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2日的大连,暮色比半个月前更沉。沈诗涵站在大连港的栈桥上,风把她的黑色西装吹得猎猎作响,身后是瓦良格号庞大的舰体——锈迹在探照灯下像凝固的血,甲板上的杂草被海风卷着,缠在的钢筋上,像条垂暮的巨鲸。
“比书上画的旧多了。”金丽华的声音裹着海腥味,她手里捏着那本《未来科技史》,书页被风掀到VR航母的插图页,“但比我爸厂里最大的货轮,还壮三倍。”
沈诗涵没说话,指尖划过手机屏幕上的港口监控——巴拿马运河的吊臂正在装卸致一科技的集装箱,那些印着“启明星辰系统”的箱子,正沿着她用未来书籍铺的路,往全球港口扩散。而眼前这艘航母,是这条路的终点之一。
“荣总他们在贵宾室等了。”中信集团的荣总夫人走过来,旗袍的开叉被风掀起,露出脚踝上的红绣鞋——那是去年中资控股集团成立时,沈诗涵送的苏绣,上面绣着两只乘风破浪的鲸鱼。“刚才造船厂的总工说,这船的龙骨还能用,就是得换全套动力系统。”
沈诗涵转头,看见荣总正和金丽华的父亲站在舰桥下方,两人手里都拿着图纸,手指在“锅炉舱”的位置比划。金父的国企厂长服上沾着铁锈,那是刚才他攀着悬梯上去时蹭的,像枚别在胸前的勋章。
“诗涵,你那35亿到账后,我们查了苏联的档案。”荣总朝她挥手,声音被海风撕成碎片,“黑海造船厂当年说,‘完成它需要国家计划委员会、军事工业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现在咱们中资控股集团,加上政府的力量,凑齐了。”
沈诗涵走上悬梯,每一步都能听见钢铁的呻吟。甲板上的积水映着她的倒影,和锈迹混在一起,像幅抽象的画。她想起半年前用三船坞的未来书籍兑换港口使用权时,对方的代表冷笑说“中国人拿这些废纸当宝贝”,现在那些“废纸”正在变成让航母复活的资本,而对方只能在巴拿马运河看着致一科技的货轮通行。
“这里要装电磁弹射器。”金丽华指着甲板中央的凹陷处,手里的书被风吹得哗哗响,“你看这页写的,2035年的航母用的是超导技术,弹一架歼击机只要45秒。”她突然笑起来,“当年在北大宿舍,我们说要造自己的航母,他们都笑我们是小姑娘说梦话。”
沈诗涵蹲下身,摸了摸甲板上的铆钉。锈迹下的钢铁还带着温度,像某种沉睡的生命力。“不是梦话。”她掏出手机,给致一科技的技术部发消息,“把启明星辰系统的军工版调出来,重点测试动力系统适配性。”发送键按下去的瞬间,她听见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声——那是从北京运来的特种钢材,车皮上印着“中资控股集团”的字样。
下船时,天色己经全黑。荣总夫人在栈桥上摆了桌简单的宴席:星畅有机食品公司的沙漠蔬菜,汉堡分公司刚烤的面包,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沈门双姝智谋撑起的商业帝国 还有琪露集团的荔枝酒。金父举起酒杯,酒液晃出琥珀色的光:“我这辈子造过三千吨的货轮,五千吨的油轮,今天才算见着真正的大家伙。诗涵,谢谢你让我这老头子,能在退休前看见中国的航母。”
沈诗涵碰了杯,酒液带着荔枝的甜滑入喉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她看向荣总,“中资控股集团的海外账户,明天再划10亿给造船厂,专项用于雷达系统改造。”又转向金丽华,“让你爸的国企出个技术团队,跟华硕的硬件组对接,陈菲菲说他们有能抗住海上盐雾的芯片。”
荣总夫人突然指着海面:“你们看,那是什么?”众人转头,只见大连港的夜航灯连成一片光海,最远处的灯塔正对着瓦良格号的舰首,像在给这条钢铁巨鲸指引方向。“刚才接到消息,玄武监狱的犯人捐了三个月的工资,说要给航母买油漆。”荣总的声音有些哽咽,“乔西爷托狱警带话,说他这辈子没为国家做过什么,这点钱就算赔罪。”
沈诗涵握着酒杯的手顿了顿。她想起玄武监狱的1500亩沙漠果园,想起乔西爷藏在枕套里的女儿照片,想起白宝山修拖拉机时专注的侧脸——这些曾经迷失的人,正用自己的方式,给这条国家的船添砖加瓦。
宴席散时,沈诗涵的迈巴赫停在港口入口。金丽华靠在车门上,看着她给小舅舅沈浩兴打电话。“小舅舅,瓦良格号的改造方案,能不能让市里的设计院参与进来?”她的声音在夜风里格外清晰,“对,就用《未来科技史》里的标准,告诉他们,这不是修一艘船,是建一套未来的国防体系。”
挂了电话,金丽华递过来一颗荔枝糖——那是琪露集团新出的产品,糖纸印着巴拿马运河的图案。“你说,等这船真正下水那天,我们能在上面用VR系统看巴拿马运河的港口吗?”
沈诗涵剥开糖纸,甜味在舌尖炸开。“不止。”她望着瓦良格号的方向,舰体的轮廓在夜色里像座沉默的山,“到时候,我们要让全球的港口都用中国的系统,让所有的航母都知道,太平洋上有了新的灯塔。”
车开向荣总的酒店时,沈诗涵打开车载音响。里面放着她和金丽华在北大合唱的录音,两个年轻的声音唱着《我的中国心》,跑调跑到天边,却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动人。车窗外,大连港的灯火越来越远,但瓦良格号的影子,却像颗种子,在每个人的心里生了根。
“明天去造船厂看看?”金丽华打了个哈欠,头靠在沈诗涵的肩上。
“不了。”沈诗涵转动方向盘,迈巴赫的车灯劈开夜色,“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去给下一艘航母选船坞。”她的手指在中控屏上轻点,调出中国沿海的地图,从大连到青岛,从上海到深圳,每个港口都被她标上了红色的星号,像串等待点亮的星辰。
后座的《未来科技史》翻到最后一页,金丽华画的小鲸鱼旁边,多了行新的字迹,是沈诗涵写的:“1995年11月2日,大连港。第一艘只是开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也是万里海疆。”
(http://www.220book.com/book/TJ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