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濠州城,硝烟未散的城墙上还凝结着干涸的血迹。朱重八裹着打满补丁的僧袍,站在郭子兴的帅帐前,望着辕门上方猎猎作响的"复宋"大旗,掌心在袖中攥出了汗。这个曾在皇觉寺讨饭的青年不会想到,当他接过锈迹斑斑的长枪时,历史的巨轮己开始缓缓转动。
初入义军的朱重八,以超乎常人的坚韧赢得了尊重。新兵训练时,他在暴雨中持枪挺立,泥水顺着甲胄缝隙灌入脖颈也纹丝不动;第一次攻城战,他扛着云梯冲锋在前,肩头被箭矢擦伤仍咬牙攀登。郭子兴在城头望见这个勇猛的年轻人,特意将他调入亲兵卫队。某次元军夜袭,朱重八背着受伤的郭子兴突围,在泥泞中奔行数里,肩头的血迹浸透了郭子兴的战袍。这份忠勇,让郭子兴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朱重八就此成为义军核心将领,也正式更名为朱元璋——璋为利器,寓意他将如利刃般斩断乱世。
朱元璋深知,若想在群雄逐鹿中立足,仅凭勇气远远不够。他在帅帐中挂满舆图,用细沙标记敌我态势,常与李善长、冯国用等谋士彻夜研讨。当其他义军沉醉于劫掠城池时,他却颁布"禁掳掠令",规定"凡滥杀无辜、抢夺民财者,斩立决"。攻打和州时,士兵们将缴获的妇女集中看管,朱元璋亲自释放她们与家人团聚,消息传开,百姓箪食壶浆迎接义军。这种"仁义之师"的名声,为他赢得了远超兵力的政治资本。
面对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采取"稳扎稳打,渐次蚕食"的策略。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渡江攻占集庆路(今南京),改名为应天府,以此为根基构建根据地。谋士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针,他立即下令修缮城墙,开垦荒地,设立"营田司"管理屯田。当其他义军为争夺地盘相互攻伐时,朱元璋却在应天城内兴办学校,选拔儒生,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马秀英登基 将乱世中的知识分子纳入麾下。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鄱阳湖之战,成为朱元璋霸业的转折点。陈友谅率领六十万水军,乘坐楼船巨舰首逼南昌。朱元璋亲率二十万水师迎战,双方在湖面展开殊死搏杀。决战当日,东北风骤起,朱元璋采纳郭兴的火攻之计,命敢死队驾驶装满火药的渔船冲入敌阵。刹那间,烈焰腾空,陈友谅的数百艘战船化作火海,湖水被染成赤红色。此役陈友谅中箭身亡,朱元璋彻底肃清了长江中游的威胁,奠定了统一江南的基础。
战后的朱元璋,目光投向了西南的夏国。此时的夏国在明玉珍治理下,据守川蜀险要之地,兵精粮足。朱元璋深知,强攻必然伤亡惨重,于是采取"政治瓦解与军事威慑"双管齐下的策略。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入蜀,以"共讨元廷"为名假意结盟,暗中却命傅友德在川陕边境屯兵;另一方面,他派人在夏国境内散布谣言,宣称"明军百万即将西征",动摇民心。当明玉珍病逝、夏国陷入主少国疑的困境时,朱元璋终于等到了最佳时机。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汤和率水陆大军分两路伐蜀。傅友德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在金牛道虚张声势,却暗率精锐从陈仓古道奇袭,一举攻克阶州、文州;汤和的水师则突破瞿塘关天险,首逼重庆。面对明军的凌厉攻势,夏国幼主明升出城投降,立国九年的大夏政权就此覆灭。
从皇觉寺的小沙弥到坐拥半壁江山的吴王,朱元璋用十五年时间完成了不可思议的蜕变。他以过人的战略眼光,将军事征伐与政治权谋完美结合;用严明的军纪和仁政理念,在乱世中凝聚人心。当他站在应天府城头,望着长江滚滚东去时,心中谋划的己不再是偏安江南,而是那个终结乱世、重铸山河的宏大愿景——大明王朝的曙光,正从历史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
(http://www.220book.com/book/TH7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