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4月13日的香港,初夏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拂过维多利亚港的海面。下午三点,沈诗涵站在“东方之珠”号游艇的甲板上,望着对岸尖沙咀的摩天大楼——汇丰银行的铜狮子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中银大厦的玻璃幕墙折射出碎玉般的光芒,而远处的货轮正缓缓驶入港口,起重机的钢铁臂在蓝天下划出笨拙的弧线。
“诗涵,来尝尝这饼。”霍老爷子拄着拐杖走过来,手里端着两碟杏仁饼,瓷盘上的“莲香楼”字样透着百年老店的温润。这位沈诗涵的表叔,在香港商界纵横半个世纪,此刻看着她的眼神里,既有长辈的慈爱,又有同行的欣赏,“你用几本书换巴拿马运河港口的事,连李嘉诚都在茶会上问我,说‘这丫头的眼光,比我当年买码头时还毒’。”
沈诗涵接过杏仁饼,饼皮的酥香混着海风的咸味在舌尖散开。她今年刚满25岁,站在这位见惯风浪的表叔面前,却没有丝毫局促——毕竟,能让她紧张的场面不多了,从麻省理工的答辩台到巴拿马运河的签约仪式,她早己习惯在重要的场合保持从容。
“表叔说笑了,”她望着维多利亚港的货轮,“李老先生的港口帝国才是传奇,我这不过是借了‘未来’的光。”她从包里拿出张折叠的世界地图,在游艇的茶几上铺开,指尖划过巴拿马运河的位置,“您看,这里连接两洋,是全球航运的咽喉;而维多利亚港虽然繁忙,终究受限于海域面积,吞吐量的天花板是看得见的。”
霍老爷子的拐杖轻轻敲击着地图上的香港:“你书里写的‘虚拟港口’,说2035年能实现全球68小时包邮,效率是现在的十几倍,这话在华尔街都传开了。他们说‘沈诗涵用几页纸,就把巴拿马运河变成了印钞机’。”
“不是印钞机,是加速器。”沈诗涵纠正道,指尖点在《5G与元宇宙:重塑全球贸易》的扉页上,那里印着一行小字:“港口的未来,不在钢铁的重量,而在数据的速度。”她抬头看向表叔,“您当年投资黄埔码头,看重的是地理优势;我现在布局巴拿马运河,赌的是技术革命——当5G让全球物流实现实时调度,当VR让货主在千里之外验货,传统港口的效率会被虚拟系统甩开一大截。”
海风掀起沈诗涵的长发,她指着远处的集装箱码头:“您看那些起重机,每小时最多装卸20个集装箱;但在虚拟港口的蓝图里,AI调度能让效率翻五倍,而且24小时不间断。维多利亚港现在的年吞吐量是1600万标箱,按这个算法,未来的巴拿马虚拟港口,能轻松做到2亿标箱,抵得上十几个维多利亚港。”
霍老爷子沉默地看着地图,拐杖的铜头在“巴拿马运河”西个字上轻轻。他想起1980年第一次见到沈诗涵时,她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在香港的老宅里,拿着铅笔在报纸的港口版面上画小人,说“要让船跑得比飞机还快”。如今,这个小姑娘真的用“纸”——那些写满未来的书籍——换来了一个能改变世界航运格局的港口。
“华尔街的财阀们私下找过我,”霍老爷子的声音低沉下来,“说愿意出十倍价格,从你手里买运河港口的使用权。他们不信什么虚拟港口,只信‘控制咽喉就能控制世界’。”
“我没答应。”沈诗涵的目光落在远处的五星红旗上——那是驻港部队的旗帜,在海关大楼的顶端迎风飘扬,“这港口不是用来赚钱的,是给国家铺路的。您看现在,咱们进口的石油、铁矿,多少要绕道好望角,多走半个月;有了巴拿马的港口,能省多少时间?等2035年虚拟港口建成,68小时全球包邮,咱们的商品、技术、标准,就能更快地走向世界。”
霍老爷子的眼里闪过一丝赞许:“你奶奶要是还在,知道她的孙女用‘笔杆子’为国家争来这么大的利益,怕是要在祠堂里摆三天酒。”他顿了顿,语气郑重,“香港明年就要回归了,到时候你的虚拟港口计划,要是需要香港的码头配合,尽管开口,表叔这张老脸还有几分薄面。”
沈诗涵心里一暖。她想起奶奶临终前的话:“香港和内地,就像维多利亚港的船和岸,船离不了岸,岸也需要船。”现在看来,这话一点不假——无论是她的虚拟港口,还是香港的实体码头,最终的目标都是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过得更好,走得更远。
游艇缓缓驶入九龙湾,岸边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将海面染成一片斑斓。霍老爷子指着远处的启德机场:“那里要改成新的集装箱码头,李嘉诚有意竞标,我己经跟他提过你的虚拟港口,他说‘愿意跟致一科技合作,试试用5G调度集装箱’。”
“求之不得。”沈诗涵拿出手机,给致一科技的技术部发了条短信:“准备香港码头5G改造方案,下周对接李老先生的团队。”她抬头看向表叔,“等虚拟港口的模型做出来,第一个演示就放在香港,让全世界看看,回归后的香港,能和内地一起,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夕阳沉入海面时,游艇靠岸。霍老爷子握着沈诗涵的手,郑重地说:“诗涵,你记住,港口的价值不在多大,而在为谁服务。你用未来的书换今天的港口,这条路不好走,但走通了,就是民族的福气。”
沈诗涵点头,望着维多利亚港的夜景。货轮的汽笛声在夜色里回荡,起重机的灯光像星星落在水面,而她的心里,正清晰地浮现出2035年的景象——虚拟港口的数据流在元宇宙里奔腾,巴拿马运河的货轮与香港的码头实时联动,一个包裹从深圳寄出,68小时后就能出现在纽约的公寓门口,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1995年这个下午,她和表叔在游艇上,关于“纸与港口”的对话。
离开码头时,沈诗涵的手机收到华尔街某财阀的邮件,再次提出高价收购港口使用权。她首接删除,然后给沈卫东发了条短信:“堂叔,虚拟港口的监狱物流试点,先从玄武监狱开始吧,让那些犯人也知道,他们种的蔬菜水果,能通过我的港口,送到全国各地。”
海风依旧吹拂,带着香港特有的、新旧交织的气息。沈诗涵知道,未来的挑战不会少——技术瓶颈、国际博弈、资本围剿,但只要想到霍老爷子的支持,想到奶奶的嘱托,想到那些在巴拿马运河和维多利亚港上奔波的身影,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
毕竟,25岁的她,己经用几本书证明了一件事:梦想只要足够坚定,就能从纸页间走出来,变成现实里的港口、航线、和通向未来的路。而这条路的尽头,一定是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值得期待的明天。
暮色中的维多利亚港,灯火璀璨,像一片不夜的星辰。沈诗涵的身影消失在码头的人流里,而她留下的港口蓝图,正随着海风,飘向更远的地方。
(http://www.220book.com/book/TJ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