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56章 腊梅映雪酿新韵,归客携暖启新程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十世镜中月未沉 http://www.220book.com/book/TJ2M/ 章节无错乱精修!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十世镜中月未沉

第一百五十六章 腊梅映雪酿新韵,归客携暖启新程

腊月的茶坡,寒意浸骨,却藏着独有的热闹。民宿门前的两株腊梅开得正盛,鹅黄色的花瓣缀满枝头,寒风掠过,暗香浮动,顺着青砖小巷飘向茶园深处。陈阳踩着薄雪走到厨房时,柳大娘正围着围裙,在灶台前翻炒着茶叶,铁锅中的茶叶翻滚跳跃,浓郁的茶香混着腊梅香,在屋内弥漫开来。

“大娘,您这是在炒什么茶?闻着格外香。”陈阳伸手接过柳大娘递来的竹筛,帮忙晾晒刚炒好的茶叶。柳大娘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笑着说:“这是特意给下周来的客人准备的雪后茶,用的是雪水浇过的茶树嫩芽,炒出来的茶带着点清冽的甘甜味。对了,刚才周明说县城的木工师傅己经到村口了,让你们去接一下,说是来安装新民宿的门窗框架。”

陈阳点点头,转身往村口走去。刚走出巷口,就看见周明正陪着两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师傅往这边走,其中一位年长些的师傅肩上扛着工具箱,手里还提着一个布袋子,另一位年轻些的则推着小推车,车上装着几根打磨好的原木。“陈阳,可算把你盼来了,这位是王师傅,县里有名的老木匠,这次特意请他来给新民宿做传统榫卯结构的门窗。”周明热情地介绍道。

王师傅放下工具箱,笑着握住陈阳的手:“早就听周明说茶坡的民宿做得地道,今日一见,这青砖黛瓦、竹编装饰,果然透着股子传统文化的韵味。放心,这次的门窗我肯定给你们做得既结实又好看,保准配得上这茶坡的景致。”陈阳连忙道谢:“辛苦王师傅了,能请到您来,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柳大哥己经在新民宿那边准备好工具了,咱们现在就过去看看?”

一行人往村东头的新民宿走去,路上,王师傅的徒弟小李忍不住好奇地问:“陈阳姐,听说你们这儿的竹编特别有名,等忙完活儿,能不能带我去竹编工坊看看?我师傅总说传统手工艺得互相借鉴,我想学学竹编的纹路,说不定能用到木艺上。”陈阳笑着答应:“当然可以,张丫姐的竹编手艺精湛,你们要是感兴趣,她肯定乐意教你们。”

新民宿的地基己经打好,几间老房子的墙体也加固完毕,柳承砚正拿着卷尺在测量尺寸,看到众人走来,连忙迎上去:“王师傅,一路辛苦。这几间房打算做成亲子房,门窗要宽敞些,采光好,孩子们能在屋里看到茶园的景色。”王师傅点点头,从布袋子里掏出几张设计图,铺在临时搭建的木桌上:“我根据周明给的尺寸,画了几种样式,你们看看喜欢哪种。这种格子窗加竹编镶边的,既保留了传统木窗的韵味,又融入了茶坡的竹编元素,怎么样?”

众人围过来看设计图,只见图纸上的门窗线条流畅,格子窗的纹路精致,边缘还勾勒出竹编的纹理,与茶坡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就选这种!”陈阳和柳承砚异口同声地说,周明也跟着点头:“王师傅,您这设计太合心意了,既实用又美观,孩子们肯定喜欢。”

接下来的几天,王师傅和小李忙着加工木材、搭建门窗框架,柳承砚和周明在一旁搭把手,帮忙搬运材料、打磨木料。王师傅的手艺娴熟,手里的刨子在木头上滑动,木屑纷纷扬扬落下,不一会儿,一根粗糙的原木就被刨得光滑平整。“做木工讲究‘三分料,七分活’,尤其是榫卯结构,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得慢慢来,才能做出结实耐用的物件。”王师傅一边演示着如何凿榫眼,一边给众人讲解木工技巧,“你们看,这个榫头要和卯眼严丝合缝,不用一根钉子,也能让门窗稳固几十年。”

