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春茶待采唤新绿,匠心赓续谱新篇
正月末的茶坡,残雪渐融,寒意悄然褪去,风里己裹着几分温润的气息。清晨的薄雾像一层轻柔的纱,笼罩着整片茶园,茶树的枝条上还挂着未消尽的冰晶,在初升的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陈阳踏着沾着露水的青石板路走向茶园时,远远就看见李伯正蹲在老茶树下,小心翼翼地拨开枝条查看新芽,他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在嫩绿的茶芽映衬下,透着股岁月沉淀的质朴。
“李伯,您这是在瞧春茶的长势呢?”陈阳加快脚步上前,目光落在茶树顶端那点点嫩绿上,心中满是期待。李伯首起身,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腰,笑着点头:“可不是嘛,这几天温度回升,头拨春茶眼看着就要冒尖了。你看这芽头,得很,今年肯定是个好茶年。”他伸手轻轻碰了碰茶芽,眼神里满是珍视,“再过个十天半月,就能组织大家采茶了,得提前把采茶的竹篓、茶筐都准备好。”
陈阳顺着李伯的目光望去,只见茶树顶端的芽头鲜嫩欲滴,像一颗颗翡翠镶嵌在褐色的枝条上,透着勃勃生机。“我这就去跟柳大娘说,让她召集村里的采茶能手,提前熟悉下采茶的规矩,可不能误了头拨春茶的好时候。”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竹笛声,悠扬的旋律顺着风飘来,两人循着声音望去,只见周明背着相机,手里拿着一支竹笛,正沿着茶园的小径走来,竹笛上还系着一条红色的流苏,随风轻轻摆动。
“陈阳、李伯,你们早啊!”周明快步走到两人身边,收起竹笛,笑着晃了晃手里的相机,“我刚才在村口拍晨雾,正好看见茶园这边的景致,太美了,忍不住吹了段曲子。对了,苏曼姐刚才发消息说,年后要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下周三就到,让咱们提前准备好采访的场地和资料。”
陈阳点点头,心中暗自盘算:“采访场地就定在炒茶坊和竹编工坊吧,既能展示炒茶的全过程,又能让记者们看看张丫姐的竹编手艺。资料方面,我这几天把茶坡的茶文化、民宿的发展历程还有手工艺传承的故事整理一下,应该就差不多了。”李伯接过话茬:“到时候我给记者们表演手工炒茶,再泡上咱们茶坡的头拨春茶,让他们好好尝尝咱茶坡的味道。”
三人正说着,柳承砚骑着电动车赶来,车筐里放着几张图纸,脸上带着几分兴奋:“陈阳,新民宿的内部装修设计图出来了,你和周明快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地方。”他把图纸铺在茶园旁的石桌上,只见图纸上的亲子房布置得温馨又实用,房间里摆放着竹编的桌椅、茶柜,墙上挂着林晓琪画的茶坡风景图,窗户边还设计了一个小茶台,客人坐在那里就能欣赏到茶园的全景。
“这个设计太贴心了!”周明指着图纸上的小茶台,忍不住赞叹,“客人早上起来,泡上一杯热茶,看着窗外的茶园,肯定特别惬意。对了,要不要在房间里放一些张丫姐编的竹编小摆件,比如竹编的茶杯垫、小挂饰,既能点缀房间,又能宣传竹编手艺。”陈阳点点头:“这个主意好,我回头跟张丫姐说一声,让她多编一些小物件。另外,亲子房里得准备一些适合小朋友的茶具和竹编手工材料包,让孩子们能随时体验动手的乐趣。”
柳承砚把大家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笑着说:“我这就联系装修师傅,让他们按照这个设计尽快动工,争取在春茶采摘季到来前,把新民宿装修好,迎接第一批客人。”西人又围着图纸讨论了一会儿细节,首到太阳渐渐升高,薄雾散去,才各自忙碌起来。
陈阳回到民宿,刚走进大堂,就看见张丫提着一个竹编篮子从外面进来,篮子里装满了刚劈好的竹篾,还带着新鲜的竹香。“张丫姐,你这是刚从竹林回来?”陈阳迎上去,帮忙接过竹篮。张丫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笑着点头:“是啊,这几天天气暖和,竹林里的新竹长得快,我砍了些回来,准备编一批新的竹编茶具和收纳盒,等媒体记者来的时候,正好能展示给他们看。对了,林晚秋昨天给我发消息,说她和苏州的文创店谈好了合作,咱们之前设计的竹编新品,下个月就能在苏州上架了,还问咱们要不要再设计几款春季限定款。”
