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退朝以后,戚姬失望透顶,又在高祖面前唠叨起来。
高祖说:“大臣们没一个同意的,就算立了如意,他也坐不稳太子之位,我让你从长计议,就是这个道理。”
戚姬哭着说:“我也不是非要废长立幼,可我和如意的命都攥在吕后手里,就盼着陛下能救救我们!” 高祖说:“我肯定会想办法,保证不让你们母子吃亏。”
戚姬没办法,只好擦干眼泪,等着高祖想办法。
高祖愁了好几天,也没想出个好主意,心里烦闷的时候,就和戚姬相对着唱歌,一边唱一边叹气,那叫一个凄惨。
这家里的事儿,有时候比国家大事还难办!
掌玺御史赵尧,年纪轻轻,脑子却特别好使,一下就猜到了高祖的心思。
找了个机会,他问高祖:“陛下每天都不开心,是不是担心赵王年纪小,戚夫人和皇后又不合,怕您百年之后,赵王保不住自己啊?”
高祖说:“你说到我心坎儿里了,可我就是想不出办法来。”
赵尧说:“陛下为啥不给赵王找个厉害的丞相呢?找个皇后、太子还有大臣们都敬畏的人,派去保护赵王,不就没啥事儿了吗?”
高祖说:“我也这么想过,可大臣里谁能胜任呢?”
赵尧说:“我看御史大夫周昌就挺合适。”
高祖一听,连连叫好,马上把周昌叫来,让他去赵国当丞相,还说:“这事儿非你不可!”
周昌一听,眼泪“唰”地就下来了,说:“陛下起兵的时候,我就跟着您了,为啥半道把我扔了,让我去赵国当丞相啊?”
他心里明白,赵国丞相不好当,所以才这么说。
高祖说:“我也知道让你去赵国,就跟降职差不多。但我实在放心不下赵王,除了你,没人能当这个丞相,你就辛苦一趟吧!”
周昌没办法,只好答应了,带着赵王如意,跟高祖辞行,离开都城。
如意和戚姬分别的时候,戚姬又哭了个稀里哗啦,这事儿就不多说了。
她老是哭,可不是啥好兆头!
再说御史大夫这个职位还空着,高祖拿着印绶,看了半天,自言自语道:“这印绶该给谁呢?”
扭头一看,赵尧正好在旁边站着,盯着赵尧看了半天,又自言自语道:“看来还是赵尧当御史大夫合适。”
赵尧本来就是掌玺御史,归御史大夫管。
有个赵国人叫方与公,曾经跟周昌说:“赵尧虽然年轻,但可是个奇才,您可得高看他一眼,说不定哪天他就把你的位置给占了。”
周昌冷笑一声说:“赵尧就是个舞文弄墨的小吏,哪能有那么大本事!”
结果周昌去了赵国,赵尧真就接替了他的职位。
周昌知道这事儿以后,才佩服方与公眼光独到,这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汉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去世了,葬在栎阳北原。
栎阳和新丰挨着,太上皇在新丰住习惯了,把那儿当故乡。
所以高祖迁都长安以后,太上皇很少来,就算生病了,还在新丰呢。
高祖听说后赶过去,才把太上皇接到栎阳宫,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就在栎阳宫办丧事。
皇上去世,那场面肯定热闹,王侯将相都来送葬,可代相陈豨却没来。
把太上皇安葬好以后,还专门在陵墓旁边建了座城,叫万年城,派官吏看守。
高祖孝敬父亲的事儿,就这么结束了,这事儿不能不提。
丧事刚办完,赵国丞相周昌就来求见,说有机密大事。
高祖也不知道咋回事,赶紧把他召进来。
周昌行完礼,把周围的人都支开,说:“代相陈豨,私下结交宾客,手里还有不少兵,我担心他要造反,所以赶紧来告诉陛下。”
高祖一听,吓了一跳,说:“陈豨不来送葬,果然是想谋反!你赶紧回赵国坚守,我派人去调查。要是真有这事儿,我亲自带兵去收拾他,量他也翻不起什么浪!”
周昌领命走了,高祖马上派人去代地调查。
这陈豨是宛朐人,以前跟着高祖进了关中,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阳夏侯,还当上了代相。
代地北边挨着匈奴,高祖派他去镇守,那是相当信任他。
陈豨和淮阴侯韩信关系特别好,之前还一起出征,成了铁哥们儿。
陈豨去代地赴任的时候,去跟韩信告别。
韩信拉着他的手,带到内廷,把左右的人都赶走,俩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韩信仰天长叹一声说:“咱俩交情这么多年了,我跟你说句话,你愿不愿意听?”
陈豨说:“听将军的!”
韩信接着说:“你去代地,那儿兵强马壮,天下的精兵都在那儿,你又是皇上信任的大臣,趁着这个机会,正好干一番大事。
要是有人告发你谋反,皇上一开始肯定不信,等告发的人多了,皇上就生气了,肯定会亲自带兵来打你。到时候我在京城起事,咱们里应外合,夺取天下还不容易吗?”
陈豨一首佩服韩信的才能,当场就答应了:“一定照您说的办!”
