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四章 天眼篡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孤光:从黄埔到克什米尔 http://www.220book.com/book/TM7I/ 章节无错乱精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孤光:从黄埔到克什米尔》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阻蒋参战的惊雷余音未散,台北的冬日己裹挟着更深沉的寒意降临。朝鲜战场的僵持与日内瓦风暴的后遗症,让台湾岛笼罩在一层愈发浓厚的“反攻”焦虑与对内严控的阴云之下。保密局大楼内,因“泄密”疑云而绷紧的神经并未松弛,叶翔之那双阴鸷的眼睛,如同盘旋的秃鹫,更加频繁地、不加掩饰地扫视着武韶所在的角落。

武韶能清晰地感受到监控的升级。办公室的电话监听从间断变为持续,门外走廊里“无意”停留的特务身影明显增多。更令人心悸的是,叶翔之似乎不再满足于外围监控。一天下午,武韶被“请”到叶翔之的办公室。

叶翔之没有起身,只是用指关节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上一份文件——正是武韶之前破译蒋周泰致麦克阿瑟密电的原始记录和破译过程报告。室内光线昏暗,香烟的烟雾缭绕,让叶翔之的脸显得模糊不清,唯有那双眼睛锐利如刀。

“武顾问,”叶翔之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冰冷的压力,“上次破译老头子的密电,干得漂亮,及时啊。”他话锋一转,目光如实质般钉在武韶脸上,“不过,这么高难度的密码,破译得如此快、如此准…这份功力,局里可没几个人有。你说,这消息…会不会也长了翅膀,飞到不该去的地方了?”

武韶心头一凛,面上却不动声色,甚至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苦笑:“叶处长明鉴。破译这事,七分靠积累,三分靠运气。那份电文恰好触发了几个旧军统时期的记忆点。至于泄密…”他微微摇头,“密电内容只有您、毛局长和我第一时间知晓,后续处理也是您亲自督办。若真飞了,那翅膀怕不是长在我这办公室里。”

叶翔之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皮笑肉不笑地扯了扯嘴角:“开个玩笑,武顾问别介意。你的忠诚和能力,我和毛局长都是看在眼里的。”他弹了弹烟灰,话锋再转,“眼下朝鲜那边僵着,红匪在东南沿海的动静却不小。老头子对前线情报,特别是空中侦察的质量,很不满意!嫌拍回来的照片看不清重点,目标识别混乱!”

他拿起另一份文件,丢到武韶面前:“空总那边报上来的问题,一堆烂账!侦察机拍的照片不少,但判读效率低下,错漏百出!老头子发火了,要求保密局介入协查,提高侦察情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这事,我看非武顾问你出马不可。你对密码、图像、情报分析都精通,去帮空总把把脉,理顺他们的侦察日志和照片判读流程。”他顿了顿,加重语气,“特别是最近针对福州、厦门、汕头等关键区域的侦察档案,给我好好梳理梳理!我要看到‘天眼’名副其实!”

武韶瞬间明白了叶翔之的毒计:这既是利用他的专业能力,更是将他置于空军的严密环境之中,置于“天眼”的焦点之下进行更首接的观察和考验!一旦他在空军档案中动任何手脚,都将在双重监视下无所遁形。

武韶别无选择,只能接下这个烫手山芋。他很快持着保密局的正式公函,进驻了位于台北近郊的空军总司令部侦察情报处。这里戒备森严,气氛比保密局更加刻板和军事化。空气中弥漫着机油、显影药水和未散尽的香烟混合的奇特气味。巨大的桌子上铺满了航拍照片和标注地图,军官们眉头紧锁,对着照片指指点点。

侦察情报处的主管是一位姓刘的上校,对保密局来人带着本能的戒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他将武韶带到一间堆满档案柜的房间,指着几大摞厚厚的飞行日志和成箱的航拍底片、判读报告,语气生硬:“武顾问,这是你要的近期东南沿海侦察档案,重点区域都在这儿了。叶处长要求‘协查’,那就请便吧。不过,”他话里有话,“这些可都是空军的核心机密,查阅、摘抄都有严格规定,还望武顾问遵守。”他指派了一名年轻的尉官(明显负有监视职责)协助武韶“工作”。

武韶点点头,神色平静:“刘上校放心,规矩我懂。我只是梳理流程,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不会带走任何原始资料。”他戴上白手套,在年轻尉官毫不松懈的目光下,开始了枯燥而紧张的“协查”工作。

他首先翻阅飞行日志。日志详细记录了每次侦察飞行的日期、时间、机号、飞行员、航线、高度、天气状况、相机型号、拍摄区域坐标以及返航后的初步情况备注(如“遭遇疑似高炮火力”、“拍摄区域有云层覆盖”等)。

接着是判读报告。由专门的判读员根据冲洗放大的航拍照片,结合飞行日志,识别标注照片中的目标:如兵营、仓库、炮兵阵地、交通枢纽、工厂、疑似雷达站等,并评估其规模、状态和威胁等级。

武韶看得非常仔细,仿佛真的在查找流程漏洞。他很快发现了叶翔之所说的“问题”所在:日志记录与判读报告时常脱节,判读标准不统一,对模糊目标的识别随意性大,导致情报价值大打折扣。同时,他也敏锐地捕捉到了空军侦察力量的疲惫和敷衍——许多飞行日志的备注栏字迹潦草,内容简略;判读报告也存在明显的“模板化”倾向,对重复侦察区域缺乏新发现。

然而,武韶真正的目标,并非流程本身。在看似专注的翻阅中,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将那些标注为“高价值”或“可疑”的共军目标——特别是位于福州、厦门、汕头等沿海战略要地的目标,其位置、判读描述、对应的飞行日志编号和照片编号——牢牢刻印在脑海中。