小李在一旁认真学习,时不时提出疑问,王师傅都耐心解答。有次小李在打磨木料时,不小心把木边磨得凹凸不平,有些沮丧,王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急,刚开始学都这样。木工这活儿,急不得,得沉下心,慢慢打磨,就像你们茶坡的人做茶、编竹编一样,讲究的是匠心和耐心。”小李点点头,重新拿起砂纸,小心翼翼地打磨起来。

张丫的竹编工坊里,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天上午,一位穿着素雅棉服的女士走进工坊,手里拿着一个老旧的竹编篮子,篮子的边缘有些破损,却依旧能看出精致的编织纹路。“请问,这里是张丫老师的竹编工坊吗?我叫林晚秋,是从苏州来的,特意来请张老师帮忙修复这个竹篮。”女士的声音温和,眼中满是期待。

张丫放下手中的竹篾,接过竹篮仔细查看:“这竹篮的编织手法是老苏州的‘万字纹’,有些年头了吧?修复起来需要些时间,得先找匹配的老竹篾,再一点点补编破损的地方。”林晚秋点点头,眼中泛起泪光:“这是我外婆留给我的遗物,她以前是苏州有名的竹编艺人,我小时候总跟着她学编竹篮,后来外婆走了,这竹篮就成了我最珍贵的念想。前段时间不小心把它碰坏了,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人能修,后来看到苏曼老师的公众号,知道茶坡有位竹编手艺好的张老师,就立刻赶来了。”

张丫心中一动,轻声安慰道:“你放心,我一定会尽力修好它。你要是不着急,这几天可以在茶坡住下,正好也能看看我们茶坡的竹编,说不定还能想起些外婆教你的编织技巧。”林晚秋感激地说:“太谢谢您了,张老师。我己经在民宿订了房间,这段时间就麻烦您了。”

接下来的日子,林晚秋每天都会来竹编工坊,看着张丫修复竹篮。张丫一边补编竹篾,一边和林晚秋聊起竹编的趣事,从竹篾的选材、处理,到不同编织手法的技巧,两人越聊越投机。林晚秋也时不时回忆起外婆教她编竹篮的场景:“我外婆常说,编竹编就像做人,每一根竹篾都要摆得正、编得实,才能做出牢固又好看的作品。那时候我年纪小,总觉得她啰嗦,现在才明白,这都是她一辈子的经验。”

张丫停下手中的活,感慨道:“是啊,不管是苏州的竹编,还是我们茶坡的竹编,虽然手法不同,但讲究的都是这份匠心。我奶奶以前也常跟我说,竹编手艺不能丢,要一代代传下去,可现在愿意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林晚秋笑着说:“张老师,其实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传统文化,只是缺少了解的渠道。要是咱们能把竹编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设计出一些实用又美观的日常用品,肯定能吸引更多年轻人。”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一起琢磨新的竹编设计。林晚秋结合苏州竹编的精致细腻,张丫融入茶坡竹编的质朴自然,设计出了一系列竹编茶具、收纳盒、装饰品,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你看这个竹编茶盘,边缘用‘回纹’装饰,中间刻上茶芽图案,既实用又好看,客人肯定喜欢。”林晚秋拿着设计图,兴奋地说。张丫点点头,拿起竹篾开始编织,指尖灵活地穿梭,不一会儿,茶盘的雏形就显现出来。

民宿里,陈阳正忙着接待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来自城里的小学生,他们是跟着老师来茶坡开展“传统文化体验营”活动的。孩子们刚下车,就被茶坡的雪景和腊梅花吸引,兴奋地奔跑着、欢呼着。“陈阳姐姐,我们能去茶园里堆雪人吗?还想看看李伯是怎么炒茶的!”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拉着陈阳的衣角,好奇地问。

陈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不过要先戴好手套和围巾,别冻着了。李伯己经在炒茶坊等着你们了,等会儿咱们先去学炒茶,再去茶园堆雪人,晚上还能跟着张丫姐学编简单的竹编小物件。”孩子们欢呼雀跃,跟着陈阳往炒茶坊走去。

炒茶坊里,李伯己经生好了火,铁锅里的温度渐渐升高。他戴着斗笠,腰间系着围裙,手里拿着炒茶锅铲,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炒茶的步骤:“炒茶第一步是杀青,要把新鲜的茶叶倒入热锅中,快速翻炒,让茶叶中的水分蒸发,锁住茶香。你们看,茶叶在锅里会慢慢变软、变色,这时候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太大了茶叶会焦,太小了茶叶就会发黄。”

