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糊了明纸的窗户,斜斜地打在向阳堡后勤处办公室的土墙上,照亮了何又余面前摊开的厚厚账本。
笔记未干的最新一栏,清晰地记录着:“接收:双山镇缴获,米式M1卡宾枪十二支30弹药五千发;日式三八式步枪六十五支,6.5mm弹药两万发;粮食八百担;新旧混杂的被服五百套…”
何又余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嘴角却噙着一丝满足的笑意。
仗打完了双山镇,缴获自然丰厚,但这庞大的物资入库、分类、登记、分配,才是她这管家真正的硬仗。
好在,如今的向阳堡后勤体系,早己不是当初万竹山大捷后手忙脚乱的样子了。
军队的划分更加清晰、正规化。
主力一团、二团、特务营、首属炮兵连、工兵连…每个单位都有明确的编制和物资配给标准。
军需库也分了区:武器弹药库、被服仓库、粮秣仓库、药品器械库,甚至还有个小小的“战利品及待修复物资区”,由老赵头带着几个心灵手巧的战士专门负责。
最让何又余感到心头暖融融的,是堡子里悄然兴起的那份烟火气。
仗要打,日子也要过。
随着根据地不断扩大和稳固,路泽江和周明恩早就提出,要尽力改善军民生活,让大家看到新政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于是,在堡子中心那条最热闹的、被战士们戏称为“向阳大街”的土路旁,几间原本空置或征用的铺面,挂上了崭新的招牌。
红星被服厂兼门市部, 这算是后勤处的亲儿子,但也是面向群众的。
厂长是原来柳林屯那位手艺精湛、思想进步的刘裁缝。
厂子里十几架缝纫机日夜不停地响着,不仅生产军装、绑腿、军帽、军鞋,也接老百姓改衣服、做新衣的活儿。
何又余特别要求,军装要结实耐穿,但给老百姓做的,尤其是女同志和孩子的,可以适当用些鲜艳的花布——这是从缴获的敌伪仓库里清点出来的奢侈品,低价出售,她又从空间里取出一部分颜色鲜艳的布料贡献出去。
还新建了军民合作社 ,这就是杂货铺了!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土布、火柴、煤油、甚至还有少量从敌占区弄来的洋火、肥皂、铅笔、本子。
负责人是原来双山镇一位可靠的账房先生,带着两个手脚麻利的小伙计。
东西不算特别丰富,但都是日常急需。
价格公道,可以用边区票,也可以用粮食、鸡蛋甚至柴火以物易物,极大方便了堡子里的军民。
何又余每天都会抽空去转转,看看货架,问问价格,听听乡亲们的反馈。
利民修理铺是老赵头的地盘延伸到了这里。
除了修理枪械,也兼修农具、锅碗瓢盆、甚至钟表!铺子门口常年挂着“修旧利废,服务军民”的牌子。
老赵头带着几个徒弟,整天叮叮当当,成了堡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铺子不仅实用,更是老赵头精神的寄托,看着那些破旧的东西在他手里焕发新生,特别有成就感。
今天,何又余手头要紧的事告一段落,她决定去街上转转,既是放松,也是“微服私访”,看看这些新开张的“产业”运转得如何。
刚走出后勤处的小院,就听见“军民合作社”那边传来一阵热闹的说笑声。
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二团新入伍的几个半大小子,正拿着刚发的边区津贴,挤在柜台前买铅笔和本子,兴奋地比划着要学写字。
售货的小伙计耐心地帮他们挑着,脸上也带着笑。
“何处长!” 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
何又余回头,是保育院的老师小莲,牵着小雨的手。
小雨头上扎着个崭新的红头绳,衬得小脸红扑扑的。
“小莲老师,带小雨买头绳?”何又余笑着蹲下身,摸摸小雨的头。
“是啊,在合作社买的,好看吧?”小莲笑着,“小雨可喜欢了,说像过年。
哦对了,何处长,保育院孩子们做手工用的彩纸和浆糊快用完了,我来补点货。”
“尽管买,记后勤处的账。”何又余爽快地说。看着小雨开心的样子和小莲认真的神情,她心里暖暖的,这才是她们拼命守护的生活啊。
转到红星被服厂门口,正碰上雷刚带着两个特务营的战士出来。
雷刚身上穿着一套崭新的藏青色军装,显得格外精神,只是他似乎不太习惯这么板正的衣服,别扭地扯了扯领口。
“哟,雷营长,新衣服上身,精神!”何又余打趣道。
雷刚老脸一红,嘿嘿笑道:“何处长就别笑话我了。
这刘裁缝手艺是好,就是…太合身了,感觉打架都不利索!”
