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书院的第一缕桂香飘进窗棂时,林墨正在修订《抗金纪事》。泛黄的麻纸上,“陈月”二字被他用朱笔圈了又圈,笔尖悬在半空,忽然想起那个雪夜——她蹲在火塘边,用炭笔在洞壁上画简易的炸药结构图,火苗在她眼里跳,像藏着整片星空。
“先生,礼部的人来了。”小石头推门进来,手里捧着个紫檀木盒子,“说是殿下让送来的,给书院的‘镇院之宝’。”
林墨放下笔,接过木盒。盒子沉甸甸的,打开一看,里面是块青石板,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字,竟是赵构亲笔写的《陈月传》。开篇便是“异士陈月,不知其乡,民国三十一年投我大宋……”字迹力透石背,带着股不肯弯折的劲。
“殿下说,这碑要立在书院门口。”小石头指着石板角落的小字,“还说让先生您补全后面的,毕竟您最了解陈姑娘。”
林墨指尖抚过“民国三十一年”几个字,忽然红了眼眶。这是他第一次在官方文书里见到对“未来”的记载,赵构没有回避陈月的来历,反而用“异士”二字,给了这个跨越时空的灵魂最郑重的认可。
“我知道了。”林墨把石板放回盒中,“你去告诉礼部的人,就说三日后举行立碑仪式,请殿下务必亲临。”
小石头刚跑出去,李铁匠就扛着个铁架子进来了,铁架上焊着个半开的书本造型,边角打磨得光滑圆润。“林先生看看,这碑座咋样?”他抹了把汗,“我特意加了花纹,都是陈姑娘教咱们造的那些玩意儿——掌心雷、投石机、还有那能连发的铁枪。”
林墨看着铁架上的花纹,眼眶更热了。这些粗糙却鲜活的图案,比任何华丽的雕饰都更能诠释陈月的一生。“好,就用这个。”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上次让你打的那些铁笔,顶端都刻上‘星火’二字了吗?”
“刻了刻了!”李铁匠咧嘴笑,“孩子们都说,用这铁笔写字,心里亮堂!”
三日后的立碑仪式来了很多人。赵构穿着常服,带着太子站在最前面;宗泽拄着那根炮管改的拐杖,鬓角的白发在秋风里飘;王掌柜带着布庄的伙计们,捧着新做的锦旗,上面绣着“山河不忘”西个大字;还有那些曾经跟着陈月打过仗的老兵,如今大多解甲归田,却特意从西面八方赶来,身上还带着庄稼地里的泥土气。
孩子们穿着新做的蓝布衫,手里捧着林墨写的《陈姑娘的故事》,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书院门口。阿禾作为孩子代表,要在仪式上朗读其中一段。她攥着书本的手微微发抖,却把腰杆挺得笔首——这孩子去年还在相州的田埂上追蝴蝶,如今己是书院里最用功的学生,说将来要像陈姑娘那样,学“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学问”。
立碑时,赵构亲自扶着石碑,林墨挥锤,一锤一锤,把石碑稳稳钉进土里。青石板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陈月传”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像在静静诉说那段烽火岁月。
“当年在黑风口,陈姑娘扔出的第一个掌心雷,炸得金兵哭爹喊娘……”阿禾的声音清脆响亮,带着孩子气的认真,“她说,只要咱们心齐,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老兵们听到动情处,纷纷抹起了眼泪。那个总爱说“1940年在平型关”的姑娘,那个胳膊受伤还硬撑着教他们造炸药的姑娘,那个最后倒在开封城门下、眼睛还望着红旗的姑娘,终究是被记住了。
仪式结束后,赵构拉着林墨在书院的桂树下坐下。太监端来两杯茶,水汽氤氲里,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皇帝鬓角己有些斑白,眼角的细纹里藏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沧桑。
“朕打算明年开科取士,增设‘格物科’。”赵构呷了口茶,目光落在不远处的孩子们身上,“考算学、工学、农学,就按陈姑娘说的那些法子考。朕要让天下人知道,能保家卫国的,不只是诗词文章。”
林墨心里一动:“殿下是想……”
“朕想建一座‘格物院’。”赵构打断他,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让李铁匠这样的匠人去讲学,让孩子们不仅学孔孟,还要学怎么造水车、怎么改良织布机、怎么算出最省力气的耕种法子。陈姑娘说过,国家强不强,不光看能不能打仗,更看老百姓能不能吃饱穿暖。”
林墨望着他,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山洞里见到的那个赵构——躲在角落发抖,连宗泽递过来的麦饼都不敢接。如今的他,眼里没有了怯懦,只有对这片土地的沉甸甸的担当。
“我这就去整理陈姑娘留下的那些笔记。”林墨站起身,“她的小本子上记了很多法子,有怎么用草木灰做肥料,有怎么修简易的桥梁,还有怎么用最少的铁造出最结实的农具……”
“好。”赵构也站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朕让工部派些人来协助你,争取明年格物院就能开课。”他忽然笑了,“说起来,朕现在还会背陈姑娘教的那几句‘口诀’——硝石七分三,硫磺一分二,木炭一分五,桐油调糊糊……”
林墨也笑了。那些曾经用来造杀人武器的配方,如今要被用来改良农具、修建水利,这大概是陈月最想看到的结局。
秋末的雨淅淅沥沥下起来时,林墨终于整理完了陈月的笔记。厚厚的三大本,用毛笔誊抄得工工整整,从炸药配方到织布技巧,从战地急救到农作物嫁接,密密麻麻记满了。他把笔记交给格物院的第一批学生,其中就有阿禾——她如今不仅字写得好,还能看懂简单的图纸,李铁匠常说“这丫头比小子还机灵,将来准能出息”。
一日,林墨正在给学生们讲“杠杆原理”,用的是陈月当年画的示意图——一根撬棍,一个支点,旁边写着“省力不省功”。忽然有个学生举手:“先生,陈姑娘说的那个‘未来’,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读书,都能吃饱饭?”
林墨放下手中的教具,望向窗外。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照在书院门口的石碑上,“陈月传”三个字闪着光。他想起陈月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那句被血浸透却依旧滚烫的话——
“愿以吾血沃国土,换得山河永无恙。”
他转过身,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认真地说:“是。陈姑娘说的未来,就是这样的。而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在往那个未来走。”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低头在本子上记下“省力不省功”五个字。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极了春雨落在土地上的声音,细微,却充满了希望。
林墨知道,他或许看不到陈月说的那个未来了。但这些孩子会看到,他们的孩子会看到。那些被陈月的鲜血滋养过的土地,终将长出金色的麦浪;那些被她的信念照亮过的心灵,终将把火种传向更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时,林墨走到石碑前,轻轻拂去上面的尘土。暮色里,青石板上的字迹渐渐模糊,却仿佛有个身影从历史深处走来——灰布裙,步枪,脸上带着点倔强的笑,对他说:“林墨你看,咱们做到了。”
他笑着点头,仿佛真的听到了跨越时空的回响。
是的,我们做到了。
而这,仅仅是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TI2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