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1379年)七月,盛夏的热浪席卷华夏大地,而比天气更炽热的,是各地势力的剧烈震荡。山东王王山与马皇后率部北上归附燕王朱棣,淮西勋贵集团集体倒戈,加之广西王赵虎在南疆突袭廉州府,大明江山的版图在短短三十日内被重新勾勒,一场关乎天下归属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
一、北境合流:山东势力与淮西勋贵的战略转移
山东王王山自接纳马皇后后,以“匡扶皇室”之名迅速崛起,麾下聚集了数十万流民义军。然而,随着鄂国版图的急速扩张,王山敏锐意识到,仅凭山东一隅难以抗衡朱雄英的庞大势力。更令他不安的是,朝廷虽疲弱,但仍握有江南财赋,一旦缓过劲来,极有可能先对北方势力各个击破。
此时,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却展现出惊人的魄力。朱棣暗中派遣心腹谋士姚广孝南下,与王山密会于德州。姚广孝以“燕赵一体,共抗逆藩”为说辞,向王山剖析局势:“鄂国据中原形胜,若待其整合西北资源,我等皆为鱼肉。唯有燕、鲁合兵,控幽燕之险,方可与之一战。”这番言论正中王山下怀,加之朱棣承诺将以马皇后为尊,奉其为“监国太后”,王山最终决定举族北迁。
七月朔日,马皇后乘坐八抬凤辇,王山亲率五万精锐护卫,浩浩荡荡向北平进发。沿途百姓听闻马皇后北行,纷纷箪食壶浆相送,队伍抵达北平时,朱棣身着戎装出城三十里迎接,执晚辈礼叩拜马皇后。这场联姻不仅让朱棣获得了山东的粮草与兵员,更借马皇后的威望收揽北方民心,其麾下军队规模瞬间突破十万。
与此同时,淮西勋贵集团的集体倒戈更如重磅炸弹。作为朱元璋起家的班底,淮西集团在蓝玉案后元气大伤,却仍掌控着江南部分军事要地。眼见朱雄英势大,朱元璋日渐昏聩,集团核心人物汤和之孙汤晟、郭英之子郭镇等人暗中商议:“与其困守江南,不如另投明主。”他们看中朱棣“善战且得军心”,遂携带家族私兵及江南军械库钥匙北上。七月中旬,淮西勋贵抵达北平,献上战船三百艘、火器万件,朱棣大喜,当即封汤晟为“征虏副将军”,郭镇为“北平留守使”。
二、南疆突起:广西王赵虎的突袭之战
当北方局势风云变幻时,南疆之地亦不平静。广西王赵虎出身广西土司,梁山好汉123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自洪武初年被朱元璋封为郡王,却始终被朝廷视作“化外之民”。他暗中积蓄力量,招募苗、瑶等各族勇士,打造出一支擅长山地作战的精锐部队。
廉州府地处北部湾要冲,是大明王朝控制南海的重要据点,不仅设有卫所驻军,更囤积着大量海盐与商船。赵虎深知,占据廉州既能切断朝廷的海上贸易,又能以此为跳板争夺广东。七月十五夜,趁廉州守军防备松懈,赵虎亲率两万“狼兵”,借着暴雨掩护突袭城门。苗兵们手持毒箭、藤牌,如鬼魅般潜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
廉州卫指挥使李忠仓促应战,却因赵虎的部队熟悉地形,且使用毒箭等非常规武器,很快陷入绝境。战斗持续至天明,李忠战死,赵虎的军旗插上廉州城头。占领廉州后,赵虎立即封锁港口,扣押往来商船,同时发布告示:“凡愿归附者,免三年赋税;愿为兵者,赏银十两。”沿海渔民、商船水手纷纷响应,短短十日,赵虎的军队扩充至五万余人。
更令朝廷震惊的是,赵虎暗中与占城、爪哇等南洋诸国联络,以廉州为中转站,用海盐、丝绸换取战马与火器。他在府衙设立“海运司”,公然与朝廷争夺海上贸易权,南疆局势自此脱离朱元璋掌控。
三、西方对峙:新的权力格局形成
随着七月一系列剧变,天下局势演变为西方对峙:朱雄英的鄂国坐拥山西、河南、陕西、湖广北部,控制中原粮仓与西北商路,以“正统继承人”自居;朱棣整合山东、淮西势力后,据守幽燕之地,凭借骑兵优势与马皇后的威望,成为北方霸主;朱元璋困守应天,仅剩江南半壁,虽有漕运与水师,但赋税锐减、军心涣散;而赵虎盘踞南疆,依托海洋与山地,成为左右局势的重要变量。
朱雄英在西安召开军事会议,谋士刘基之子刘璟进言:“燕、鄂迟早必有一战,但当务之急是南下攻取应天,先取大义名分。”朱棣则在北平誓师,宣称“靖难讨逆”,暗中却派人与赵虎通信,意图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朱元璋面对西面楚歌的局面,强撑病体调兵遣将,却发现半数将领己暗中与叛军勾结。
这场始于藩王反叛的动荡,至此彻底失控。各方势力厉兵秣马,百姓流离失所,华夏大地再次陷入战火。而历史的走向,将在这群野心家与理想主义者的碰撞中,迎来前所未有的转折。
(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