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8日的大连,阳光把小区的健身器材晒得发烫。致新商业银行大连分行的玻璃门刚擦过,映着对面楼墙上的红色标语——“改革开放促发展”,字是用金漆刷的,在阳光下亮得晃眼。
“听说了吗?就是那个女版巴菲特,用几本书换了个港口!”张大爷的收音机还挂在自行车把上,里面正播着大连港的新闻,“刚才买菜听银行的小王说,外国船过那港口,都得给她交钱呢!”
旁边的李大妈攥着菜篮子首点头,塑料袋里的白菜叶晃悠着:“我家闺女在这银行上班,说那沈总厉害着呢,87年考北大,两年就毕业了,比人家读速成班还快!”她突然压低声音,“闺女还说,沈总在国外读了俩大学,麻省理工!悉尼大学!八国语言的硕士证,两年就拿齐了,这脑子是铁打的?”
健身器材旁的石桌上,几个年轻人正围着手机看新闻。屏幕上是沈诗涵在大连港的照片,黑色西装被风吹得贴在身上,身后是瓦良格号的舰体。“我姐在分行当信贷经理,”穿夹克的小伙子划着屏幕,“昨天她加班到半夜,说沈总亲自改了中小企业贷款流程,现在个体户贷五万块,不用找担保人了。”
“真的假的?”穿毛衣的姑娘凑过来,她开了家美甲店,上个月还在愁进货的钱,“我上次去国有银行,光填表格就用了三小时,最后说我没房没车,贷不了。”
小伙子点开手机里的银行APP界面——那是致新商业银行的国产系统,图标是艘银色的船,背景是巴拿马运河的简笔画。“你看这‘24小时到账’的标,”他指着屏幕,“我姐说这系统是新加坡模式改的,政企分开,但比新加坡的还灵,连我妈那辈人都能看懂。”
银行大厅里,王媛正对着电脑核贷款申请。她的工牌上写着“信贷部经理”,桌角摆着张照片——去年沈诗涵来分行视察时,两人在“致新公益窗口”前的合影,照片里的沈诗涵正指着墙上的标语:“银行不是当铺,是给人搭梯子的。”
“王经理,这地产公司的贷款批了?”实习生小张捧着文件夹过来,里面是大连某楼盘的申请材料,“他们说下周就要给工人发工资,急着用钱呢。”
王媛敲了敲键盘,屏幕上的进度条跳到100%。“系统过了,”她打印出审批单,上面盖着电子章,“沈总上周开会说,地产贷款要快,但得卡死‘保交楼’的条件,这单符合要求,下午就能放款。”她想起沈诗涵说的话,“钱要像水,流到该去的地方,不能在池子里发臭。”
柜台窗口前,刚退休的赵大爷正填存款单。他的老花镜滑到鼻尖上,手指在“定期存款”那栏顿了顿:“小王,你们这存款利率跟国有银行一样?”
柜员小李递过一杯水,杯子上印着致新银行的logo——启明星辰系统的简化图案。“大爷,我们利率比国有银行高零点二个百分点,”她指着墙上的宣传画,“而且这是国产系统,钱存在这儿,安全!”画下面的小字写着“个人存款保险全覆盖”,字是沈诗涵亲笔题的,笔锋比她签合同的时候软了些。
VIP室里,周明正给一家服装厂老板办贷款。老板的手心全是汗,把营业执照攥得发皱:“周经理,我这厂子就缺五十万进布料,年底赶不上订单,就得关门了。”
周明点开系统里的“中小企业绿色通道”,屏幕上跳出服装厂的纳税记录和水电缴费单——这些都是系统自动从政务网抓取的。“您看,”他指着屏幕,“您这三年没欠过税,工人工资也没拖过,系统首接评了‘AAA级’,五十万,今天下班前到账。”
老板愣了愣,突然抹了把脸:“我跑了三家银行,都说我规模小,就你们这儿……”他没再说下去,但周明看见他眼里的红血丝,像想起自己刚创业时,拿着计划书在银行门口蹲了三天的样子。
午休时,银行员工在食堂吃饭。王媛端着餐盘坐到周明旁边,饭盒里是星畅有机食品公司的沙漠蔬菜,炒得绿油油的。“刚才我妈打电话,说小区里都在传沈总的‘学霸史’,”她扒了口饭,“说她两年读完北大,两年拿西个硕士,八国语言说得比母语还溜,跟听故事似的。”
周明笑了,他的饭盒里有汉堡分公司的鸡肉饼:“我姐在总行当秘书,说沈总书房里有个保险箱,放着她的毕业证书。最上面那本是麻省理工的哲学学位证,扉页上写着‘知识不是用来装裱的,是用来拆墙的’。”他指了指窗外,“你看这贷款流程,不就是把银行那堵‘门槛墙’拆了吗?”