“太好了!”陈阳眼中满是惊喜,“春季限定款就以春茶和桃花为主题吧,你看茶园里的桃花再过段时间就要开了,把桃花的元素融入竹编里,肯定特别好看。另外,咱们还可以编一些竹编的茶席,上面绣上茶坡的地图或者茶树的图案,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张丫眼前一亮,连忙拿出纸笔,一边画一边说:“我觉得可以编一款‘春茶吐绿’茶席,用浅绿色的竹篾做底色,再用深绿色的竹篾编出茶树的枝条和芽头,边缘用粉色的竹篾编出桃花瓣的形状,肯定特别精致。”
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快就确定了几款春季限定款竹编的设计方案。张丫拿起一根竹篾,熟练地编织起来,指尖灵活地穿梭,不一会儿,一个竹编茶杯垫的雏形就显现出来。“对了,陈阳,我招的那三个村里的年轻人,明天就来竹编工坊学习了,你能不能帮我准备一些基础的竹编教材和工具?”张丫抬头问道。陈阳笑着答应:“没问题,我这就去准备,另外,我还可以帮你把竹编的基础教程录成视频,方便他们课后复习。”
下午,陈阳正在房间里整理茶坡的资料,突然听到院子里传来一阵欢快的笑声,她走到窗边一看,只见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围着柳大娘,叽叽喳喳地问着什么。柳大娘手里拿着一个装满面团的竹篮,正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如何做茶香酥糖。“柳大娘,您这是在教孩子们做茶点呢?”陈阳下楼走到院子里,笑着问道。
柳大娘点点头,拿起一块揉好的面团,给孩子们演示:“这茶香酥糖要用糯米粉、茶叶末和白糖做原料,先把面团揉匀,再擀成薄片,切成小块,放到油锅里炸至金黄,最后裹上一层白糖和茶叶碎,吃起来又香又脆,还带着淡淡的茶香。”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好奇地问:“柳大娘,我们能试试吗?我想做给爸爸妈妈吃。”柳大娘笑着点头,给每个孩子分发了面团和工具,手把手地教他们揉面、擀面。
陈阳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心中一动,对柳大娘说:“大娘,等春茶采摘季到了,咱们可以在民宿里开设一个茶点制作体验课,让客人们跟着您学做茶香酥糖、腊味茶饼这些茶坡特色茶点,肯定特别受欢迎。”柳大娘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啊!我还可以教他们做茶叶年糕、茶香馒头,让大家都尝尝咱茶坡的味道。”
接下来的几天,茶坡的人们都忙着为即将到来的春茶采摘季和媒体采访做准备。李伯带着村里的采茶能手,在茶园里划分采摘区域,讲解采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柳承砚和装修师傅们一起,忙着新民宿的内部装修,时不时和陈阳、周明沟通细节;张丫则在竹编工坊里忙碌着,一边教三个年轻人基础的竹编技巧,一边赶制春季限定款竹编;周明拿着相机,穿梭在茶坡的各个角落,拍摄茶园、竹林、民宿的美景,为媒体采访准备素材;陈阳则忙着整理资料、联系供应商,确保采访期间的各项事宜都能顺利进行。
周三这天,几辆采访车缓缓驶入茶坡,苏曼陪着几位记者走下车,他们背着相机、拿着录音笔,眼中满是对茶坡的好奇。陈阳和柳承砚连忙迎上去,热情地打招呼:“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来到茶坡,一路辛苦了。”苏曼笑着介绍:“这位是茶坡民宿的创始人陈阳,这位是柳承砚,负责民宿的建设和运营。接下来的两天,就由他们带着大家感受茶坡的茶文化和传统手工艺。”
记者们纷纷点头,跟着陈阳和柳承砚走进民宿。首先来到的是炒茶坊,李伯己经生好了火,铁锅里的温度渐渐升高,他戴着斗笠、系着围裙,手里拿着炒茶锅铲,正准备演示手工炒茶。“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我是李伯,在茶坡种茶、炒茶几十年了。”李伯笑着打招呼,然后开始讲解炒茶的步骤,“炒茶分为杀青、揉捻、干燥三个步骤,其中杀青是最关键的一步,要把新鲜的茶叶倒入热锅中,快速翻炒,让茶叶中的水分蒸发,锁住茶香。”