孩子们围在灶台旁,睁大眼睛看着李伯翻炒茶叶,时不时发出惊叹声。“李伯,我能试试吗?”一个小男孩举起手,眼中满是期待。李伯笑着点点头,手把手教他握住锅铲:“手腕要用力,动作要快,让茶叶在锅里均匀翻动。”小男孩学着李伯的样子,笨拙地翻炒着茶叶,虽然动作生疏,却格外认真,脸上沾满了细密的汗珠。

体验完炒茶,孩子们又跟着陈阳来到茶园。雪后的茶园银装素裹,茶树的枝条上挂满了积雪,像一个个白色的棉花糖。孩子们兴奋地堆起雪人,有的滚雪球,有的找树枝做雪人的手臂,还有的从民宿里拿来张丫编的竹编小挂件,给雪人做装饰。不一会儿,一个戴着竹编斗笠、挂着竹编铃铛的雪人就堆好了,孩子们围着雪人唱歌、跳舞,欢声笑语回荡在茶园上空。

傍晚时分,孩子们来到竹编工坊,跟着张丫学编竹编手环。张丫给每个孩子分发了提前处理好的彩色竹篾,耐心地教他们编织简单的“平纹”:“大家先把两根竹篾交叉摆放,一根在上,一根在下,然后依次交替编织,就像编小辫子一样。”孩子们学得认真,虽然手指有些笨拙,却都不肯放弃,有的孩子编错了,就拆了重新来,在张丫的耐心指导下,不一会儿,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竹编手环就编好了。

“我要把这个手环送给妈妈!”“我要送给老师!”孩子们举着手环,脸上满是自豪。带队老师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模样,笑着对陈阳说:“这次体验营太有意义了,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还学到了传统手工艺,回去后肯定会对传统文化更感兴趣。以后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学生来茶坡,让更多孩子了解这里的茶文化和竹编艺术。”

日子一天天过去,王师傅和小李的门窗框架也快要完工了。新民宿的门窗装上后,整个房子瞬间有了灵气,格子窗上的竹编镶边与周围的竹编装饰相得益彰,推窗望去,茶园的雪景尽收眼底。“王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柳承砚看着新装的门窗,忍不住赞叹道。王师傅擦了擦手上的木屑,笑着说:“能为茶坡的民宿出份力,我也高兴。等明年春天,我一定再来看看,看看这门窗配上春茶的景色,肯定更美。”

林晚秋的竹篮也修复好了,张丫不仅补编了破损的地方,还在篮子边缘加了一圈精致的竹编花边,让老旧的竹篮焕发出新的生机。林晚秋接过竹篮,轻轻抚摸着光滑的竹篾,眼中满是感动:“张老师,谢谢您,您修得比原来还要好。这个竹篮不仅是外婆的念想,现在还多了茶坡的温度,我一定会好好珍藏。”她顿了顿,又说道:“我回去后,打算把咱们设计的竹编新品推广到苏州的文创店,让更多人知道茶坡的竹编,也让两地的竹编手艺能互相交流、共同发展。”

张丫兴奋地说:“太好了!要是能合作,咱们的竹编工坊肯定能发展得更好。我己经招了三个村里的年轻人,等开春了,就正式教他们竹编手艺,以后还要开设线上课程,让更多人能学习竹编。”

离春节越来越近,茶坡的年味也越来越浓。柳大娘忙着做茶点,有茶香酥糖、腊味茶饼,还有用茶叶和糯米做的年糕;陈阳和柳承砚则忙着挂灯笼、贴春联,民宿的每个角落都被装点得喜气洋洋;张丫编了一批竹编福字挂件,挂在民宿的门窗上,增添了几分传统韵味;周明则忙着帮大家拍摄茶坡的年味照片,上传到社交平台,吸引了更多网友的关注。

腊月二十八这天,苏曼突然带着林晓琪回到了茶坡,两人身上还带着行李,脸上满是笑容。“陈阳,承砚,我们回来陪大家过年啦!”苏曼刚下车,就兴奋地喊道,“我公众号的读者听说我要来茶坡过年,都留言说羡慕,还有人说年后要立刻来茶坡体验。”

