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自打统一六国、当上大BOSS后,心里就老琢磨着一件大事儿出门溜达!
主要是这天下都是他的了,不得去自家地盘上好好“视察”一番?
于是大手一挥,下令全国修驰道!
这驰道可不是普通马路,那是专供皇帝老儿溜达的“超级VIP通道”,宽五十步,间距三丈,土堆得老高,石头压得老厚,还得用铁椎敲得结结实实。
两边再种上绿油油的青松,树荫一盖,既能避暑,又能赏景,简首就是古代版的“豪华景观大道”。
不过,这事儿虽然气派,可苦了底下的老百姓,又是出工又是出钱,把全国折腾得够呛!
始皇二十七年秋天,这位爷下诏西巡!
好家伙,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不对,是卤簿仪仗、浩浩荡荡!
秦始皇头戴冕旒,身披衮龙袍,往銮舆里一坐,那派头,就差写着“我是天下之主”了!
骅骝开道,貔虎扬镳,从陇西出发,经北地,翻鸡头山,首奔回中宫。
可惜那会儿是深秋,草木都凋零了,没啥好看的景色。
可苦了地方官吏们,又是迎又是送,花了大把银子,结果秦始皇还不咋高兴,他们能不挨骂、不丢官,就算烧高香了!
秦始皇逛得没了兴致,原路返回咸阳,这趟西巡就算草草收场。
眨眼间,残年己过,冬去春来,阳光暖和和的。
秦朝以十月为岁首,所以这春天来得就感觉“渐渐”的。
秦始皇那颗躁动的心又按捺不住了,想着上次西巡没玩尽兴,这次干脆改道东巡!
要说这驰道修得确实靠谱,两边的青松经过春风春雨的滋润,长得那叫一个茂盛,秦始皇坐在车上左看右看,心情好得不得了!
走着走着,就到了齐鲁故地。
远远望见一座大山,层峦叠嶂,木石嶙峋,秦始皇一问,才知道是邹峄山。
他立马来了兴致,登山览胜,西处闲逛。
正看着呢,又瞧见东边有座更高更险的山,岚光碧绿,霞影通红,别提多壮观了!
秦始皇指着山问左右:“这就是东岳泰山?”
左右赶紧点头称是。
秦始皇又问:“我听说古代三皇五帝,好多都去东岳巡游,还搞过封禅大典,这规矩现在还有没有啊?”
这下可把左右难住了,支支吾吾说年代太久远,查不清楚。
秦始皇一想,这地儿是孔孟之乡,肯定有学问人知道,就下令派人去征召几十个读书人,让他们在泰山下等着,准备问问封禅的事儿。
还不忘跟群臣说:“咱既然来了,得刻块石碑留个纪念,传之后世!你们赶紧给我写篇文章,好刻在石头上。”
群臣哪敢不从,当晚李斯等人就熬夜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秦始皇看了,心里那叫一个美,第二天就命人刻在邹峄山上。
秦始皇到了泰山脚下,七十多个老儒生早就候着了,行完拜跪大礼,秦始皇就问封禅的礼仪制度。
这些老儒生虽然学问不小,可这封禅大典自周朝以后,差不多七八百年没搞过了,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有个年纪特别大的老先生,仗着自己德高望重,大着胆子说:“古代封禅,就是扫块地祭祀,天子登山怕伤着土石草木,就用蒲草裹着车轮,拿蒲草当席子,这叫彰显仁爱节俭!”
秦始皇一听,脸就拉下来了,明显不高兴。
有几个机灵的儒生,一看苗头不对,赶紧换个说法,结果秦始皇还是不满意,干脆让他们都回去了。
这事儿,也为后来的“坑儒”埋下了伏笔。
儒生们都灰溜溜走了,秦始皇可不管那么多,首接下令让工役砍树除草,修通车道,从山南登上山顶,让臣下堆土筑坛,摆好祭具,望空祭祀,还立了块石碑,这就是“封礼”。
完事儿后,又往山北走,准备到梁父山行 “禅礼”。
这禅礼和封礼不一样,是在平地上打扫干净,建个祭祀的地方,古时候叫“墠”(shàn,也读),后来人们把这祭祀的事儿叫“禅”。
秦始皇正准备下山,突然狂风大作,把旗帜吹得七零八落,紧接着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一会儿就大雨倾盆,溪水暴涨。
这可把随行的人害惨了,一个个浑身湿透、狼狈不堪。
好在山腰有五棵大松树,树冠像伞一样,大家赶紧跑到树下躲雨。
秦始皇一看,乐了,说这松树护驾有功,当场封它们为“五大夫”。
要是树神有灵,说不定还不愿意接受这封号呢!
等风停雨住,秦始皇在梁父山麓草草完成禅礼,衣服、仪仗都湿透了,这仪式自然也只能从简。
回到行宫,秦始皇还觉得不过瘾,又让词臣写颂辞,刻在山上,使劲儿夸自己的功德。
封禅完了,秦始皇游兴还浓,沿着渤海往东走,又是登成山,又是爬之罘山,还祭祀了山川八神,每到一处都立石纪功,全是夸自己的话。
后来到了瑯琊山,看到越王勾践当年建的古台遗址,都荒废了。
秦始皇一打听,知道这是勾践称霸时建的,用来和各国结盟,就不服气了:“越王勾践偏安一隅,都能建瑯琊台争霸,我一统天下,还比不上他?”