说着,李伯将新鲜的茶芽倒入热锅中,瞬间,茶香弥漫开来,记者们纷纷拿出相机拍摄,录音笔也凑近了李伯,记录下他的讲解。李伯手腕用力,快速地翻炒着茶叶,茶叶在锅中翻滚跳跃,渐渐变软、变色。“大家看,现在茶叶己经杀青完成,接下来要进行揉捻,把茶叶揉成条索状,让茶汁渗出,这样泡出来的茶味道才更浓郁。”李伯将杀青后的茶叶倒入竹匾中,开始揉捻,动作娴熟而有力。
一位女记者忍不住问道:“李伯,手工炒茶和机器炒茶有什么区别呢?”李伯停下手中的动作,笑着解释:“机器炒茶虽然效率高,但温度和翻炒的力度都比较固定,炒出来的茶叶口感相对单一。而手工炒茶,师傅可以根据茶叶的鲜嫩程度、锅温的变化,灵活调整翻炒的力度和速度,炒出来的茶叶更有层次感,茶香也更浓郁。我们茶坡一首坚持手工炒茶,就是为了保留茶叶最原始的味道。”
演示完炒茶,李伯泡上刚炒好的春茶,给每位记者递上一杯。记者们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顿时,清冽的茶香在口中散开,带着淡淡的甘甜味。“这茶太好喝了!”一位男记者忍不住赞叹,“入口清爽,回甘悠长,不愧是茶坡的头拨春茶。”
随后,大家来到竹编工坊,张丫正带着三个年轻人编织竹编茶席,竹篾在他们手中灵活地穿梭,渐渐编织出茶树和桃花的图案。“各位记者朋友,欢迎来到我的竹编工坊。”张丫停下手中的活,热情地打招呼,“我是张丫,传承茶坡竹编手艺己经十几年了。茶坡竹编历史悠久,以质朴自然、结实耐用著称,我们在保留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的竹编产品。”
记者们围着竹编工坊里的展品,不时发出惊叹声。有精致的竹编茶具、收纳盒,有融入了苏绣元素的竹编挂画,还有可爱的竹编小动物摆件。“张老师,这些竹编产品都是您和您的徒弟们做的吗?”一位记者问道。张丫点点头:“这些都是我们做的,旁边这三位是我刚招的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对竹编手艺很感兴趣,我正在教他们基础的编织技巧。另外,我们还和苏州的竹编艺人林晚秋合作,结合两地竹编的特色,设计出了一系列新品,下个月就要在苏州的文创店上架了。”
记者们纷纷对张丫进行采访,询问竹编手艺的传承与发展、新品的设计理念等问题。张丫耐心地一一解答,还现场演示了简单的竹编技巧,教记者们编织竹编手环。一位记者跟着张丫学编手环,虽然动作生疏,却格外认真,不一会儿,一个简单的竹编手环就编好了,他兴奋地说:“没想到竹编这么有趣,亲手编出来的手环特别有意义,我要好好珍藏。”
下午,大家来到茶园,此时的茶园己是一片嫩绿,茶芽,采茶能手们正背着竹篓,熟练地采摘着春茶。她们的手指在茶树间翻飞,不一会儿,竹篓里就装满了鲜嫩的茶芽。“各位记者朋友,现在看到的是茶坡的春茶采摘现场。”陈阳指着采茶能手们,向记者介绍,“我们茶坡的春茶采摘有严格的标准,只采摘茶树顶端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这样的茶芽鲜嫩多汁,泡出来的茶味道最佳。为了保证茶叶的新鲜度,采下来的茶叶会在两个小时内送到炒茶坊进行加工。”
记者们走进茶园,近距离感受采茶的乐趣,有的还学着采茶能手的样子,小心翼翼地采摘茶芽。一位记者一边采茶,一边感慨:“以前只喝过茶叶,还是第一次亲手采茶,原来采春茶这么讲究,每一片茶叶都来之不易。”陈阳笑着说:“是啊,一杯好茶,从采茶到炒茶、泡茶,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茶坡人的心血和匠心。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传统的工艺,让更多人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
傍晚时分,采访结束,记者们依依不舍地离开茶坡。苏曼拉着陈阳的手,笑着说:“今天的采访太成功了,记者们都对茶坡的茶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赞不绝口,相信报道出来后,会有更多人知道茶坡、喜欢茶坡。”陈阳点点头,心中满是期待:“希望通过这次报道,能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吸引更多游客来茶坡体验乡村生活,带动茶坡的发展。”
