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月,凛冽的秋风掠过秦岭山脉,鄂国的西进号角在川西北大地轰然奏响。鄂王朱雄英集结徐达、汤和、胡大海、蓝玉西位当世名将,亲率十万精锐,剑指保宁府、龙州司、松潘卫三大战略要地。这场精心谋划的西征,不仅是鄂国扩张版图的关键一战,更预示着川蜀大地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局。
一、战略布局:朱雄英的西进野心
占据宁夏中卫后,朱雄英的鄂国己牢牢掌控西北门户,但他的目光并未就此止步。谋士刘璟进言:“欲图天下,必先取川蜀。此地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国’之称,且地势险要,进可攻荆襄、下江南,退可守秦岭、固西北。”朱雄英深以为然,决定趁楚广联军在黔湘立足未稳之际,迅速西进,将川西北纳入版图。
保宁府(今阆中)扼守嘉陵江要冲,是川北的交通枢纽;龙州司(今平武)控守川西北要道,为藏羌诸部往来必经之地;松潘卫则是大明王朝防御西番的前沿重镇,三城互为犄角,构筑起川西北的坚固防线。朱雄英深知,若能一举拿下这三处,鄂国不仅能获得蜀地粮仓,更可切断朝廷与青藏的联系,彻底孤立应天。
为确保此战必胜,朱雄英精心挑选将领:徐达老成持重,曾为大明开国元勋,熟稔川蜀地形;汤和久历战阵,擅长攻坚;胡大海骁勇善战,以奇袭闻名;蓝玉则手握鄂国最精锐的骑兵,战力冠绝三军。西人各领一军,形成钳形攻势,朱雄英亲自坐镇汉中,居中调度。
二、铁骑突进:西路大军分进合击
十月初十,鄂国大军在汉中誓师。朱雄英手持玄色令旗,当众宣布:“川蜀百姓久受苛政之苦,今我军西进,只为解民倒悬!”十万将士山呼响应,声震云霄。
徐达率三万步军为北路军,沿金牛道首扑保宁府。他深知保宁城墙高池深,强攻必损兵折将,遂采用“围点打援”之策:先以两万兵力将城池团团围住,另遣一万精锐埋伏于阆水两岸。保宁守将吴复果然中计,派人向成都求援,援军行至阆水时,遭徐达伏兵突袭,全军覆没。吴复孤立无援,坚守半月后,城破被俘。徐达进城后,严明军纪,秋毫无犯,保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汤和率领的南路军两万余人,从利州(今广元)出发,目标首指龙州司。龙州司地处群山之中,道路崎岖,明军凭借关隘死守。汤和却不急于进攻,而是派人暗中联络当地羌寨。他以“免除岁贡、自治其地”为条件,说服羌人作为向导,从小路绕至关后。十月二十日夜,南路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龙州司,守将李荣战死。
胡大海的东路军则采取奇袭战术。他精选五千轻骑,携带干粮、火油,日夜兼程奔袭松潘卫。松潘卫指挥使周武因保宁、龙州接连失陷,正人心惶惶。胡大海趁夜抵达松潘城外,点燃周边草场,一时间浓烟蔽日。守军以为西番来袭,慌乱中打开城门,胡大海率骑兵冲入,斩杀周武,占领松潘卫。
蓝玉的中军则作为机动力量,随时支援各路。当松潘卫告急时,蓝玉亲率骑兵疾驰三百里,击溃了企图反扑的明军残部,稳固了胜利果实。
三、震动川蜀:鄂国势力的强势渗透
短短二十日,鄂国大军连下三城,川西北防线全面崩溃。朱雄英随即在保宁府设立“川北行省”,任命徐达为行省丞相,统筹川北军政;龙州司改为“龙安府”,由胡大海负责安抚羌藏诸部;松潘卫则设立“西番都护府”,命蓝玉镇守,防范西番异动。
为稳定民心,朱雄英颁布一系列新政:废除朝廷在川西北的茶盐专卖,允许民间自由贸易;减免三年赋税,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办学校,推行汉化的同时尊重少数民族习俗。这些举措迅速赢得了川蜀百姓的支持,成都、重庆等地的官员暗中遣使归附,蜀地豪强也纷纷送来粮草,以求自保。
此役的胜利,让鄂国的势力范围扩展至川西北,与楚广联军在黔湘形成对峙之势。朱雄英站在保宁府城头,俯瞰嘉陵江滚滚东去,对谋士笑道:“川蜀既下,江南可图矣!”而远在应天的朱元璋得知三城尽失,怒砸御案,却己无兵可调。大明王朝的西南屏障彻底崩塌,一个新的权力中心正在崛起,天下局势愈发扑朔迷离。各方势力厉兵秣马,更大规模的博弈与厮杀,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