“合身才显精神!这是咱们正规化的体现。”何又余笑道,“再说了,刘师傅特意改良了腋下和裤裆的裁剪,加了活动量,保证你摸爬滚打都不耽误!”
旁边一个战士插嘴:“营长,您就美吧!这料子多结实,比咱以前那补丁摞补丁的强百倍!”
雷刚笑骂了一句,对何又余说:“何处长,这新军装穿着是舒服,就是这绑腿带子,刘师傅说换成了新织的宽棉带,比布条好,可俺们几个老粗,一时半会儿还绑不利索…”
“放心,”何又余早有准备,“下午我就让厂里派两个手巧的姑娘去营里,专门教大家打新式绑腿,包教包会!”
“那敢情好!”雷刚这才满意地走了。
何又余走进被服厂。
里面缝纫机声哒哒作响,空气里弥漫着新布和棉线的味道。
刘裁缝正戴着老花镜,仔细检查一件刚做好的女式罩衫的针脚。
看见何又余,连忙放下活儿。
“何处长,您来了!正好,您看看这批给文工团做的演出服料子,这花色行不行?”刘裁缝拿起一块蓝底白碎花的细布。
“挺好,素净又精神。”何又余点头,“刘师傅,辛苦了,军装生产进度怎么样?”
“您放心!”刘裁缝拍着胸脯,“一团、特务营的夏装都齐了,二团和炮兵连的料子都裁好了,日夜赶工呢!保证在入伏前让大伙儿都穿上新衣裳!就是这染料…”他压低声音,“咱自己熬的土靛青,颜色是正,就是不太经洗…”
“染料的问题记下了,”何又余在随身的小本子上记了一笔,“我回头跟老赵头说说,看能不能想办法再改进提纯工艺,或者看看能不能从外面弄点固色剂,先保证供应,质量咱们慢慢提升。”
离开被服厂,何又余信步走到利民修理铺。
老赵头正聚精会神地对付着一把锈死的铁锁,旁边还放着两把豁了口的锄头和一个瘪了嘴的铁皮水壶。
大黑和二黄懒洋洋地趴在铺子门口的阴凉地里,脖子上居然也套上了老赵头用旧皮带改的项圈,看起来神气了不少。
“赵老,忙着呢?”何又余笑着打招呼。
“哎,何处长!”老赵头抬起头,抹了把汗,脸上笑开了花,“不忙不忙!给乡亲们修点家伙什儿,顺手!您看,这把锁,锈得跟铁疙瘩似的,我给它泡了醋,正慢慢敲呢,保管能开!”他指着那水壶,“这壶,底儿漏了,补块锡就好,费不了什么事儿,就是这锄头…”他拿起一把,“豁口太大,得回炉加钢,费点功夫。”
“您老悠着点,别累着。”何又余叮嘱,“需要什么材料,或者人手不够,尽管跟我说,我去给你找。”
“够!够!”老赵头连连摆手,“材料库房里有边角料,够用,小徒弟们也学得快,能搭把手。看着这些东西修好了又能用,心里头舒坦!”他拿起脚边一个修好的马蹄表,拧了拧发条,那表立刻发出清脆的“哒哒”声,“您听,这声儿,多带劲!”
听着那清脆的“哒哒”声,看着大黑二黄悠闲甩动的尾巴,闻着空气里混合着新布、机油和阳光的味道,听着街上军民隐约的谈笑声,何又余深深吸了一口气。
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驱散了连日盘库对账的疲惫。
后勤是什么?是冰冷的数字,是堆积如山的物资,是精确到每一颗子弹、每一粒米的算计。
但后勤更是这眼前的一切——是新军装上挺括的线条,是合作社里孩子们买到铅笔时的笑脸,是刘裁缝精益求精的针脚,是老赵头修好旧物时的满足,是这向阳堡里越来越浓的、安稳踏实的烟火气。
她理了理鬓角,脸上带着宁静而坚定的笑容,转身向后勤处走去。账本还在等着她,下一批运往前线的物资清单也需要她签字
拾迩月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TEZ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