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 京华风劲:同学与集团的时代坐标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沈门双姝智谋撑起的商业帝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TJ3R/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穿越神探夏洛克”推荐阅读《沈门双姝智谋撑起的商业帝国》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1995年1月6日的深圳,晨雾还未褪尽,南山区的林荫道上己响起引擎的低鸣。上午七点,沈诗涵将黑色奔驰迈巴赫驶出别墅区,车载导航屏幕上,“深圳-北京”的路线图如一条银色长蛇,横跨大半个中国——全程约2200公里,预计行驶50个小时,需在服务区休整两夜。

副驾驶座上的公文包敞开着,露出里面的《中资控股集团章程草案》,首页用红笔标注着三个核心条款:“政企合作、国资主导、市场运作”。沈诗涵调整好座椅角度,指尖在方向盘的真皮把手上轻轻敲击——这次去北京,不仅要见老同学,更要把酝酿半年的“中资控股集团”蓝图落地,而她心里清楚,这盘棋的关键,就在那些散布在京城各部委、国企的北大同窗身上。

车过韶关时,沈诗涵在服务区停下加油。穿着蓝色工装的加油站员工盯着迈巴赫的车标看了半天,搓着手问:“姑娘,这是啥车?得值不少钱吧?”她笑着递过加油卡:“就是代步工具。”眼角的余光瞥见不远处,一对年轻夫妻正围着辆破旧的桑塔纳发愁,男人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招聘启事,女人怀里的孩子在哭。

沈诗涵走过去,听见男人叹气:“北京的工地都满人了,咱这手艺,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活儿。”她蹲下来逗了逗孩子,抬头问:“你们会木工?”男人眼睛一亮:“祖传的手艺,打家具、搞装修都行!”

“我给你们指条路。”沈诗涵从包里掏出张名片,“这是致一科技北京分公司的地址,他们正在装修新办公楼,缺木工师傅,待遇比工地高,还管吃住。就说是我介绍的,找王主任。”

男人接过名片,手指在“沈诗涵”三个字上半天,突然红了眼眶:“您……您是那个女版巴菲特?我在报纸上见过您!”女人赶紧让孩子磕头,被沈诗涵拦住:“举手之劳,好好干活就行。”

重新上路时,车载音响里播放着《北京欢迎你》的 demo——这是金丽华特意发来的,她父亲的国资企业刚投资了这首歌的制作。沈诗涵想起金丽华在电话里的兴奋:“诗涵,荣总他们都在等你呢,说要在中信大厦的旋转餐厅给你接风,俯瞰整个长安街。”

金丽华是沈诗涵的北大同窗,父亲是京城有名的国资企业董事长,家底深厚却毫无骄气。当年在北大图书馆,两人常凑在一起啃《资本论》,金丽华总说:“诗涵,你脑子比计算机还快,以后肯定能成大事。”如今,这位昔日同窗己是父亲企业的副总,手里握着数个百亿级的基建项目。

车过长沙时,己是深夜。沈诗涵将车停在服务区的酒店,前台的小姑娘认出她,激动地要签名:“沈总,我弟弟在致一科创园上班,说您给他们配了五星级公寓,他天天跟我夸您!”沈诗涵笑着签完名,叮嘱道:“让他好好干,园区的人才房快建好了。”

第二天清晨出发前,她收到那对木工夫妻的短信:“沈总,王主任收留我们了,还给孩子找了临时托儿所,谢谢您给的活路!”附言是张照片,孩子在托儿所的滑梯上笑,男人正在锯木板,木屑在阳光下像金色的粉尘。

车过武汉长江大桥时,沈诗涵给荣总打了个电话。这位中信集团的副董事长是她们的师兄,当年在北大辩论队,总爱跟沈诗涵争“市场与计划”的优劣,如今却成了坚定的“政企合作”支持者。“章程我看过了,”荣总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笑意,“你这‘中资控股集团’的构想,既有国企的稳,又有民企的活,跟中信的理念不谋而合。”

“关键在‘控’而不‘管’。”沈诗涵望着窗外奔腾的长江,“政府掌握战略方向,我们负责市场运营,就像这大桥,桥墩是国企的根基,桥面是民企的灵活,缺一不可。”

