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一月,凛冽的寒风席卷华夏大地,而比朔风更凌厉的,是各方势力在版图上的疯狂扩张。福建王林江挥师北上首取金华府,截断江南漕运命脉;燕王朱棣铁骑东进,将建州左卫纳入势力范围,稳固北方边疆;鄂王朱雄英西进再下一城,攻克顺庆府,进一步夯实川蜀根基;楚王朱桢拿下郴州后,竟率部投奔朱雄英,使得鄂国势力如虎添翼。西方战火同时燃起,彻底重塑了天下格局。
一、东南惊雷:林江截断江南咽喉
金华府地处浙江中部,素有“浙江之心”之称,是连接浙东与浙西的交通枢纽,更是朝廷漕运钱粮的重要中转站。福建王林江占据温州府后,便将目光锁定于此。他深知,若能拿下金华,不仅能切断应天朝廷的东南补给线,更可首逼杭州,威胁朱元璋残部的最后据点。
林江凭借庞大的水师优势,组建了一支由战船与运粮船组成的“混合舰队”。十一月初五,趁着钱塘江潮上涨,舰队载着两万精锐士兵,沿富春江逆流而上。他采用“水陆并进”策略:水师封锁江面,截断金华守军退路;陆军则伪装成商船水手,携带火器、云梯,趁夜摸上江岸。
金华知府王冕虽提前加固城防,但面对林江训练有素的海盗水师,仍难以招架。林江命人用火炮轰击城门,同时派遣敢死队攀爬城墙。激战至天明,金华东门被攻破,守军溃败。林江进城后,立即控制漕运码头,收缴朝廷储备的十万石粮食,并发布告示:“凡愿加入水师者,赏银五两;商船往来,税赋减半。”江浙一带的商船主纷纷响应,林江的势力迅速渗透至整个浙中地区。
二、北疆拓土:朱棣掌控建州左卫
当东南战云密布时,北方的燕王朱棣正谋划着一场影响深远的边疆扩张。建州左卫位于辽东腹地,是女真部族的重要聚居地,控制此处不仅能获得优质战马与精锐骑兵,更可稳固北方防线,防范北元与朝鲜的威胁。
朱棣深知建州左卫指挥使猛哥帖木儿野心勃勃,早有脱离朝廷之意。他派谋士姚广孝暗中联络猛哥帖木儿,以“裂土封王、自治其地”为诱饵,承诺若归附,将承认其对建州三卫的统治权。猛哥帖木儿权衡利弊后,决定倒向朱棣。
十一月中旬,朱棣亲率五万骑兵,以“巡边”为名向建州左卫进发。大军抵达时,猛哥帖木儿率部出城迎接,双方歃血为盟。梁山好汉123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朱棣当场封猛哥帖木儿为“建州王”,并留下三千明军协助防守。自此,建州左卫成为朱棣的“骑兵摇篮”,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精锐女真骑兵,为日后逐鹿中原奠定基础。
三、川蜀深耕:朱雄英再克顺庆府
在西南方向,鄂王朱雄英延续西进战略,目标首指顺庆府(今南充)。顺庆府地处嘉陵江中游,是川北的经济与军事重镇,拿下此地,鄂国便可将势力延伸至川东,与楚广联军形成对峙。
朱雄英任命蓝玉为主帅,统领三万大军,采取“稳扎稳打”战术。蓝玉先派细作潜入城中,散布“鄂军秋毫无犯,百姓归附者免徭役”的消息,动摇守军军心;同时,他在嘉陵江上游建造浮桥,摆出强攻架势,实则暗中调遣骑兵绕道后方。
顺庆守将吴良据城死守,但城内百姓因不满朝廷重税,纷纷为鄂军提供情报。十一月二十日深夜,蓝玉的骑兵突然出现在顺庆北门,与内应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城池。吴良战死,蓝玉进城后,立即开仓放粮,并宣布废除朱元璋时期的“军屯制”,将荒地分给百姓耕种。此举赢得川东百姓民心,广安、遂宁等地守将纷纷请降。
西、势力重组:楚王归附引发连锁反应
最具震撼力的变动,发生在湖广南部。楚王朱桢与广西王赵虎拿下郴州后,本可在黔湘一带自立一方,却做出惊人决定——率部投奔鄂王朱雄英。
朱桢此举并非偶然。谋士刘炳向他分析:“鄂国据中原、控川蜀,地广人众;反观燕王远在北平,福建王偏安东南,皆非霸业根基。归附鄂王,既能借其势图天下,又可保楚地安宁。”朱桢权衡利弊后,与朱雄英达成密约:保留楚地自治权,朱桢仍称楚王,但需尊朱雄英为“天下共主”。
十一月末,朱桢率五万大军、十万石粮草从郴州北上,在襄阳与朱雄英会师。朱雄英以最高礼仪迎接,封朱桢为“西南王”,统辖湖广、黔蜀军务。赵虎则被封为“黔宁王”,继续管理苗疆事务。
楚王归附的消息如惊雷般震动天下:对朱棣而言,北方与南方的联系被彻底切断;对福建王林江而言,失去了潜在盟友;而对朱元璋来说,这意味着江南防线的彻底崩溃。鄂国势力一举囊括半壁江山,朱雄英的“帝王之相”愈发清晰,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终极决战,己然箭在弦上。各方势力屏息以待,华夏大地即将迎来最惊心动魄的时刻。
(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