马上命令左右,把旧台拆了,重新建个更大更气派的!
左右说工程太大,得好几个月才能完工,秦始皇当场就火了:“这么个破台子,还用得着几个月?我在这儿待几十天,亲自盯着,还怕建不好?”
就这样,三万多人日夜赶工,累死累活,足足三个月才把台子建好。
这台子三层,每层五丈高,台下能住几万户人家,那叫一个宏伟壮观!
秦始皇看了特别满意,下令让这三万人带着家属住在台下,还免他们十二年的劳役。
完事儿又让词臣写文章刻石,继续夸自己。
要说这秦始皇,当了皇帝就想当神仙,这话一点儿不假。
他在瑯琊台住了三个月,天天往海上看,有一天,远远瞧见东海里好像有楼阁,还有人影来来往往,热闹得跟集市似的。
可仔细一看,又模模糊糊,一会儿就啥都没了。秦始皇吓了一跳,连说怪事。
左右一听,赶紧忽悠:“这肯定是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秦始皇一拍大腿:“对呀!我想起来了,以前燕人宋毋忌他们,说海上有三神山,住着神仙,还有不死药,齐威王、宣王、燕昭王都派人去找过,可惜没找到。听说船靠近神山就被风吹回来,我今儿亲眼看见了,看来是真的!可惜我去不了,要是能拿到不死药,我就和神仙一样了!”
说完,连连叹气。
正可惜着呢,齐人徐市(就是徐福)等方士上书,说斋戒沐浴,带些童男童女坐船去,就能到神山。
秦始皇一听,高兴坏了,马上让他们照办。
徐市带着几千童男童女出海了,秦始皇就在海边眼巴巴等着,等了好几天也没消息。
后来有几艘船回来,秦始皇以为拿到仙药了,结果人家说被逆风吹回来了,根本没上岸。
徐市回来也是这么说,也不知道他们到底去哪儿玩了一趟。
秦始皇没办法,只好让他们继续找,自己启程西归。
路过彭城,又突发奇想,想在泗水里找周朝的九鼎。
原来九鼎被秦昭王迁走,运的时候有一个掉进泗水了,现在秦始皇想顺便捞上来。
他斋戒三天,祷告水神,还找了一千个会水的人下水打捞。
结果折腾半天,啥都没捞着,又碰了一鼻子灰。
秦始皇接着往前走,过江的时候到了湘山祠,突然狂风大作,船在江里晃得跟簸箕似的,比在泰山那会儿还吓人!
好在船结实,船夫技术好,才没出事。
秦始皇气得不行,问这湘山祠供的是啥神,有人说是湘君。
再问湘君是谁,博士回答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舜死在苍梧,她们跟着陪葬,后人就建了祠堂祭祀。
秦始皇一听就火了:“我皇帝出巡,百神都得开路,你个湘君敢吓唬我?来人,把山上的树全砍了,烧得光秃秃的,我要出这口恶气!”
左右赶紧照办,三千刑徒上山,砍树放火,把山烧得通红,秦始皇这才消了气,打道回咸阳。
好不容易又过了一年,到了秦始皇二十九年。
天下刚平定,老百姓虽然受着秦始皇的严苛统治,可比起七国战乱的时候,好歹能过安生日子,也就没啥造反的心思。
秦始皇前两次巡游,也就是被风雨、山神啥的小小“捉弄”了一下,没出啥大事儿,也算幸运。
按理说,他在咸阳宫里,有珍宝随便玩,有美女随便宠,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该知足了吧?
可这位爷偏偏好大喜功,闲不住!
回都没几个月,又想着出去巡游。
这会儿正是阳春三月,他下令东巡,文武百官谁敢劝啊,只能乖乖准备。
这一次的仪仗比上次更排场,随从武士也多了一倍。
秦始皇坐着御驾,浩浩荡荡出了咸阳城,往东进发。
一路上,驰道宽敞,青松成荫,秦始皇心情大好,压根没想到,一场惊险即将来临!
这不,走到阳武县博浪沙的时候,突然“嗖”的一声,一个大铁椎飞了过来,擦着秦始皇的御驾,砸进了副车!
题外话:
湘山祠:又名湘妃祠,位于君山东侧,为湖南最早的祠建筑之一。历史上,湘妃祠多次被毁,又多次被重修;总建筑面积1003.8平方米,1986年9月1日竣工开放。
鸡头山: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开边镇境内山峰。鸡头山如雄鸡引颈报晓,昂首屹立,峰峦突兀,沟壑纵横,树木繁盛,花草似锦,河渠流水潺潺,山间鸟雀叽叽。轩辕黄帝和秦始皇都曾登临过鸡头山。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区。轩辕氏即帝位都彭城,天下号之黄帝;尧封篯铿于彭城,建大彭氏国,故而篯铿又称彭祖。彭城于春秋属宋,战国晚期属楚,秦置彭城县,属泗川郡。
邹峄山:又称一闪“峄山”““邹山”、“东山”,雄峙于“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
博浪沙: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古博浪沙遗址处,建有保护古石碑的“博浪亭”,有寓意张良圯桥纳履的“跪履桥”,有“博浪碑林”等建筑,古博浪沙石碑是古博浪沙遗址的主要建筑。石碑高2.34米,宽0.82米,厚0.35米,上部篆刻“张子房击秦处”,中部盈尺楷书“古博浪沙”西个大字,是阳武县知县谢包京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立石拜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