林晓琪背着画板,笑着说:“我特意带了新的颜料,要把茶坡的年味画下来,补充到《茶坡记事》里,让大家看看雪后茶坡的春节有多热闹。”陈阳惊喜地迎上去,接过她们的行李:“你们能回来过年太好了!柳大娘刚做了年糕,你们快尝尝,还有李伯炒的雪后茶,等着你们品鉴呢。”

除夕这天,茶坡的民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陈阳、柳承砚、张丫、周明、苏曼、林晓琪、柳大娘、李伯、陈守义,还有留在茶坡过年的几位客人,围坐在大圆桌旁,桌上摆满了丰盛的年夜饭,有茶香焖鸡、茶叶蛋、腊味拼盘,还有柳大娘做的茶羹和年糕。

“来,咱们干杯!祝茶坡新的一年越来越好,也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陈阳举起酒杯,笑着说道。众人纷纷举杯,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伴随着欢声笑语,回荡在客厅里。李伯喝了口酒,感慨道:“活了这么大岁数,第一次觉得茶坡这么热闹。以前过年,村里冷冷清清的,现在好了,有这么多年轻人,还有这么多喜欢茶坡的客人,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

苏曼放下酒杯,笑着说:“李伯,以后茶坡会越来越热闹的。我己经和几家媒体联系好了,年后他们会来茶坡采访,到时候会把茶坡的茶文化、竹编手艺还有民宿的故事好好宣传一下,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宝藏地方。”陈守义也补充道:“新民宿开春就能完工,到时候咱们的接待能力能提升一倍,还要开设茶文化课程和手工艺体验营,让客人能更深入地感受茶坡的特色。”

饭后,大家围坐在篝火旁,一边烤着红薯,一边聊着天。周明拿出吉他,唱起了欢快的新年歌曲;林晓琪则拿着画板,快速地记录下这温馨的场景;孩子们在院子里放着烟花,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茶坡的雪景,也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

林晚秋特意从苏州寄来了快递,里面是她和当地竹编艺人合作制作的竹编新年礼盒,里面装着竹编福字、茶漏、茶杯垫等小物件,还有一张手写的贺卡:“祝茶坡的朋友们新年快乐,期待开春与你们再相聚,一起把竹编手艺传承下去。”张丫拿着贺卡,心中满是温暖:“等开春了,我一定要去苏州看看,和林晚秋好好交流竹编技艺,把更多好的想法带回茶坡。”

大年初一的清晨,茶坡飘起了细碎的雪花,李伯早早地来到茶园,给老茶树系上红绳,祈求新的一年茶叶丰收;陈阳和柳承砚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拜年,给大家分发张丫编的竹编红包;张丫则在竹编工坊里忙碌着,准备给村里的老人送些自己做的竹编小物件;周明和苏曼拿着相机,穿梭在茶坡的各个角落,记录下新年第一天的美好瞬间。

一位来自上海的客人,看着茶坡的新年景象,感慨道:“这是我过得最有年味的一个春节,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淳朴的人情和传统的韵味。以后每年春节,我都要带家人来茶坡过年。”陈阳笑着说:“我们随时欢迎你们,茶坡会一首在这里,等着大家回来,感受这份温暖与美好。”

日子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春节假期很快结束,客人们陆续离开,茶坡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却多了几分热闹后的温情与期待。王师傅和小李离开前,特意去竹编工坊跟张丫告别,小李还拿着自己画的木艺设计图,向张丫请教竹编纹路的设计:“张老师,您看这个木梳的花纹,要是加上竹编的回纹,会不会更好看?”张丫仔细看着图纸,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两人约定好以后常联系,互相交流手工艺技巧。

苏曼和林晓琪也准备返程了,离开前,苏曼把整理好的茶坡采访提纲交给陈阳:“这是年后媒体采访的重点,你们可以提前准备一下。我回去后会尽快整理好《茶坡:冬日里的匠心与温暖》这篇文章,争取下个月发布,让更多人知道茶坡的冬天有多美。”林晓琪则把《茶坡记事》的最新画册送给陈阳:“这里面加了茶坡的年味和雪景,等开春再来,我就画春茶采摘



    (http://www.220book.com/book/TJ2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十世镜中月未沉 http://www.220book.com/book/TJ2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