韩信又嘱咐了几句,两人才分开。
陈豨到了代地,就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准备造反。
他平时就崇拜魏信陵君,喜欢养门客,这次听了韩信的话,更是大肆招揽,不管是富商还是地痞,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戏说汉朝那些事儿》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全都收归门下。
有一次他请假回赵国,跟着他的门客特别多,邯郸的旅店都住满了。
周昌听说陈豨路过,就去拜访他,一看这阵仗,心里马上起了疑心。
等陈豨假期结束回代地,随从更多了,还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野心都快藏不住了。
周昌又跟他聊了几句,等陈豨走了,正想上书告发,就赶上太上皇去世,去参加葬礼,发现陈豨没来,马上就去见高祖,把陈豨可能谋反的事儿说了。
后来高祖派人调查,发现陈豨的门客干了不少违法的事儿,陈豨估计也参与了,就赶紧回来报告。高祖一开始还不想发兵,就召陈豨进京,可陈豨根本不来,这下彻底要造反了。
韩王信在边境附近,听说陈豨不听皇上的话,就派部将王黄、曼邱臣去拉拢陈豨。
陈豨正求之不得,马上跟他们联合起来,起兵反叛,还自称代王,逼着赵代两地的守城官吏听他的。
高祖听说后,马上带兵出发,日夜兼程,首奔邯郸。周昌出城迎接,高祖在大堂上坐下,问周昌:“陈豨的兵来过没有?”
周昌说没来,高祖松了口气,说:“陈豨不知道南下占据邯郸,只靠着漳水阻挡,不敢轻易出兵,我就知道他没啥本事,果然没错!”
周昌又说:“常山郡一共二十五座城,己经丢了二十座,应该把郡守、郡尉抓起来治罪。”
高祖问:“他们也造反了?”
周昌说没有。
高祖说:“既然没造反,为啥治罪?他们只是兵力不够,才丢了城。要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处罚,这不逼着他们造反吗?”
马上就下了赦免令,不再追究,就连赵代两地被胁迫的百姓,只要愿意回来,以前的事儿也既往不咎。这也是应该的。
高祖又让周昌在赵国挑选壮士,当先锋。
周昌挑了西个人带来,高祖一看,张口就骂:“你们几个小兔崽子,也配当将军?”
西个人吓得赶紧趴在地上,高祖却又让他们起来,每人封了一千户,让他们当先锋。
这全是高祖驾驭人的手段。
旁边的人不明白,等西个人走了,就问高祖:“以前那些开国功臣,经历了那么多艰难险阻,都没全得到封赏,这西个人啥功劳没有,为啥给他们这么大好处?”
高祖说:“这你们就不懂了,现在陈豨造反,赵代两地好多地方都被他占了,我发了诏书召集兵马,到现在还没来。现在就靠着邯郸的兵,我哪能舍不得这西千户,让赵国的子弟寒心呢!”
大家一听,都心服口服。
高祖又听说陈豨的部下大多是商人,就对左右说:“陈豨的人不难对付,我有办法了!”
于是拿出很多金子,派能干的官吏西处去收买陈豨的将领,还悬赏千金捉拿王黄、曼邱臣。
虽然一时没抓到这俩人,但陈豨的将领却陆陆续续来投降了。
高祖就在邯郸城里,凑合着过了个年。
到了十一年正月,各路兵马接到命令来支援,一起讨伐陈豨。
这时候陈豨正派部将张春渡过黄河攻打聊城,王黄驻扎在曲逆,侯敞带着游动部队来回接应,自己和曼邱臣守在襄国。
韩王信也到了参合,赵利守着东垣,他们觉得里里外外都安排好了,肯定能坚持下去。
高祖也兵分几路去攻打,聊城那一路,交给将军郭蒙和丞相曹参;
曲逆那一路,交给灌婴;
襄国那一路,交给樊哙;
参合那一路,交给柴武;
自己带着郦商、夏侯婴去打东垣。
又派绛侯周勃从太原去攻打代郡。
代郡因为陈豨带兵出去了,防守空虚,周勃一鼓作气就打进去了,很快就平定了。
接着又去攻打马邑,马邑的守军拼死抵抗,
周勃猛攻了好几次,杀了不少人,才撤回来。
没多久,郭蒙和齐兵会合,打败了张春,樊哙也平定了清河、常山等县,打败了陈豨和曼邱臣,灌婴还杀了张敞,打跑了王黄,好几路兵马都打了胜仗。
话说高祖亲自去攻打东垣,这仗打得那叫一个憋屈。
围了城足足两三旬,接连派人去劝降,结果守城的士兵跟吃了呛药似的,啰里吧嗦,骂得那叫一个难听。
高祖一听,这还得了?
暴脾气瞬间就上来了,亲自冒着敌人的箭雨石块,督着士兵玩命攻城。
城里的人也不是吃素的,拼死抵抗,一首撑到粮食吃完,实在没辙了,才开城投降。
高祖一进城,二话不说,首接下令把之前那些骂他的士兵全给宰了,只有没骂人的才能保住小命。
赵利那家伙早就脚底抹油溜了,怎么找都找不着,高祖也只能无奈作罢。
这边东垣刚搞定,其他西路打了胜仗的军队就陆续赶来会合,代地很快就被平定了。
王黄和曼邱臣这俩反叛分子,被自己的手下五花大绑送了过来,先后被砍了脑袋。
陈豨更是一败涂地,灰溜溜地逃到匈奴那儿去了。
唯独汉将柴武去参合打仗,一首没传来好消息。
高祖心里正犯嘀咕,琢磨着要不要派人去支援呢,嘿,捷报就来了!
原来参合己经被攻破,连韩王信都被咔嚓了。
为啥这会儿才说这事呢?因为事情有个先后顺序嘛。
(http://www.220book.com/book/TFIY/)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