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三年(1343年)深秋,濠州城外的皇觉寺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肃穆。朱重八赤着脚,身上的粗布短打沾满泥浆,怀中紧紧抱着从邻居家借来的半卷度牒,站在斑驳的山门前。寒风卷着枯叶扑在他脸上,这个十七岁少年的眼神里,既有对未知的惶恐,又藏着劫后余生的侥幸——三天前,他的二哥朱重六将最后一块麸饼塞进他手中,自己却转身走进了荒野。
"施主留步。"扫地老僧的木鱼声惊断思绪。朱重八扑通跪地,额头重重磕在青石板上:"大师慈悲,小人愿削发为僧,只求一碗素斋!"老和尚望着少年冻得发紫的嘴唇和结满冻疮的双手,微微叹息。剃刀划过头皮时,朱重八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模样,泪水不受控制地滚落,在冰冷的脖颈上凝成冰晶。
初入佛门的日子,远比朱重八想象的艰难。凌晨寅时,晨钟未响,他便要摸黑起身,拎着比自己还高的木桶去后山挑水。山道崎岖湿滑,有次他失足摔进溪涧,冻得浑身僵硬,却仍咬牙爬起来继续赶路。回到寺庙,等待他的是清扫大雄宝殿、擦拭佛像、劈柴烧火等杂役。老和尚常说"佛门清净",可朱重八每日累得腰都首不起来,连吃饭时双手都在不受控制地颤抖。
最煎熬的是忍受师兄们的欺凌。年长的僧人常以"教导规矩"为名,让他包揽所有脏活累活。寒冬腊月,朱重八被指派清洗全寺的便桶,双手泡在刺骨的冰水里,冻疮破裂,鲜血染红了木桶。夜里躺在柴房草堆上,他望着漏风的屋顶,数着天上的星星,想起饿死的父母和离散的亲人,攥紧拳头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出人头地。
然而乱世之中,佛门亦非净土。至正西年(1344年),淮北大旱,蝗虫蔽日。皇觉寺的香火日渐冷清,连粥锅里的米粒都愈发稀薄。住持召集众僧,宣布"散众游方"——说白了,就是让僧人外出化缘讨饭。朱重八背着破瓦罐,穿着缀满补丁的百衲衣,踏上了流浪之路。临行前,他跪在大雄宝殿的佛像前,望着慈悲的菩萨面容,心中却涌起一股倔强:"菩萨若真灵验,为何救不得天下饥民?"
三年的游方生涯,朱重八走遍了淮西大地。他见过合肥城门口被官兵驱赶的流民,见过固始县富户粮仓外饿死的孩童,也见过起义军的红巾在烽火中飘扬。在六安,他曾与其他乞丐挤在破庙里,听一位瞎眼老乞丐唱《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歌声凄厉,让他泪湿衣襟。
流浪途中,朱重八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乱世中求生的本领。他常常饿着肚子,把讨来的食物分给更弱小的乞丐,因此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次在颍州,他为保护一位被地痞欺凌的少女,被打得头破血流,却也因此赢得了众人的敬重。这些经历,让他原本怯懦的性格逐渐变得坚毅果敢。
至正七年(1347年),朱重八回到皇觉寺时,己不再是当年那个畏畏缩缩的少年。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沉稳与锐利,举手投足间透出一股让人不敢轻视的气势。此时的元朝,各地起义风起云涌,皇觉寺也不再平静。有僧人偷偷传播白莲教的教义,朱重八虽未参与,却将这些信息默默记在心里。
一天夜里,朱重八正在油灯下修补僧鞋,儿时伙伴汤和的书信悄然送到。信中说自己己在郭子兴的红巾军中做了千户,劝朱重八也来投奔。朱重八握着信纸,望着跳动的烛火,陷入了沉思。皇觉寺的晨钟暮鼓,终究没能磨灭他心中的热血。当他决定离开寺庙的那一刻,或许并未想到,自己将踏上一条改写历史的道路,而那个曾经饱受苦难的小和尚,终将成为开创大明王朝的洪武大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