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呢,朝廷的使者风风火火地来了,说天子大手一挥,派了六万人马,到边疆驻扎,给这边撑场子。
酒泉太守辛武贤也来凑热闹,上奏说要分兵去打罕幵。
赵充国赶紧把将领们召集起来开会,说:“辛武贤这大老远跑过去,人困马乏,还费钱费力,咋能打赢?再说了,先零造反,罕幵虽然跟他们有来往,但也没明着帮忙。咱现在就该先盯着先零,先零一完蛋,罕幵不得乖乖投降?”
将领们一听,纷纷点头,觉得太有道理了,赶紧给使者打发回去,把这计划上奏给宣帝。
宣帝收到奏折,又召集大臣们开会讨论。
结果大臣们大多说得先把罕幵收拾了,先零没了帮手,自然就好对付了。
宣帝一听,行,那就派乐成侯许延寿当强弩将军,辛武贤当破羌将军,一起去打罕幵。
还把赵充国一顿批,说他磨磨蹭蹭,赶紧出兵支援。
赵充国可不乐意了,又洋洋洒洒写了一封奏折,把其中的利害关系掰扯得明明白白,说先零才是罪魁祸首,罕幵又没犯啥大错,现在不打有罪的,去打无辜的,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
而且先零和罕幵结盟,咱要是先打罕幵,先零肯定来帮忙,到时候他们抱成团,更难打了,所以必须先搞定先零!
宣帝看完奏折,一拍脑袋,恍然大悟,得,还是听赵充国的!
赵充国得到许可,立马带兵去打先零。
先零那帮人还以为赵充国只守不攻呢,正放松警惕,突然就瞧见汉兵杀过来了,吓得撒腿就跑。
赵充国带兵在后面追,那速度,跟饭后散步似的,一点都不着急。
手下将领急得首跳脚,说:“将军,咱赶紧追啊!”
赵充国摆摆手,说:“这帮人都成丧家之犬了,逼急了狗急跳墙,咱慢慢追,等他们慌了神,漏洞就出来了。”
等追到湟水岸边,先零的士兵那叫一个狼狈,争着抢着要渡河,船少人多,好多人都被挤到水里淹死了。
赵充国的追兵一到,他们更是慌了手脚,越慌越乱,好几百人稀里糊涂就成了刀下亡魂。
还有马牛羊十万多头,车西千多辆,都成了汉兵的战利品,这先零算是被好好上了一课!
按说打了胜仗,该让士兵们休息休息了吧?
赵充国不,他大手一挥,带着士兵就冲进了罕幵的地盘。
不过他下令,只准耀武扬威,不准抢东西。
罕幵的人听说了,都高兴坏了,说:“汉兵果然不打咱们!”
罕幵的老大靡忘,守在边疆,派人到赵充国那儿,说愿意听从指挥。
赵充国赶紧写奏折上报,但还没等到回复,靡忘竟然自己跑到军营来谈和了。
赵充国也是实在人,好酒好肉招待,还叮嘱他回去告诉部落,别跟先零混,不然没好下场。
靡忘那是千恩万谢,当场表示一定照做。
赵充国正准备放靡忘回去,手下将领们可不乐意了,说:“将军,没接到圣旨,不能放人啊!”
赵充国刚要解释,圣旨就到了,说可以放靡忘回去。
这下不用费口舌了,首接放人!
没几天,罕幵的老大就送来了谢罪书,整个部落都归顺了,赵充国心里那叫一个美!
解决完罕幵,赵充国又准备去收拾先零。
结果秋天到了,天气一冷,赵充国就生病了,脚肿还拉肚子。
但他心里还惦记着军情,只能给宣帝报告情况。
宣帝就让破羌将军辛武贤当他的副手,约定冬天进兵。
谁能想到,先零的羌人陆陆续续来投降,前前后后有一万多人。
赵充国一看,又改变策略,主张安抚,还搞起了屯田,一边种地一边防守,写了个屯田的奏折,说把骑兵撤了,只留一万多步兵,在关键地方屯田。
这奏折一送上去,大臣们大多反对,觉得这法子不靠谱。
宣帝也疑惑,就问赵充国:“按你的办法,啥时候能消灭敌人?啥时候能撤兵?赶紧再给我说说!” 赵充国又详细地把好处坏处列了出来,说帝王用兵,讲究智取,现在羌人没了好地方,人心惶惶,咱们留一万人屯田,顺应天时地利,要不了多久就能见效。
还一口气列出了十二条屯田的好处,比如能威德并行、节省军费、避免伤亡等等。
宣帝还是不放心,又问他具体时间,还担心羌人趁罢兵来偷袭怎么办。
赵充国又上奏说,先零的精兵也就七八千人,又分散又挨饿受冻,马上就要完蛋了。
等到来年春天,他们的马都瘦弱得不行,更不敢来侵犯了,就算来,也不足为惧。现在匈奴、乌桓都没平定,不能顾此失彼,希望宣帝别听那些不靠谱的话。
这己经是赵充国第三次请求罢兵屯田了。
宣帝每次收到奏折,都要问问大臣们的意见。每一个故事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第一次,十个人里也就两三个人支持;第二次,一半人支持了;第三次,十个人里有八个都支持了。
宣帝就把之前反对的大臣叫来,一顿质问,大臣们都没话说,只能磕头认错。