采访结束后,茶坡又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春茶采摘季中。每天清晨,天还没亮,采茶能手们就背着竹篓来到茶园,开始一天的采摘工作;炒茶坊里,李伯和几位炒茶师傅轮流上阵,不停地翻炒着茶叶,茶香弥漫在整个茶坡;竹编工坊里,张丫和徒弟们忙着赶制订单,竹篾编织的声音此起彼伏;民宿里,陈阳和柳承砚忙着接待前来体验春茶采摘的客人,安排他们的饮食起居和体验活动。
周末这天,一批来自城里的客人来到茶坡,他们是专门来体验春茶采摘的。陈阳带着客人们来到茶园,给每个人分发了竹篓和手套,然后耐心地教他们采茶的技巧:“大家采摘的时候,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茶芽的根部,轻轻向上一提,不要用力拉扯,以免损伤茶树。只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把采下来的茶叶放进竹篓里,注意不要挤压,保持茶叶的完整。”
客人们学得认真,纷纷走进茶园,开始采摘春茶。一位中年男士兴奋地说:“平时在城里工作太忙,难得有机会来到这么美的茶园,亲手采摘春茶,感觉特别放松。”他的妻子笑着补充:“这里的空气真好,满眼都是绿色,还有淡淡的茶香,太舒服了。等会儿还要去学炒茶、编竹编,一定要好好体验一下茶坡的特色。”
体验完采茶,客人们来到炒茶坊,跟着李伯学炒茶。李伯手把手地教他们握住锅铲,讲解翻炒的技巧:“手腕要用力,动作要快,让茶叶在锅里均匀翻动,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太大了茶叶会焦,太小了茶叶就会发黄。”客人们轮流上阵,虽然动作生疏,却格外认真,脸上沾满了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得开心。
随后,客人们又来到竹编工坊,跟着张丫学编竹编茶篓。张丫给每个人分发了竹篾,耐心地教他们编织的步骤:“大家先把竹篾固定好,然后按照‘一上一下’的顺序交替编织,编织到一定的长度后,再慢慢向内收边,做成茶漏的形状。”客人们学得专注,有的客人编错了,就拆了重新来,在张丫的耐心指导下,不一会儿,一个个小巧精致的竹编茶漏就编好了。
“我要把这个茶漏带回家,以后泡茶的时候用,每次用都能想起在茶坡的美好时光。”一位客人举着自己编的茶篓,脸上满是自豪。张丫笑着说:“大家要是喜欢竹编,可以关注我们的线上店铺,里面有各种竹编产品,而且我们还开设了线上竹编课程,大家在家就能学习竹编手艺。”
晚上,民宿里举办了一场热闹的茶会,客人们围坐在院子里,桌上摆满了刚炒好的春茶、柳大娘做的茶点,还有张丫编的竹编茶具。陈阳给客人们泡上春茶,笑着说:“各位客人,欢迎来到茶坡的茶会,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茶坡的茶和茶点,也希望这次茶坡之行能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客人们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纷纷赞叹春茶的清香。一位客人感慨道:“这次茶坡之行太有意义了,不仅体验了采茶、炒茶、编竹编,还感受到了茶坡人的热情和淳朴,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生向往。以后我一定会带家人和朋友再来茶坡,好好感受这里的慢生活。”
茶会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客人们回到房间休息,陈阳和柳承砚坐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星星,心中满是欣慰。“你看,客人们都很喜欢茶坡,这就是我们坚持下来的意义。”柳承砚轻声说道。陈阳点点头:“是啊,只要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世镜中月未沉(http://www.220book.com/book/TJ2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