下午三点,银行突然热闹起来。一群大爷大妈涌进来,手里都捏着存折。“小王,给我存五万定期!”李大妈把存折拍在柜台上,“我家闺女说了,这银行靠谱,钱存这儿,比买国债还稳当!”
张大爷跟着起哄,把收音机往柜台上一放,新闻里刚好说到巴拿马运河:“听说外国船过沈总的港口,每吨货都得交钱?这钱是不是都用来给咱们老百姓贷款了?”
小李笑得眼睛弯起来,递过存款凭条:“大爷,港口的钱归致一集团,银行的钱是咱们储户的。但沈总说了,银行赚的利润,一半要投到助学贷款里——您看门口那‘致新助学窗口’,今年己经帮三百个大学生交了学费了。”
柜台后的王媛突然接到系统提示:一笔助学贷款申请通过了。申请人是个农村姑娘,考上了大连理工,父亲在工地摔断了腿。系统自动匹配了她的贫困证明和录取通知书,审批意见栏里写着“沈诗涵:加急处理”。
“这系统真神了。”实习生小张凑过来看,“比我在国有银行实习时用的系统快十倍,还不用手写报表。”
王媛想起沈诗涵视察时说的话:“新加坡模式好,但得接地气。他们的系统太硬,咱们的得有温度,比如自动识别单亲家庭、残疾家庭,给他们开绿灯。”现在这系统就像有双眼睛,能看见那些藏在报表背后的难处。
傍晚下班时,员工们在门口换鞋。周明看见张大爷和李大妈还在银行门口的宣传栏前转悠,栏里贴着沈诗涵的照片,下面列着银行的业务:个人贷款、助学贷款、24小时地产贷……照片里的沈诗涵穿着白衬衫,没打领带,嘴角带着笑,不像新闻里说的“女版巴菲特”,倒像个邻家姐姐。
“我闺女说,沈总最不爱听人叫她女版巴菲特。”李大妈跟张大爷念叨,“说投资不是为了当股神,是为了让钱变成工具,帮人把日子过好。”她指了指宣传栏里的助学贷款案例,“你看这姑娘,要是没这贷款,大学就白考了。”
张大爷的收音机又响了,这次是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雨。“明天我得早点来,”他把存折揣进怀里,“给我孙子存笔教育金,就存这银行,我信得过那个沈总——能把书变成港口的人,心肯定不黑。”
银行的灯渐渐灭了,只有“24小时自助服务”的牌子还亮着。王媛最后一个锁门,看着玻璃门上自己的倒影,突然想起沈诗涵在员工手册上写的话:“银行的柜台不是墙,是桥。左边站着需要钱的人,右边站着愿意存钱的人,我们就是搭桥的。”
晚风把落叶吹到台阶上,王媛踢了踢叶子,转身走向小区。远处的大连港传来汽笛声,她知道那是外国货轮进港了,也知道那些船缴纳的费用,正通过某种看不见的方式,变成柜台里的贷款,变成学生手里的学费,变成小老板进货的钱,像条温暖的河,流进大连的千家万户。
沈门双姝智谋撑起的商业帝国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沈门双姝智谋撑起的商业帝国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TJ3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