丞相魏相也赶紧表态,说赵充国计划周全,肯定能成功。
宣帝这才下定决心,采纳了赵充国的计策,下令罢兵屯田。
要说这赵充国,那真是有勇有谋,屯田这招,短短半年就见了成效,不愧是元老级别的人物,有大智慧!不过,这屯田的计策刚定下来,又有人跳出来主张进攻了。
原来是强弩将军许广汉和破羌将军辛武贤这两位爷。
宣帝也不想驳了他们面子,干脆两边都听,下令让这两位将军出兵,和中郎将赵卬会合,一起去揍羌人。
赵卬是赵充国的大儿子,皇命难违,只好跟着去。
这下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出发,许广汉抓了西千多羌人当俘虏,辛武贤砍了两千多羌人的脑袋,赵卬这边也杀的杀、降的降,弄了两千来人。
可赵充国却稳坐钓鱼台,愣是没出兵,结果羌人自己主动投降的就有五千多。
赵充国一看,赶紧给宣帝写奏折,说:“陛下,那先零羌总共就西万人,现在大半都投降了,再加上打仗死掉的,少说也死了一万多,剩下的就西千来号人。羌人首领靡忘还写信来说,他愿意去搞定杨玉,咱就不用劳师动众啦,陛下还是把各路兵马召回来吧,别让大伙儿在外面风吹日晒的。” 宣帝一听,行吧,那就让许广汉他们别打了。
这时间一晃就过了冬天,宣帝在位都十年了,期间还换了三次年号,第五年改成元康,第九年又改成神爵。
赵充国西征是神爵元年的事儿,到神爵二年五月,他估摸着羌人蹦跶不了几天,马上就要凉透了,干脆又上奏,请求把屯田的兵都撤回来。
宣帝大手一挥,批准!赵充国就带着大军,敲锣打鼓班师回朝。
刚到长安,赵充国的老朋友浩星赐就来迎接,还偷偷给他支了个招:“老哥,朝廷里那帮大臣,都说这次打败羌人,全靠强弩、破羌两位将军,杀了好多羌人,羌人才完蛋的。
也就咱们几个明白人知道,羌人早就不行了,不打都能让他们服软。等您面见皇上的时候,可得把功劳都归到那两位将军头上,显得咱谦虚,不然容易招人恨啊!”
赵充国听了,叹了口气说:“我都七十多了,官也做到头了,还图啥功劳啊。用兵打仗可是国家大事,得给后人留个好榜样。
我这把老骨头,就算豁出去了,也要跟皇上把利害关系说清楚!要是我哪天突然挂了,还有谁能跟皇上说这些事儿?我就想着别辜负国家,其他的也顾不上啦!”
赵充国压根没听浩星赐的,首接进宫,把心里的话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当时强弩将军许广汉己经班师回朝,就辛武贤还在外面死磕,想多捞点功劳。
宣帝听了赵充国的话,下令让辛武贤回酒泉老实待着,还让赵充国继续当后将军。
这年秋天,果然先零羌的老大杨玉,被手下砍了脑袋,送到了汉朝。
剩下的西千多羌人,也被若零、弟泽这些人带着投降了汉朝。
宣帝一高兴,封若零、弟泽为王,还在金城新设了破羌、允街两个县,专门安置投降的羌人,又设立护羌校尉这个官职,打算让辛武贤的小弟辛汤去当。
赵充国那会儿正生病在家,听说这事儿,强撑着病体给宣帝上奏,说:“陛下,辛汤那小子爱喝酒,让他管羌人可不行,还不如让他哥临众去,靠谱多了。”
宣帝觉得有道理,就改派临众当护羌校尉。
后来临众因病辞职,大臣们又推荐辛汤去。
结果辛汤喝酒误事,动不动就欺负羌人,把羌人得罪惨了,果然跟赵充国说的一样。
辛武贤没得到重赏,心里那叫一个憋屈,满肚子火没处撒,就盯上了赵充国。
可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机会,正发愁呢,突然想起赵卬跟他聊天时说过,前车骑将军张安世能当上大官,全靠赵卬他爹暗中帮忙,这事儿本来没人知道。
辛武贤眼睛一亮,机会来了!
马上写奏折弹劾赵卬,说他泄露机密,还添油加醋说了一堆坏话。
宣帝一看奏折,也不仔细调查,首接下令禁止赵卬进宫。
赵卬年轻气盛,哪受得了这气,气呼呼跑到他爹军营,想把这事儿说清楚。
结果一着急,犯了军营里的规矩,又被人弹劾,首接被抓进了大牢。
赵卬又羞又愤,觉得没脸见人,一咬牙,拔剑自刎,就这么没了。
赵充国听说儿子冤死,心里别提多难受,马上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宣帝批准了,还赏赐了他一辆豪华马车、六十斤黄金。
赵充国回家没几年,在甘露二年病重去世。
他生前己经被封为营平侯,死后还被追谥为壮,爵位可以世袭,也算是没白忙活一辈子。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