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凛冽的寒风尚未褪去,岭南与滇黔大地却己燃起新的战火。大明海盗陈祖义率舰队突袭广东,沐英据守云南宣布独立,两位身份迥异的人物先后响应马皇后号召,以“讨逆”之名自立为王。这场突如其来的变局,如惊涛骇浪般冲击着朱元璋最后的统治根基,彻底改写了南北对峙的战略格局。
一、海盗崛起:陈祖义横扫岭南
陈祖义,这个令南洋诸国闻风丧胆的海盗头子,盘踞在马六甲海峡多年,麾下拥有庞大的武装船队。当他听闻马皇后在开封称帝,朱元璋势力摇摇欲坠时,敏锐捕捉到了改变命运的契机。这位出身潮州的枭雄深知,若能占据广东,不仅能获得富庶的港口与钱粮,更可凭借水师优势左右天下局势。
正月十五元宵夜,陈祖义亲率三百艘福船,载着两万余名海盗,借着夜色掩护驶入珠江口。他采取“闪电战”策略:先以数十艘火船突袭虎门炮台,趁明军慌乱之际,主力舰队首扑广州城。广州卫指挥使王铭仓促应战,却被陈祖义的火炮轰碎战船,城防在半日之内土崩瓦解。
占领广州后,陈祖义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政治手腕。他当众斩杀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开仓放粮救济饥民,同时颁布新规:“凡出海商船,只需缴纳一成税赋,便可获海盗旗庇护。”沿海商人纷纷归附,陈祖义的势力如野火燎原般迅速扩张。短短十日,惠州、潮州、肇庆等府望风而降。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赣州府之战。陈祖义派遣义子陈金带领五千精锐,伪装成商队沿赣江北上。赣州知府刘远因兵力空虚,竟被这支部队里应外合攻破城池。至此,陈祖义控制了岭南全境与赣南通往江南的要道,马皇后闻讯大喜,即刻下旨封其为“广东王”,赐蟒袍玉带,承认其对岭南的统治权。
二、滇地易主:沐英割据西南
与此同时,西南边陲的云南也发生剧变。沐英作为朱元璋义子,长期镇守滇地,麾下十万大军皆为骁勇善战的边军。当他得知马皇后称帝,朱元璋众叛亲离的消息后,召集心腹将领商议:“陛下晚年嗜杀,蓝玉、胡惟庸等功臣尽遭屠戮,我等戍边多年,难保不步其后尘。”
谋士杨慎进言:“马皇后仁德之名远播,若归附于她,既保滇地安宁,又可成一方霸业。”沐英权衡再三,于正月二十在昆明城头竖起“讨逆”大旗,宣布自立为“云南王”,并以“清君侧”为名,派兵控制了贵州西部与西川南部边境。
沐英深知,要稳固统治必须安抚当地土司。他一方面保留各土司自治权,给予优厚待遇;另一方面,从江南招募工匠,在滇中修建水利,推广中原农耕技术。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支持,更使云南迅速成为割据一方的稳固势力。马皇后接到奏报后,即刻派使者送去金印紫绶,承认沐英对云南的统治,同时许诺若平定朱元璋,将封其为“西南王中王”。
三、天下震动:朱元璋的末日危机
陈祖义与沐英的归附,对马皇后阵营而言无异于如虎添翼。此时,马皇后治下的版图己囊括天下七成疆域,北至幽燕,南抵南海,西控川陕,东连闽浙,麾下汇聚了朱雄英、朱棣等藩王与陈祖义、沐英等新贵,兵力超过五十万。
反观朱元璋,仅剩浙江、江西、江苏、甘肃等零星区域,且内部人心惶惶。朝中大臣纷纷暗中与马皇后一方通信,就连御林军统领也开始接受密令。朱元璋在应天皇宫中望着日渐缩小的地图,咳血不止,却己无计可施。
这场权力更迭带来的连锁反应还在继续:陈祖义的海盗舰队封锁了珠江口,切断了朱元璋从南洋获取粮草的通道;沐英则与楚广联军联合,准备从西南方向夹击江西;福建王林江也在台州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北上进攻浙江。马皇后阵营形成了对朱元璋的战略合围,统一大业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表面的团结下也暗藏危机。陈祖义野心勃勃,暗中扩充舰队;沐英则在滇地大力整军,试图染指川蜀。各方势力在“讨逆”的旗帜下,早己开始为战后的利益分配暗自角力。而朱元璋虽处绝境,却仍握有南京城防与部分水师,一场决定天下归属的生死决战,正在历史的迷雾中缓缓拉开帷幕。
(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