大豪强,也确实是压制得住。”
chapter_();
“然而初唐之后,大唐已无力再对外用兵,劳师远征,实际上已经愈发的成为了穷兵默武,战争的规模也小了,兵卒的身上没有了战功,到头来还不是一样,只能全凭资历背景说事,军中自然要山头林立,腐败横生,那这个时候谁能担任里正,自然靠的就是关系,势力,贿赂了。”
“况且自武则天之后,唐朝大规模的增加了科举的录取人数,自然也就培养出来了越来越多家里有人做官,做过官的地主,这些地主渐渐的又发展出来了真正的士绅阶级。“
“军人没有战功,只能走关系,而士绅地主家里又出了读书人,很容易去做官,退一步讲也容易因读书而结交到更上层的人脉,这所谓的县里挑选里正,最后选出来的自然也就越来越多都是地主豪强家里的子弟了。”
“官家,宋袭唐制,我大宋的一应发展制度,本来就是自唐朝发展过来的,本来就是自有一番道理的啊,王小仙想得确实是很好,可是初唐时之所以退伍兵卒能够压制乡村地主,是因为初唐之时的乡村地主,根本就没有门路让孩子去参加科举,要想在咱们大宋复制初唐之事,难道是要取消科举么?
“而且此举要想筛选出优秀的,有军功的军中人才,则我大宋必然也一定要象初唐一样四处征战,我大宋,有那个实力么?就算是有,最后又会不会和初唐一样走上一条盛极而衰的道路呢?”
“官家,您也说了,满朝大臣之中只有臣是最理解王介白,最欣赏王介白,也最心疼王介白的了,我看他就和看待自己的自知是一样的,我也看的出来他推崇初唐,推崇唐太宗席卷八荒,鲸吞宇内的大气势,官家想来也是如此,谁又会不喜欢唐太宗呢?”
“可是臣斗胆问官家一句,我大宋,确实是远不如初唐强盛,可同样是发展百年,唐到中期之时,真的比咱们大宋发展得更好么?即便是所谓的开元盛世,若当真是真的盛世,为何河北的百姓会如此持叛军呢?”
“官家若是羡慕唐玄宗,不妨也学他尽取天下之财聚于两都,至少一二十年之内,我大宋,未尝不可以一试所谓的开元盛景,人人都说初唐好,可是初唐,一共才几年啊。
元绛心知,赵顼这个官家在内心深处是认可王小仙的变法改革的,他也已经只能是尽力去劝诫了。
赵顼则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心里也明白,一个跟王小仙关系这么好的大臣都已经隐晦的说他王小仙变法变得是狗屎了。
元绛的话,自然会比其他人的要可信得多。
“所以,你的意见,也是王仙要杀么?”赵顼问道。
“不,不可以杀,这个时候杀王仙,必然会军动摇。”
“哦?那莫非是要流放么?”
元绛再次摇头:“王仙这种人,流放到哪里,哪里就定会起风暴的。”
“那元师是何意呢?”
“臣以为,应当看押,等到今年夏税,秋税之后,再做反应,一来,也试探一下军中,三衙,乃至于市井之民对此事的反应,二来也看一下今年的两税,到底—还有没有救,退一步看,若是秋后再判王小仙之罪状,也可以给军中,一个反应的时间。”
这么一说赵顼就明白了,感叹道:“元师,当真是大臣之中,少有的实心为国之人,朕,明白了,此事,容朕再考虑考虑吧,你先下去吧。“
“是,臣,告退。”
元绛走了,赵顼却是一个人在垂拱殿枯坐了半天,又将王小仙可能真正意义上最最坚定的盟友,李舜举给叫到了跟前来,却没问政,而是将他珍而重之收藏的,“变法五步走”拿出来给李舜举看了。
道:“王小仙跟我说过,大宋要完成变法改革,必须走得过这五个步骤,而且必须要一步步来,不能急,不能乱,更不能中断。“
“第一步,夯实制度威望,要变法的大义。”
“第二步,打通体制内的执行链条,重点是明确,强力,持久,尤其要获得功绩威望。”
“第三步,压制保守派,突破路径依赖,查找外部动员力。”
“第四步,是维持变法动力,激活改革动能。”
“第五步,是统一舆论,构建历史合法性,正当性。“
“王小仙说的这些话,当真是都挺新颖的,这里面好多都是没听过的词儿,但却能让人一听就懂,还蛮有意思的,这两年里我几乎是每隔几天都要拿他这所谓的变法五步重新去读,去看,也几乎是每一次,都能够温故而知新。”
“李舜举,你说这变法为什么这么难呢?咱们现在是卡在哪步了呢?”
“第二步吧。”李舜举毫不尤豫地道。
“是啊,是第二步,按照他王介白的理论,这个时候,反而不能去压制反对派了,否则按他说的,提前陷入到了不该陷入的政治斗争之中,变法,就要必然失败了。”
“介白的第三步,是压制保守派,突破路径依赖,查找外部动员力,朕一开始还不明白什么是路径依赖,什么是外部动员力,事到如今,朕却是反而看明白一点了。
“是你的军械监的工匠,是那些在军中承包酱油的商贾,是那些跟着介白的海商,是不甘于混吃等死,正在追求兵卒支持当军户代表的勋贵。”
“军队不打仗就会腐败,兵卒下了村也压制不了士绅地主,可如果工商两业可以一直发展兴盛,就算是不打仗了,工商业本身不是也能为军队持续提供能量么?
地方上商贾发展起来,未必就不能压制士绅,对吧?元师,不懂这个,朝中的大臣大部分应该都没看明白这个,挺好,不是坏事。”
“不过很显然,目前,他们还不够资格,远没有到成长起来能和朝中保守派大臣们斗上一斗的时候,朕现在要做的是培养他们,而不是利用他们,对吧,那是第三步才要做的事情,咱现在还在第二步呢,对吧。”
“王小仙现在是求死啊,不过风已经起了,他想用自己的命,给这新兴的外部动能争取发展的时间和机会,希望他死了之后商贾,勋贵,你的军械监都能成长起来,哎~,这第二步,怎么就这么难呢?难到了需要他王小仙的命的地步?”
“李舜举,你看看,按照他这奏疏的理论,朕现在差的,是什么呢?”
李舜举尤豫了一些,一咬牙,索性也不顾自己的宦官身份了,大声地说道:“是威望!官家现在,差的还是威望!若论对豪强,民间势力之狠辣,历代帝王,少有胜于汉武帝者,汉光武度田之时,同样是盈盈沸沸,天下皆反,可这些,依然改变不了,汉光武,汉武帝,他们都是一代明君,改变不了大汉的富强!”
“说得好啊,李舜举,回去之后,多去招募一些雕刻匠,多备一些蜡,朕,要亲自写邸报了,朕有话,想跟朕的将士们,好好的唠唠。”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为变法,我视死如归》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TBJ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