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一年(1378年)仲夏,南京皇宫内的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却难掩东宫椒房殿内的肃杀之气。孝康常皇后倚在湘妃竹榻上,素白中衣沾着些许冷汗,孕期的不适让她玉容憔悴。窗外蝉鸣聒噪,她轻抚隆起的腹部,嘴角泛起温柔笑意——这是她与太子朱标婚后第七年,终于盼来的第二个孩子。
屏风后,吕氏握着青瓷汤碗的手指微微发白。碗中鸽蛋枸杞羹蒸腾着热气,暗红色的鹤顶红粉末早己融化在浓稠的汤汁里。这个出身江南士族的侧妃,望着榻上的嫡妻,眼中闪过毒蛇般的阴冷。自嫁入东宫以来,她便活在常氏的阴影之下——常氏是开平王常遇春之女,自幼随母出入军营,既有将门虎女的飒爽,又具贤后的气度,朱元璋夫妇对其宠爱有加,更遑论太子朱标与她鹣鲽情深。
"姐姐这几日操劳,妹妹特意炖了碗羹汤给姐姐补补身子。"吕氏莲步轻移,脸上堆起比蜜糖还甜的笑容。常皇后缓缓睁开美目,见是吕氏,苍白的脸上露出几分惊讶。往日里,这位侧妃虽礼数周全,却总透着疏离,今日这般殷勤倒是罕见。"有劳妹妹费心。"她强撑着起身,接过汤碗时,指尖触到吕氏冰凉的手背,心中莫名掠过一丝寒意。
羹汤入口醇厚鲜香,常皇后并未多想,只道是吕氏转了性子。三两口下肚后,她忽觉腹中如刀绞般剧痛,碗盏"啪嗒"坠地,瓷片西溅。"你......你为何要这么做?"她死死攥住吕氏的衣袖,凤目圆睁,眼中满是震惊与绝望。孕期本就虚弱的身体,此刻更是难以承受剧毒侵袭。
吕氏一把甩开她的手,艳丽的面庞扭曲变形:"太子殿下宠爱你十年,连带着你生的孩子也金尊玉贵!可我呢?我的孩子刚落地就夭折,不过是因为你一句'侧妃之子不宜养在椒房'!"她癫狂地大笑起来,眼中泛起泪光,"你挡了我的路,就别怪我心狠!"
常皇后蜷缩在地上,双手死死按住绞痛的腹部,想要呼救,却发现喉咙被毒药麻痹,发出的声音微弱得如同游丝。她想起昨日太子出征前的叮嘱,想起女儿眉儿软糯的呼唤,泪水混着冷汗滑落。腹中胎儿剧烈躁动,却渐渐没了动静。她望着吕氏渐行渐远的背影,最后一丝生机也随之消散。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宫女们惊恐的尖叫刺破死寂。吕氏刚跨出殿门,便撞上匆匆赶来的太子朱标。看到夫君铁青的脸色,她瞬间换上一副梨花带雨的模样:"殿下救我!皇后姐姐不知为何突然腹痛,还打翻了羹汤......"
朱标冲进寝殿,只见爱妻浑身青紫,早己没了气息。他跪在满地碎片中,颤抖着抱起冰冷的尸体,悲怆的哭喊响彻整个东宫。"来人!彻查此事!若查不出真相,本宫让你们所有人陪葬!"他猩红的双眼扫过众人,东宫上下人人自危。
消息传到谨身殿,朱元璋拍案而起,龙颜大怒:"孝康贤淑恭谨,是朕亲选的太子妃,究竟何人敢下此毒手?"锦衣卫连夜出动,很快从御膳房厨娘处得知,那碗羹汤正是吕氏亲手所制。当官兵包围吕氏宫室时,她正对着铜镜细细描眉,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
"你可知罪?"朱标手持常皇后生前最爱的玉簪,声音冷得像冰。吕氏放下螺子黛,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殿下可还记得,三年前中秋夜,你抱着眉儿说'日后要将江山托付给嫡子'?我不过是想为自己的孩子争一争罢了......"话音未落,朱标手中玉簪狠狠刺入她咽喉,鲜血溅在墙上,宛如盛开的红梅。
这场宫闱惨案震惊朝野。朱元璋念及吕氏母家势力,并未大肆株连,却下旨将吕氏挫骨扬灰,不得入葬皇陵。朱标从此性情大变,每日守着常皇后的牌位枯坐,茶饭不思。他拒绝再纳正妃,将所有的父爱倾注在年幼的朱允炆身上——这个由常皇后临终前拼尽全力生下的孩子,成了他唯一的慰藉。
常皇后之死,不仅是一段爱情悲剧的终结,更悄然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走向。朱标因丧妻之痛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最终英年早逝。而吕氏的疯狂举动,也为后来的储位之争埋下了血腥的伏笔。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场发生在东宫深处的谋杀案,如同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影响了整个洪武朝的政治格局,也在明史中留下了血色的一页。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马秀英登基(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