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西,应天府皇宫内钟鼓齐鸣,金色琉璃瓦在朝阳下折射出耀眼光芒。朱元璋头戴十二旒冕旒,身着绣满金龙的明黄冕服,缓缓登上奉天殿宝座。殿下丹陛两侧,身着绯袍的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三万禁军甲胄鲜明,长枪如林。当司礼太监用尖细嗓音宣读"大明开国,改元洪武"的诏书时,响彻云霄的"吾皇万岁"声中,一个崭新的王朝正式屹立于华夏大地。
册封典礼在午后举行。朱元璋手持金丝镶边的诏书,目光扫过阶下功臣:"诸位随朕起于微末,南征北战十余年,方有今日山河。今论功行赏,以彰天道!"话音未落,徐达率先出列,这位与朱元璋相识于濠州的同乡,此刻身披玄色蟒袍,身姿依旧挺拔如松。"魏国公徐达,授太傅、中书右丞相、太子少傅,食禄五千石!"诏书声落,徐达跪地叩首,额间己沁出汗珠——他深知这份荣耀背后,是鄱阳湖血战中身中三箭仍挥刀督战的凶险,是攻克大都时严禁士兵扰民的苦心。
常遇春的册封引发全场瞩目。这位被称为"常十万"的猛将,此刻却罕见地红了眼眶。"开平王常遇春,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太子少保,追封三代!"朱元璋特意走下御阶,亲手将象征兵权的虎符递到他手中:"当年衢州之战,若非贤弟单骑冲阵,哪有今日?"常遇春哽咽着接过虎符,恍惚间又回到至正十九年那个暴雨倾盆的日子——他率五千骑兵,在泥泞中疾驰百里,突袭元军大营,亲手斩杀敌将,血水混着雨水浸透战袍。
冯胜、李文忠、邓愈等功臣依次受封,仪式庄重而热烈。唯有沐英受封时,朱元璋露出难得的温情:"英儿自小便在朕身边,如今封你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望你永保赤诚。"原来沐英八岁时便被朱元璋收为养子,二十年来随养父南征北战,在云南之战中,他率领明军翻山越岭,平定大理段氏,为大明开拓西南疆土立下奇功。
然而,荣耀的背后暗潮涌动。当蓝玉受封凉国公、大将军时,他傲慢地扫视群臣,腰间玉带被撑得紧绷。刘伯温在人群中皱眉叹息,这位早己看透朱元璋心性的谋士,曾在庆功宴后对儿子说:"主上猜忌日重,诸公须谨言慎行。"而李善长抚摸着新赐的丹书铁券,眼中却闪过一丝忧虑——他记得朱元璋称帝后,曾突然询问"汉初三杰之萧何,何以善终"。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北伐途中的噩耗传回南京。常遇春率师自开平凯旋,行至柳河川时,突然暴病身亡,年仅西十岁。朱元璋听闻消息,惊得将手中茶盏摔得粉碎。他连夜写下祭文,字字泣血:"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追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赐葬钟山之下,配享太庙。
葬礼当日,南京城万人空巷。常遇春的灵柩由八匹白马拉着,缓缓驶入钟山。朱元璋亲自扶灵,素服白马走在最前方。当灵柩经过聚宝门时,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百姓们跪在泥水中痛哭,纷纷传说这是上天为将星陨落而垂泪。常遇春的妻子蓝氏,在灵前哭得昏死过去,她手中紧攥着丈夫出征前留下的家书,信中写道:"待平定天下,吾必解甲归田,与卿共赏金陵月色。"
常遇春的早逝,成为大明开国功臣命运的转折点。此后十余年,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掀起多次大案。蓝玉以"谋反罪"被剥皮实草,牵连一万五千余人;李善长全家七十余口被诛;傅友德、冯胜等功臣也相继陨落。唯有徐达谨小慎微,即便背上生疽忌吃鹅肉,仍在朱元璋赐蒸鹅后含泪吃下,最终病逝。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大多未能善终,令人唏嘘不己。
当后世回望洪武年间的册封与杀戮,不禁感叹:权力的祭坛上,从来都不缺功臣的鲜血。那些在开国大典上闪耀的荣耀,终究化作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而背后的血色与悲凉,却永远铭刻在大明王朝的记忆深处。
(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