第三天下午,迈巴赫终于驶入北京六环。沈诗涵打开车窗,凛冽的北风里混着故宫角楼的朱漆味,还有长安街梧桐树的清香。车过天安门时,她降慢车速,看着广场上飘扬的五星红旗,突然想起北大毕业典礼上,校长说的那句话:“你们是站在国旗下的新一代,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傍晚六点,车停在中信大厦楼下。金丽华穿着驼色大衣等在门口,身后跟着几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都是北大同学,如今散布在国资委、发改委、大型国企,个个身居要职。“诗涵!”金丽华冲过来抱住她,“可算把你盼来了,荣总他们在顶楼等着呢!”

旋转餐厅里,长安街的灯火如金色河流般铺展。荣总举起酒杯:“为了咱们的中资控股集团,干杯!”沈诗涵与众人碰杯,酒液入喉时,她看着这些昔日同窗——有人鬓角己染霜,有人眼角有了细纹,却都像当年在北大操场夜跑时那样,眼里闪着光。

“章程我改了几处。”荣总翻开文件,“国资占股51%,但经营权交给市场团队;重大决策由董事会投票,政府代表和我们企业代表各占一半席位。”金丽华补充:“我父亲的企业愿意先投五十亿,做基础设施配套。”

沈诗涵调出致一科技的财务报表:“致一愿意注入百亿级的科技资产,包括启明星辰系统、互联网园区运营经验,还有巴拿马运河的港口资源。”她的指尖划过“股东名单”,“咱们班在国企的同学,每人都象征性持股1%,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这集团里,有咱们北大同窗的共同印记。”

这话让席间瞬间安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年的班长,如今的国资委司长红了眼眶:“还记得毕业时,咱们说要‘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吗?现在,这团火要重新烧起来了!”

深夜的长安街,雪下了起来。沈诗涵站在中信大厦的落地窗前,看着雪花落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金丽华走过来,递给她一件羊绒披肩:“我爸说,你这中资控股集团,是给国企改革趟了条新路。”

“不是我一个人。”沈诗涵望着远处的中关村,那里灯火通明,像一片不夜的星辰,“是时代给了机会,是你们这些老同学给了底气,更是……咱们骨子里那点‘想把国家建设好’的劲儿。”

第二天上午,中资控股集团的签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当沈诗涵与国资代表在文件上签字时,她想起那对木工夫妻的短信,想起园区里年轻人的笑脸,想起北大图书馆里那盏常亮的灯——原来所谓的“传奇”,从来不是孤军奋战,是无数双手,无数颗心,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就像这奔驰迈巴赫走过的50个小时,虽远,却步步扎实,终能抵达。

回程时,沈诗涵特意绕路去了趟中关村。致一科创园北京分公司的工地上,那对木工夫妻正在给办公楼装门框,男人手里的刨子飞快,木屑纷飞里,他抬头看见沈诗涵,笑着挥手:“沈总,您看这活儿,还行不?”

沈诗涵笑着点头。阳光穿过未完工的楼板,在他们身上投下金色的光斑。她知道,中资控股集团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就像这栋正在建设的大楼,根基是国企的稳,框架是民企的活,而那些像木工夫妻一样的普通人,会用双手,把它建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壮。

车重新驶上高速,50个小时的路程,此刻却觉得很短。沈诗涵打开车载音响,里面传来金丽华发来的语音:“诗涵,同学们都说,这集团就像咱们的孩子,得好好养着,让它长出中国的样子。”

沈诗涵望着窗外掠过的华北平原,心里突然很踏实。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会有争论,有挑战,有无数需要磨合的地方,但只要这些老同学还在,只要那颗“把国家建设好”的心还在,这中资控股集团,就一定能长成他们期待的样子——既有国企的厚重,又有民企的灵动,像一条奔流的河,朝着更广阔的未来,日夜不息。



    (http://www.220book.com/book/TJ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沈门双姝智谋撑起的商业帝国 http://www.220book.com/book/TJ3R/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