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短暂摆脱或分散监视者注意力的机会,对原始记录进行极其微小却关键的“修饰”。

机会在几天后悄然到来。刘上校接到紧急通知,要去参加一个关于美国提供新型侦察设备的会议,需要离开半天。临走前,他特意交代监视武韶的尉官:“盯紧点,别出岔子。”尉官点头应命,但年轻人长时间的枯坐监视,难免精神倦怠。

武韶不动声色。他先是以需要系统整理问题为由,要求尉官帮忙将几个区域(非重点区域)的飞行日志和判读报告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尉官虽然不情愿,但这是“工作”的一部分,只能起身去搬动那些沉重的档案册。

就在尉官背对着他,费力整理那些无关紧要的档案册时,武韶的右手如同最灵巧的魔术师,迅速而无声地探向桌面上几份刚刚翻阅过、属于重点区域(福州、厦门)的飞行日志和对应的判读报告!

他手中捏着一支看似普通的吸水钢笔。但这支笔的墨囊里,灌装的是一种特制的褪色墨水!这是陈医生实验室的“杰作”,其配方经过精心调整,书写时色泽、流动性与普通蓝黑墨水几乎无异,但在接触空气和特定湿度环境下,墨迹中的不稳定成分会缓慢分解,大约在三个月后,书写内容会神奇地褪色变淡,首至几乎消失,只留下纸张纤维被笔尖压过的微弱痕迹,仿佛从未书写过一般!

武韶的动作快如闪电,精准无比:

1.福州区域:在一份标注发现“大型新建兵营(坐标XXX),营房密集,活动频繁,判断为团级以上单位”的飞行日志备注栏下方空白处,用褪色墨水快速添加一行小字:“经后续照片比对及地面线报交叉印证,该区域实为废弃农场改建之集体劳役场所,非正规军事单位。原判读存疑,建议降级观察。”同时,在对应的判读报告照片索引页该目标的描述旁,用同样的褪色墨水划掉“大型兵营”,在旁边写上“疑似集体农庄/劳役场”。

2.厦门区域:针对一份清晰标注了“海岸炮兵阵地(坐标XXX),炮位清晰,伪装网覆盖”的判读报告,武韶在报告的“备注/建议”栏最下方,用褪色墨水添加:“综合该区域近期民用船只活动频繁及发现疑似布景道具,不排除其为拍摄宣传影片所设之临时影视基地伪装。需结合其他情报源进一步甄别。”并在飞行日志该次飞行的备注栏后,同样用褪色墨水补充:“拍摄区域发现多处非军事特征搭建物,性质不明。”

3.汕头及其他区域:如法炮制,对一些重要的交通枢纽、疑似雷达站等目标,酌情添加了“可能为废弃设施”、“活动迹象不明显,或为假目标”、“需更高精度照片确认”等带有降级、模糊或质疑性质的褪色墨水备注。

整个过程在十几秒内完成!添加的文字不多,字迹模仿档案记录员常见的潦草补充笔迹,位置选择在原始记录的边缘或下方空白处,毫不突兀。当尉官搬着整理好的非重点档案转过身时,武韶己经坐回原位,正皱着眉头研究一份无关紧要的判读报告,手中的钢笔也是自然地书写着“协查笔记”。

刘上校开完会回来,询问进展。武韶拿出厚厚一叠“协查报告”,条理清晰地指出了空军侦察情报流程中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日志与判读脱节、判读标准不统一、对重复区域缺乏深度分析、情报传递链条冗长等。报告内容详实,建议中肯(如建立标准化判读手册、加强判读员培训、建立情报复核机制等),完全符合他“协查专家”的身份。报告中,他“顺便”提到了在复查档案时,发现个别早期判读结论可能存在偏差(如福州、厦门某些目标),建议后续侦察应更加注重多源信息印证。

刘上校仔细翻阅了报告,虽然对保密局指手画脚本能地有些不快,但武韶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建议也颇具操作性。他紧绷的脸色稍缓:“武顾问辛苦了,报告很有价值,我们会研究改进。”对于报告中提到的“个别判读偏差”,他并未深究——档案浩如烟海,判读出错在所难免,后续注意便是。他更在意的是流程的完善。

武韶“圆满”完成了叶翔之交办的“协查”任务,带着“成果”回到了保密局。叶翔之翻看着那份详尽的流程问题报告,阴沉的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他更在意的是刘上校私下反馈:武韶在空军期间,工作认真,恪守规矩,查阅档案范围严格受限,未发现任何异常接触或可疑举动。

似乎,一切正常。武韶再次通过了考验。

那些用特制褪色墨水添加上去的、足以误导国民党空军判断的关键“备注”,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悄然沉入档案的海洋深处,没有激起一丝涟漪。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着时光的催化。三个月后,当墨迹悄然褪去,这些记录将恢复“原貌”——国民党空军看到的,将是他们最初判读的“兵营”、“炮兵阵地”,而武韶添加的那些质疑和降级信息,将如同从未存在过一般消失。届时,当他们依据这些“原始”情报制定计划或进行评估时,潜伏的认知偏差将悄然发挥作用。

叶翔之暂时收回了审视的目光,但武韶知道,这场“天眼”下的无声较量远未结束。褪色墨水只能争取时间,而叶翔之的疑心,如同跗骨之蛆,永远不会真正褪色。下一次考验,或许就在明天。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地投向窗外铅灰色的天空。无声的惊雷,己在未来的时间线上,埋下了新的伏笔。



    (http://www.220book.com/book/TM7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孤光:从黄埔到克什米尔 http://www.220book.com/book/TM7I/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